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丁丁历险记》之《黑金之国》创作背景及故事细节盘点

2023-02-25 07:41 作者:jackson骄  | 我要投稿


      《黑金之国》是埃尔热作品系列《丁丁历险记》的第十五部,于1948年9月在《丁丁周刊》上正式开始连载至1950年2月,并由Casterman合集出版。随后在二十多年后的1971年,为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及英国出版商的请求而重新进行了一些细节修改,现如今我们普遍看到的是最新英国出版商要求的版本。本作中丁丁因追寻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引擎爆炸衍生出的汽油问题进行新的冒险,因机缘巧合下再次进入阿拉伯世界,被迫卷入当地石油经济及政治纷争的故事。那么这次的时代背景及细节又有哪些呢?

创作背景:

三个版本的作品:

       从本作的书名《黑金之国》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部有关石油题材的故事。石油自被发掘开采以来,已经成为工业国家发展最重要的原材料,被称为“黑色黄金”

石油,也称为原油(OIL / Petroleum),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黄黑色液体混合物,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存在于地质构造中。石油这个名称包括天然存在的未加工原油和由精炼原油组成的石油产品。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人类出现前大约七千万年前的古地球上,在大量死去的生物体(主要是浮游动物和藻类)被埋在沉积岩下并经受长时间的高温和压力时,就会形成石油。由于其高能量密度、易于运输和相对丰富的特点,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石油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与化学工业原料,如药物、溶剂、化肥、塑料等

而目前全球最大的产油区,集中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然而即使坐拥这片宝贵的财富,帝国主义国家的觊觎却是令这片土地永无宁日。黑色的黄金既是真主安拉的恩惠,也是诅咒。正如战地1cg中奥斯曼士兵的旁白,是这片中东阿拉伯地区动乱最好的描述

除了石油外,我们清楚埃尔热创作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结合当时世界上热门的时事及政治题材。而要比较清楚了解本作有意思的一些政治背景及故事细节,我们非常有必要知道并且对比本作《黑金之国》的三个版本:1939-1940年战前及战间期的部分连载版本;1948-1950年于《丁丁周刊》上连载的版本;1971年经修改后的现版本。


1939年版本:

       埃尔热于比利时儿童周刊Le Petit Vingtième开始连载的部分片段。关于埃尔热为何中断连载这些故事的原因,我在此前写的盘点《金钳螃蟹贩毒集团》中有所提及。《黑金之国》本是埃尔热继《奥托卡王的权杖》后为向往和平以及讽刺纳粹特务手段而准备发表连载的一个题材。然而随着纳粹德国的迅猛攻势及西欧的沦陷,埃尔热被迫放弃了这部明显针对德国人的作品题材。

我们在这初版可以看到,埃尔热只连载到现作品大概20页的内容就被迫中断了。然而即便如此埃尔热仍然保留了这部作品前面部分内容的手稿以及关于作品后续完整构思的草稿及蓝图。这也因此为此后的重新连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版本:

       战后和平的到来,以及《丁丁周刊》的成立以来并出版了水晶球两部曲而获得了巨大成功,埃尔热踌躇满志。然而此时的他身体又出现了不适,他原本已经有想法计划绘制一部关于登月的作品(也即接下来的《奔向月球》及《月球探险》),但身体暂时无法支撑更多的精力去完善一部全新的月球作品。面对粉丝读者的催更,埃尔热的妻子,朋友及同事建议他重拾战前未连载完结的阿拉伯石油故事,既减轻身体的负担,又不会辜负粉丝读者的期待。埃尔热在经历一番思想争斗后也欣然同意把自己此前这部作品的草稿蓝图拿出来,在同事及朋友的巨大帮助下重新完善并进行连载。

       这个版本的《黑金之国》比起上版本,故事核心主线没有太大变化,都是小记者为追寻汽车引擎爆炸问题机缘巧合下卷进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经济及政治纠纷。相信许多小伙伴读完本作能感受到:作为第二主角的阿道克船长,他在本作中的戏份过少且出场僵硬:在故事前部分只安排了一帧电话通知的应征入伍的图画后就再无音讯。而在后半部又突兀地出现在穆勒教授的府邸中拯救了丁丁并协同他一起追捕穆勒。这是因为《黑金之国》在埃尔热初稿设定之初在紧接《奥托卡》之后,那时并无阿道克船长设计的想法。作为“补票”性质的作品,为重新成为作品并在《丁丁周刊》上确保顺利的连载,也同时顺应读者粉丝对阿道克船长的期待才在故事后半段作出修改让他加入。我们可以注意后半段船长出场后,船长一直试图解释他为何突然出现而屡次被打断说话,甚至到了结尾都没有个准信。是因为埃尔热的初稿本就没有船长此人,而为了硬拉上场而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不得已使用的一种手段。连后来关于埃尔热的回忆录及访谈中他对此也不置可否。

丁丁历险记最大谜团:船长到底说了什么。有种说法是,“既简单又复杂”,可能是埃尔热自己暗示着本作《黑金之国》的“补票”性质,与此前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习惯与感受,才会有着“既简单又复杂”的感觉

       而这版本最精彩的是,埃尔热仍然一贯秉承自己喜好时政的特点,将小记者丁丁这次的中东之旅,安排在了当时归属英国管辖的巴勒斯坦地区。而当时的1948年,动荡的巴勒斯坦地区,正在发生着一件影响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未来命运的大事。

1948年版本,除了红框处说的目的港海法(Heifa,以色列国第三大城市,相当明显的提示外,登船检查的海军士兵穿着的是英国海军士兵惯用的蓝色水手服
海法(Haifa),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西濒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海法是以色列重要的工业城市及最繁忙的客运港口,亦是最大的货运港口之一。很多本国及国际的高技术公司如英特尔、微软、谷歌、飞利浦及IBM等均在此设有分公司,进行生产与研发。
左侧1948年版本,押送丁丁的两名士兵穿着的是苏格兰短裙样式的军装
托管巴勒斯坦(Mandatory Palestine)是1920 年至 1948 年间英国在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在“国际联盟”的授权下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行政实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期间,大英帝国在奥斯曼帝国下的阿拉伯地区策动了一场阿拉伯起义,并承诺如果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战后英国将尊重阿拉伯独立。然而最终战后,英国和法国无视阿拉伯人的承诺与诉求,私自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并瓜分了黎凡特地区及现今伊拉克两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无疑背叛了阿拉伯人,激起当地阿拉伯民族独立情绪。更让当地问题复杂化的是,1917年的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又承诺英国将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民族家园”。要知道当时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口占绝大多数。随后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统治期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迫害犹太人运动,该地区出现了接连不断的犹太移民浪潮,以及犹太人和阿拉伯社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两个不同民族的冲突导致了1936 年至 1939 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起义和 1944 年至 1948 年托管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叛乱。

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巴以分治:

       在这个版本中,丁丁在故事中段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历险,可是相当波折:不同于现版本,围绕着船上衣钩后面那份秘密武器清单,先是被英国当地军警关押,随后被当地阿拉伯游击队劫走,最后又被当地另一伙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绑架走,可谓是一波三折。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政局动荡。

埃尔热收集的一张英国士兵清理路障的新闻剪报
1948年版本中,埃尔热根据上面的一幅剪报创作的当地阿拉伯反抗军在道路中间放上碎石,伏击了一些犹太复国运动成员
阿拉伯高级委员会(Arab Higher Committee)于1936年成立,其目的在英国管治下及对抗犹太复国运动中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其地下游击和反抗运动一直持续到1948年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支持的全巴勒斯坦政府取缔。
犹太复国主义,一称锡安主义(Zionism)是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和犹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认同于以色列地带重建“犹太家园”的行为,也是基于犹太人在宗教思想与传统上对以色列土地之联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主要政治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而不是此前他们寄居各国家中作为少数民族一样。他们认为反犹主义是所有社会和国家中永远存在,并且只有离开这样的社会才能使犹太人摆脱永远的迫害。在经过一连串的事态发展,以及在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摧毁了欧洲多数的犹太族群后,犹太复国主义的民粹运动于1948年达到了高潮,现代以色列建国。

由于二战后英国的衰落,无力应对殖民地各地的民族独立浪潮。由联合国提出,建议在英国“委任统治”结束时对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进行分治。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该计划,成为第181(II)号决议。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0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在此分治蓝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决议明显有偏袒犹太人的嫌疑而饱受争议。占总人口不到1/3的犹太人分得了总共57%的土地。并且蓝色区域内的土地,其土地及水资源等更加优质丰富,包括除耶路撒冷以外的所有高地以及三分之一的海岸线。高地包含巴勒斯坦的主要含水层,为包括特拉维夫在内的巴勒斯坦中部沿海城市供水。此外,犹太国区域包括三个肥沃的低地平原——海岸上的沙龙、耶斯列谷和约旦河谷上游。并且,只有蓝色犹太国区域能获得唯一进入对其供水至关重要的加利利海和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红海的通道。由此可见,此分治方案背后性质不言而喻

由此,1948年的巴以分治,成为令当时乃至现在巴勒斯坦地区动荡不休的根源。后来几次的中东战争因阿拉伯国家的战争失败,使得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故土。


1971年版本:

       我楚云飞是个要面子的人,更何况祖上阔过英国呢。事情过了二十多年后的1971年,在埃尔热重绘的《黑岛》在英国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当时的英国出版商梅修恩(Methuen Publishing Ltd)就建议在《黑金之国》进入英国市场之前对其进行修改,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与麻烦。埃尔热觉得没必要和出版商以及自己过不去,于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对作品内容的一些有关现实名字的图画进行重绘,剧情内容的调整并增添了些物品人物的细节。于是乎,和1948年版本所有现实存在的名字,政治要素等基本上都被抹去。这种改动似乎尽管对剧情影响不大,但感觉少了像《破损的耳朵》中那样辛辣的讽刺,没有那么过瘾了。

安特卫普港口停泊的一艘油轮,鲍勃·德·摩尔 (Bob de Moor)在现场临摹了一幅写实画并以此创作了“斯毕多之星”号轮船

       同时,埃尔热为加快进度,他同时也让其助手鲍勃·德·摩尔 (Bob de Moor)加入进来。首先是将故事事件发生地巴勒斯坦的海法取消,被移植到了虚构的科迈德酋长国及其首都瓦德斯达。这个改动将又一次在《红海鲨鱼》(《货舱里的黑幕》)中给主角们提供了舞台。关于虚构起名字的方式,埃尔热也是相当喜欢用谐音梗:如瓦德斯达,在荷兰语中发音为“wat is dat”是这是什么的意思,还有卡利斯酋长的名字“Kalish”在布鲁塞尔方言是“甘草汁”。

卡利斯国王的原型是参考了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伊本·沙特。伊本·沙特(Ibn Saud),沙特家族第10代首领,瓦哈比派现代国家的开拓者,沙特阿拉伯王国开国国王(1932年-1953年11月9日在位)。11岁时因沙特家族流亡科威特。1901年率40名驼兵从科威特出发,历经数年将领土扩张至波斯湾,征服汉志全境,实现内志、汉志的统一。1932年将获得的领土统一成为沙特阿拉伯,改称国王。其在位期间的1933年,他将大量土地租让给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缩写为Socal或CalSo)开采石油,并与英国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使沙特阿拉伯成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及欧美势力范围。

而在本作剧情中作为德国人的穆勒医生背后的斯科尔石油公司(Skoil Petroleum)为何前方百计挤兑国王背后的阿拉伯石油公司。这就牵涉到埃尔热在本作设定之初就是讽刺纳粹德国的发动战争的咄咄逼人之势。而石油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发动战争所需的汽车,飞机,坦克等也需要消耗大量燃油。穆勒博士背后的势力当然就是纳粹德国及其化工军工企业,他们得千方百计地挤兑英美势力驱逐出中东阿拉伯地区,从而让宝贵的石油为其所用。而他们其中的龙头代表集团就是IG法本公司。

前IG法本总部大楼,现成为法兰克福大学其中一个校区
IG Farbenindustrie AG,全称为“染料工业利益集团”(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简称称为IG Farben,是一家德国化学和制药集团,于1925年由六家化学公司合并而成。IG Farben 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和制药公司。IG Farben 的科学家曾经为化学和制药行业的所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获得过数个诺贝尔奖。自1920 年代开始被纳粹党逐渐渗透控制,并在1933年纳粹接管德国后成为主要的政府承包商,为德国的战争机器提供重要的化工原料及燃油材料。在那十多年里,它清除了自己的犹太雇员;大量使用集中营的奴隶劳工;以及为集中营提供致命毒气等等,被描述为“纳粹德国时期最臭名昭著的德国工业集团。二战胜利后,被盟军命令将该集团分拆为六个公司。

而卡利斯酋长的儿子阿卜杜拉,其形象则是参考了当时年仅四岁的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

埃尔热根据右幅新闻剪报创作了阿卜杜拉的形象
费萨尔二世(阿拉伯语:الملك فيصل الثاني el-Melik Faysal es-Sânî)(1935 年 5 月 2 日-1958 年 7 月 14 日)是伊拉克最后一任国王。他出生在位时由其叔叔摄政,后来1941年,亲轴心国势力政变推翻了摄政王。随后英国人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入侵,并重新恢复了其权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费萨尔和他的母亲一起被疏散到英国。在那里,他与他的堂兄侯赛因(未来的约旦国王)一起就读于哈罗公学。1953年成年后返回伊拉克开始主政。1958年,被萨达姆·侯赛因所属的伊拉克皇家陆军军官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费萨尔和他的众多家庭成员一起被处决。

丁丁的旅程:

       一天,杜邦杜庞开着一辆老爷车来到一处加油站加油。他们让油站伙计加三公升汽油,剩下几滴灌进他们的打火机中。

这里红线处的汽油量中文版是跟随着法语版翻译成三公升的,但是在英语版,以及旧中文版中翻译成半加仑,可算是根据不同国家文化情况灵活翻译了。1英制加仑=4.54609188 升
公制(Metric system)是1790 年代法国为自然界的每一个基本维度都由一个单一的基本度量单位表示而定义的计量系统。这些系统的历史发展最终在 20 世纪中期在国际标准机构的监督下定义了国际单位制(SI)。在当时的法国大革命,著名政治家塔列朗计划让全世界都接受一个新的自然科学和标准化系统,并方便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参与人文科学的发展。而英国拒绝合作,因此法国科学院于 1791 年决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自立门户。与此同时,英国及其附属国则使用自己的一套英制单位系统。随着法国等西欧国家巨大的影响力,众多科学家的推崇普及和度量衡制度的标准精确性,现国际公制单位制已被世界上除缅甸、利比里亚、英国和美国等少数国家以外的所有国家采用作为官方的度量衡系统。

加完油后的杜邦杜庞沿着公路行驶,没开多久汽车引擎就发生了爆炸。杜邦杜庞只得打电话呼叫救援,并在路边用打火机点了烟等待。然而刚刚加了汽油的打火机也在手里炸了。


这里关于杜邦杜庞汽车的这种引擎爆炸情况我在现实情况基本上没遇到过,如果有了解这方面的专家小伙伴欢迎在评论区中说明。我下面主要给大家简单科普下汽油抗爆值
这里打火机常用的油种类一般是专用打火机油或者煤油,不会像杜邦杜庞那样将汽油加进打火机中使用
辛烷值(Octane rating)是衡量燃油在内燃机中承受压缩而不爆炸的能力的标准量度。辛烷值越高,燃料在爆炸前所能承受的压缩力就越大。辛烷值衡量一般多用于汽油及航空燃油。因为根据发动机设计不同,汽油发动机依赖于空气和燃料作为混合物被压缩在一起的点火,该混合物在接近压缩冲程结束时由电火花塞点燃。因此,燃料的高压缩性(高辛烷值燃油)对汽油发动机很重要。使用辛烷值较低的汽油可能会导致发动机爆震。相比之下,辛烷值较低的燃料(如柴油)是柴油发动机的理想选择,因为柴油发动机(也称为压燃式发动机)不压缩燃料,而是只压缩空气,然后将燃料喷射到被加热的空气中通过压缩。

       第二天,丁丁在阅读报纸中了解到最近要国家之间关系紧张,战争似乎随时会爆发,连阿道克船长也告诉丁丁他要应征入伍了。

这时杜邦杜庞前来拜访丁丁。由于昨天吃了大亏,他们两人向丁丁说明了汽油问题以及因此最近得利最大的西蒙汽车维修公司。杜邦杜庞对这个公司产生了怀疑,并向丁丁信誓旦旦地一定要找出证据证明此事。

有一说一杜邦杜庞这次分析是历来最靠谱的一次,然而可惜方向错了

同样地,丁丁也对发动机爆炸事件感到兴趣,但他认为事情不会如此简单。他首先第一步去采访了一家叫“斯毕多”的石油集团公司。公司经理热情接待了丁丁并向他分析了现在汽油销售市场及未来的评估。由于汽油问题造成的恐慌已经蔓延整个国家,全行业的运输停摆,并且当前国际形势紧张,汽油问题无疑会令战争形势愈发激烈。由于石油集团的实验室对汽油的化验结果检测进展缓慢,丁丁于是决定今晚去到码头的储油罐打探一下。

       夜里,丁丁在一处储油罐偷听到有两名可疑人物在进行交易,其中一名贼人提到他第二天会搭乘一艘叫“斯毕多之星”的轮船离开。然而丁丁在偷听过程中不慎打了个喷嚏发出响声,丁丁躲了起来而让白雪露头从而打消了那名贼人的顾虑。丁丁觉得找到了汽油问题的线索于是打电话跟集团经理说明了情况,并让他提供了“斯毕多之星”号一处无线电报务员的职位。无独有偶,杜邦杜庞也接到了国家安全局的命令,让他们二人登上“斯毕多之星”号密切留意这艘船的目的港——科麦德酋长国港口城市肯姆赫的当地事态发展。

在船上,昨晚那名进行神秘交易的贼人,在路过丁丁的通讯室时发现了那晚出来挡枪的白雪。

事感不妥的他立刻回到自己房间检查自己的物品,却发现了误闯进来的杜邦杜庞。贼人通过杜邦杜庞的鞋印猜测出他们二人是警察,看他们两人一副纯真无知样,于是决定利用他们,假装自己也是秘密警察,并让二人替自己保管好那件神秘包裹。

安顿好自己的包裹后,贼人决定把知情者白雪和丁丁消灭掉。不过他却并没有得逞,反而是被一名误会的船员一拳打落楼梯,撞到脑袋精神失常了。几天后到达了肯姆赫港口,当地军事警察上船搜查发现,丁丁所在的报务室的一处衣钩后,藏有当地叛乱分子巴伯雷尔交付的武器清单,而杜邦杜庞帮忙保管的神秘包裹里面是毒品。丁丁于是意识到这条线索是假的,与汽油问题无关。随后三人将被押送上岸到当地特工部门审问。

然而押送三人的众位军警中,有一个人是叛乱头目巴伯雷尔酋长的眼线。他将丁丁被捕的消息告诉了上线。上线误以为丁丁是负责运输武器给巴伯雷尔的,于是他将此事报告了酋长。巴伯雷尔酋长命令他安排人员将丁丁劫走并送到自己这里。与此同时,被释放的杜邦杜庞在一名主管的告知下得知丁丁被成功劫走,冲着找回朋友的同时也有巨额的奖金鼓励,二人于是便开着吉普车出发寻找丁丁。

要说在二战中美军形象代言,最令欧洲民众印象深刻的美军装备,当属美国陆军的军用吉普车了
美国军用吉普车(Willys Jeep或Jeep),正式名称为美国陆军卡车(Willys MB或Ford GPW),是美国于1941 年到 1945 年大量量产的越野四轮驱动军用轻型多用途车。自 1920 年代初以来,美国陆军要求列装一种小型、轻型四轮驱动车辆,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二战初期西欧战场的经验中,摩托车、履带车等未能满足美军军事人员的需求。虽然早期概念的原型是在 1930 年代,但吉普车的实际设计和开发发生在 1940 年至 1941 年。吉普车在美军参战后的战争期间成为主力,已大部分取代了马匹和其他役畜。在战争期间生产了近 650,000 辆,占战争期间美国生产的非战斗机动车辆总数的四分之一,并通过租借法案向美国盟友提供了大量吉普车。由此吉普车成为了二战的标志性军用载具,其坚韧、耐用和多功能性近乎神话般的声誉,被评为汽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之一。

丁丁被带到巴伯雷尔酋长处,经询问才发现丁丁对武器清单一无所知。巴伯雷尔怀疑丁丁是他的对头卡利斯酋长派来打听他们的奸细,于是命令手下将丁丁捆绑起来。就在此时,一架卡利斯国王的侦察机飞至巴伯雷尔的营地。他的手下鸣枪送行,侦察机也丢下许多传单后飞走了。巴伯雷尔为不让自己营地暴露,于是命令手下收拾东西准备转移,丁丁被扣下当成人质随行。

这里卡利斯国王派出的侦查机型是大名鼎鼎的喷火式战斗机
喷火式战机(Supermarine Spitfire)是英国皇家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超级马林公司(Supermarine Aviation Works)研发设计的一种短程、高性能拦截的单座战斗机。由于其独特的椭圆形机翼,上面带有创新的凹陷铆钉,且机翼具有超薄的横截面,其优秀的设计实现了比当代几种战斗机更高的爬升高度与最大速度,极大提升了战斗机的性能,为二战前期的不列颠空战取得了极大的优势。不列颠空战后,喷火式战斗机逐渐成为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飞机,大量量产并在欧洲、地中海、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区广泛使用,深受飞行员的喜爱。此后它也有许多改进机型或型号,包括照片侦察机、战斗轰炸机和教练机等,并且一直持续列装至1950 年代,是二战最著名的战斗机之一
这里巴伯雷尔说的阿拉伯语确实是粗话,文本大致是اللعنة عليك! أنت ابن كلب! اللعنة على والدك! انت بدوي,中文翻译过来意思是“X你X,你个狗杂种,X你爸”。由于本人相当不会阿拉伯语,如有会阿拉伯语的小伙伴欢迎在评论区中教教我们

丁丁跟随着巴伯雷尔众人在沙漠中行走数天,最后缺水晕倒。巴伯雷尔无情地将丁丁扔下不管。于此同时,在沙漠另一处中耍杂技的杜邦杜庞,在看到一处阿拉伯人朝拜,以为是海市蜃楼于是对屁股来了一脚,没想到竟然是真人。二人立刻开车落荒而逃。

这位阿拉伯人说的也是粗话,文本大致是قف! أنت جبان.اللعنة عليك. أريد أن أحطم رأسك,意思是站住!你这个懦夫,X你X,看我不把你头拧下当板凳坐
海市蜃楼(mirage)是自然发生的光学现象,是指光线因偏折而在遥远的距离或天空中生成虚像,在大气科学中称为蜃景。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的光学现象,并不是人的幻觉。由于观测到的位置是由实际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它可以用照相机来捕捉影像。
在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般为“下现蜃景”(即沙漠蜃景),沙漠蜃景多为倒立。其成因为:冷空气的密度比暖空气大,因此有较大的折射率。当光线由冷空气进入有着明确边界的暖空气,光线会弯曲偏离温度梯度的方向;当光线由暖空气进入冷空气,它们会偏向接近梯度的方向。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比更上面的温暖,光线会弯曲成朝上呈现凹线的轨迹。一旦光线抵达观测者的眼睛,视觉皮层将解释成它是沿着“视线”笔直的前进,然而这条线只是它抵达人眼处弧线的切线方向。结果是天空上的下蜃景似乎是在地面上。
嗨,看到英文Mirage就想来一局

丁丁不久后在沙漠中醒来,徒步走上好多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一处绿洲。丁丁在这里补充了水分,并吃了些椰枣充饥。他计划在这片绿洲等待这里会有些好心人路过把他救走。

海枣(Date palm,Dattier,Phoenix dactylifera)俗称枣椰树,是棕榈科棕榈科的一种开花植物,因其可食用的甜果实被广泛栽培。该物种在北非、中东和南亚广泛种植,并在全球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归化。枣树有的高达 30 米,单独生长或形成一丛,并且生长缓慢,如果保养得当,它们可以活到 100 岁以上。枣果呈卵圆筒形,长3至7厘米,颜色从深棕色到鲜红色或黄色不等。枣子在干燥时含有 61-68% 的糖分,非常甜,可以作为食材原料或单独果实食用。几千年来,中东地区和印度河流域一直种植椰枣,是绿洲农业的象征,在穆斯林、基督教和犹太宗教中具有高度象征意义。

在当天晚上,丁丁在休息时听到附近有不同寻常的声音。他悄悄地凑近过去看,发现有一伙歹徒,把附近的一条输油管道炸了。此时有一名歹徒掉了队,丁丁瞅准机会把他打倒并伪装成他。他们一行人骑行了一会后分开,领头的命令丁丁跟着他。

丁丁跟随着领头的来到一处沙漠的石头堆处,发现这个领头的竟然是此前在《黑岛》出现过的反派穆勒医生。然而穆勒医生也发现丁丁发现了他,他“投吸”了丁丁,把他打晕了。正当穆勒医生准备结果了他时,不远处杜邦杜庞驾驶着吉普车的声音把穆勒医生吓退了。等穆勒医生再回来结果丁丁时,丁丁已经苏醒了。两人一番交火后,穆勒骑着两人的马逃走了,留下丁丁和白雪在沙漠中。

       丁丁不打算在沙漠中坐以待毙,于是休息了一会后徒步走向沙漠。过不多久丁丁发现沙漠中有一条清晰的吉普车车辙,并且行走一会后又发现许多相同车辙,他有理由怀疑这辆车在沙漠中迷了路才在这里绕了又绕。就在这时丁丁遇到了大麻烦,沙漠刮来了巨大沙尘暴。

Khamsin,一般多译为非洲热风、喀新风。是埃及和苏丹共和国常见的一种季节性灾害性天气。坎辛风多是酷热的南风,由于埃及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地势平坦,干燥少雨,日照强烈,每年3月至5月间易形成局部性低气压,造成干燥的坎辛风。因为坎辛风起自沙漠地区,故携带有大量沙尘,对人、畜均有伤害。其成因与灾害性与沙尘暴无异。

无独有偶,杜邦和杜庞也被卷入了这场沙尘暴中。三人在沙暴中费了一番周折后,总算是找到了彼此。过了不久沙尘暴平息了后,丁丁在吉普车后座累坏睡着了。而杜邦杜庞二人却也戏剧性地睡着了。然而车辆无人把着方向盘,却也神奇地驶出了沙漠撞进了一座城市的市集中,最后撞破了一座清真寺,车辆停了下来。当地警察把杜邦杜庞立刻投入监狱,藏在后座睡着了的丁丁却幸运地躲了过去。

       第二天早上,在一处宫殿,穆勒医生会见了这里的国王卡利斯酋长。穆勒威胁国王想让他签署一份合同但是国王没有答应。就在穆勒医生离开时,坐在门外的丁丁发现了穆勒,他躲开了医生并会见了卡利斯国王,替杜邦杜庞二人求情。

这里阿拉伯仆人说的文本大致是شخص ما هنا يريد رؤيتك,意思为这里有人想要见你

丁丁和国王说着说着就讲到了丁丁身上穿的贝都因人服装。丁丁于是给国王讲了他昨晚遇到的输油管爆炸案以及穆勒医生,卡利斯国王也向道出他这边的情况。两人的情况结合对比分析后,丁丁就得知了这一路以来的所有发生的事情与利益牵扯。

就在二人说着,一个仆人闯了进来打断了二人的谈话。原来仆人报告称国王的儿子阿卜杜拉在花园玩耍时失踪了。国王带着丁丁来到出事的后花园,丁丁像一位警察一样对周围调查了一番后,告知国王他的儿子被绑架了。起初国王并不相信,但随后送来了一封勒索信似乎印证这一点。这封勒索信告知国王令其一直合作的阿拉伯石油公司赶走,换成穆勒医生背后的斯科尔石油公司,署名为巴伯雷尔。愤怒的国王于是立刻与军事顾问商议对策,并立刻派出部队追杀巴伯雷尔,并将宝贝儿子救回来。

但就在骑兵出发的时候,丁丁却对国王说感觉凶手另有其人。他大致向国王说明了想法,并向他询问了穆勒医生——在这里他化名成史密斯教授的详细情况,显然是丁丁怀疑上了穆勒。于是丁丁准备好后立刻前往穆勒医生所在地——科迈德首都瓦德斯达进行调查。

       在瓦德斯达当地,丁丁在街上碰见一个一直打喷嚏的阿拉伯人。丁丁怀疑是国王曾经说过阿卜杜拉捣的鬼,于是跟了上去。结果这名阿拉伯人来到一处商店购买东西,而商店的店主竟然是之前在《法老的雪茄》中出现过的老熟人奥里维亚·达·菲古拉先生。

这里阿拉伯人说:”早上好“。菲古拉先生则说:”请进“
左1菲古拉先生说:“很高兴为你效劳,这里有您所需的所有特价商品。”左3菲古拉说:“欢迎再次光临。”,阿拉伯人说:“再见。”

丁丁和菲古拉先生打了招呼,菲古拉先生热情地招待了丁丁,两人交谈了起来。丁丁从菲古拉先生了解到许多穆勒医生的情况,并以介绍菲古拉先生给卡利斯国王为条件,让他帮忙潜入穆勒医生所处的家中。两人立刻行动,并在第二天早上丁丁乔装成菲古拉先生的侄子,而菲古拉则把穆勒家所有人拉过来讲故事拖住他们,好让丁丁找机会潜入穆勒房间。

为了让穆勒医生自己伪装成的考古学家更加可信,在红框处埃尔热特意画了个文物
这个金头盔是古巴比伦文明时期乌尔王朝第三王朝(公元前2400-2600 年)的苏美尔王子 Meskalamdug 的金头盔,发掘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真品馆藏于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

丁丁成功潜入了穆勒的房间并搜刮了一番,发现穆勒非常关注汽车引擎爆炸及汽油问题,就在此时穆勒恰巧回到了房间。两人一番激烈地搏斗后,丁丁成功地制服了穆勒,并打电话给国王请求援军,而自己继续下去地道中寻找国王儿子的下落。

马奇诺防线,小伙伴们都清楚就不过多介绍了,里面的情形确实十分相似
马奇诺防线的一处景象

在隧道内丁丁挟持了一名阿拉伯人,并命令他带到囚禁阿卜杜拉的地方。然而调皮的阿卜杜拉因为贪玩并不想跟丁丁回去。这个阿拉伯人趁机想偷袭丁丁却被轻松反杀。

这里的阿拉伯语据说文字书写并不标准,但大致意思为“放下枪!”另外左3丁丁说的话翻译得十分糟糕,语意不明。原版法语为tu avais oublie celui ci,mon bonhomme,直译为“你忘了这个,伙计。”丁丁表达的意思是歹人只顾抢丁丁手上的一支,而忽略了丁丁还有另一支枪

搞定歹人后,面对顽皮捣蛋的阿卜杜拉,丁丁使出全世界父母对付熊孩子的通用手段——打屁股。

然而刚刚被丁丁制服晕倒的阿拉伯坏蛋却早就醒来并逃跑。他上去给穆勒医生松绑后,便听从穆勒的指示召集了家中几乎所以的人,对丁丁进行围剿。双方在隧道中爆发了遭遇战,穆勒又一次抓住了阿卜杜拉,而丁丁则被逼到一处存放信号弹的房间中。就在这危急关头,阿道克船长带领卡利斯国王的卫兵杀到,将一众歹徒活捉,解救了丁丁。

在这里阿拉伯中东地区为何会出现黑人,容我挖个坑,在后续解说《货舱的黑幕》中会讲到

丁丁和船长上到地面和卡利斯国王会面,得知穆勒医生已经挟持着阿卜杜拉逃跑了。丁丁看到了国王的豪车后,也马上驾驶着它追赶穆勒。

卡利斯国王的豪车——欧宝奥林匹亚。我在《七个水晶球》中已有介绍

丁丁驾着豪车很快就超过了同样前去追赶的骑兵队及杜邦杜庞。而穆勒医生则在途中中了阿卜杜拉的痒痒粉,车辆出了事故耽搁了。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就在此时驾车追到,双方一番激烈的枪火谈判后,穆勒医生最终束手就擒。

在这里阿卜杜拉给船长调皮的这里很有意思。对比法语tiens!vilain barbu,直译为“拿着这个吧,臭胡子。”中文翻译得没问题。但英语版选择翻译成Bluebeard就有意思了,因为bluebeard特指娶妻后又马上杀妻的残忍丈夫。这和船长八个秆子打不着,我只能猜测阿卜杜拉的英语属半桶水,胡乱使用单词的缘故吧

就在此时杜邦杜庞在附近的沙地上发现了一管标为“阿司匹林”的药管。杜邦杜庞也不长心眼就这么吃了里面的药片。果然不一会就出现了奇怪的症状,不停打嗝并且毛发生长速度飞快。丁丁决定驾驶吉普车押着穆勒,顺路载着杜邦杜庞前往医院。路上穆勒跟丁丁说想让他销毁杜邦杜庞误服的药片,当然被丁丁拒绝了。

注意:所有药品需在说明书和医生的指导下安全使用。
阿司匹林(Aspirin),正式名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简称:ASA),是一种水杨酸类药物,通常用作止痛剂、解热药和消炎药,亦能用于治疗某些特定的发炎性疾病。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会引起胃部不适。更严重的副作用则包含胃溃疡、胃出血等等,也可能会使气喘恶化。由于其广泛的使用范围及明显效果,现今阿司匹林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已被列名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为基础公共卫生体系必备药物之一

最后,船长也将阿卜杜拉安全送到卡利斯国王处,而丁丁也将药片寄送给了向日葵教授帮忙分析。最终在向日葵教授的帮助下,清楚了地了解了药片的作用:极大增加燃油爆炸能力。杜邦杜庞服用了教授的药片后情况也得到了好转。最后在药片等充分的证据下,穆勒医生及其背后势力的阴谋得以被揭穿,战争被阻止了,世界也和平了。


结语:

       回想起小时候我们第一次看完本作后,可能心里也会觉得这仍然是一片非常经典好看的作品,并且此前丁丁的要素也都齐全:杜邦杜庞负责搞笑气氛、背景牵涉了当时政治新闻、丁丁根据线索一步步地追查等等。而在读过程中有感觉奇怪的缺点,如杜邦杜庞戏份过多、阿道克船长戏份过少且出场僵硬、一些剧情方面连贯性太低有强烈拼凑感等等,在得知此故事经历了三个版本的改动后,一切又似乎说得通并且情有可原了。瑕不掩瑜,这部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成功地搭建出了科迈德酋长国、卡利斯酋长和熊孩子阿卜杜拉等地点和角色,为丁丁以后重返搭阿拉伯搭建好了舞台。我们可以相信,丁丁的宇宙会一点点地扩大,后续的故事也只会更加精彩。


《丁丁历险记》之《黑金之国》创作背景及故事细节盘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