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学习之路:我与英语词典的缘分 | 03



03
这次想跟大家特别说说我跟英语词典的缘分。
前几天,在我们的翻译经验系列讲座的问答环节,有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考三笔的时候张培基英汉大词典带着会用的到吗?第一次考。”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明明是陆谷孙先生。显然,这位同学可能是记错了,或者因为是翻译新手,还不太了解,所以闹了个笑话。
不过,我从平常的所见所闻当中,也确实感觉到,现在的翻译学习者平常用惯了电子词典,普遍对纸质翻译词典不够熟悉,兴趣也不大。
的确,现在的网络翻译确实很方便,大家普遍纸质词典平常用得少,大多只是考试的时候暂时用上一用。
我曾经在网上也解答过这样一个问题:
“有必要再买一本英汉大词典吗?已经有一本吴光华老师的英汉大词典在家放着,太沉了就没带着。
人在学校,准备考CATTI三笔,学校寝室只有一本牛津第七版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缩印本。
想请问各位,有没有必要再买一本吴光华老师的英汉大词典吗?还是牛津7就已经够用了?”
当时,在解答问题的开篇之处,我很郑重地纠正了下: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是已故的陆谷孙老先生,是CATTI翻译考试的不二之选。这也是最权威的英汉词典,没有之一。

我经常在各个翻译群遇到这样的情况:每逢CATTI考试过后,都有不少同学低价出售纸质的翻译大词典。
卖主清一色亮出类似“几乎全新,只是考试用过一次”这样的字眼,以示性价比高。
显然,这些词典的出让者当初买英语词典纯粹就是为了备考,大多只是在考试前翻翻,考场上用用罢了。
更有甚者,可能考试题量大,考场上连翻字典都不太来得及。所以,考完试之后就更感觉英语词典没啥用了。
考试后,这些词典更是束之高阁,落得蒙尘的下场,主人甚至可能会感觉它们占地方,所以想办法处理掉。
每每见到这种情况,我心里都隐隐作痛。
如果真的喜欢翻译,学翻译绝不是短期行为,我建议大家,无论是英汉词典还是汉英词典,都需要入手一本高质量的纸质版本词典。
诚然,目前电子词典越来越发达,不过,我所知道的资深翻译或者老一辈的翻译,还是更青睐纸质词典,他们的优质译文也多是基于对纸质词典不厌其烦地查阅。

我案头一直放着两本翻译词典,一本是陆谷孙先生编的《英汉大词典》,一本是吴景荣和程镇球二位先生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它们已经陪伴了我20多年,如今虽然已经残破不堪,其中一本甚至连封面都找不到了,不过我一直没舍得处理。可以说,它们见证了我这些年的努力。
北漂的这20多年间,我数次搬家,一开始租住在没有暖气、靠煤炉烟囱取暖的平房,后来租房上了楼,再后来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无论条件再怎么艰苦,我都舍不得扔书,这两本翻译词典更是一路陪伴着我,不离不弃。
这两本词典都是2000年左右在北京买的。我记得,陆谷孙《英汉大词典》购于当年北京大名鼎鼎的海淀图书城(海淀图书城已经不复存在,旧址附近如今写字楼林立)。
我当年住在海淀的时候,离海淀图书城不远,周末最大的乐事就是骑着自己那辆破二八自行车,从苏州桥往北,沿着万泉河路,直奔海淀图书城。
那几年,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如此,这条路来来回回,我不知道骑了多少遍。

当年的海淀图书城,有好几栋楼,有的楼有电梯,有的靠爬楼。我就一层一层,一家一家书店挨着逛,书架上的书一本接着一本挨着瞅。
当然,主要还是踅摸外语方面的书。说真的,上学那会儿我都没这么认真过。
而案头这本《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的由来,我的印象就更深了。它的出处是北京同样大名鼎鼎的地坛书市,至于我与它的渊源,下文中我会慢慢说。

说到这儿,我不禁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涯,那已经是20多年的事情了。看似尘封的往事,每每想来还宛若昨日。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时候纸质英语词典对我们来说每天都离不了,预习课文要用,上课也要用,做作业还要用,泛读考试更是要用。
不过,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同学们用的词典大多是从家里拿的,往往都是老一辈用过的词典,种类繁多,堪称多国部队。
我记得很清楚,那会儿,陆谷孙《英汉大词典》问世不久,大概要将近100块钱,我们穷学生都舍不得买。
我当时用的是一本泛黄的影印版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还是我父亲的藏书。
其实这本词典也不错,可惜收词量有限,意项不够全面,关键问题是太老了,所以考泛读的时候很多新词的意思都查不到。
那时候,有几个同学家境好,手里用的是崭新的陆谷孙《英汉大词典》,让我们这些同学好生羡慕。
我们当时有一门课,叫“时文”,相当于现在的外刊,算是泛读课,考试可以查词典。这时候,有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的同学就特别占便宜。
因为时文文章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新东西,这本词典基本上都能够查到,这些同学的泛读考试分数自然每次都要高不少。
说实话,当时我们还是挺眼馋这本词典的,那股羡慕劲儿简直就是看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吕布的赤兔马。感觉这本大词典真是牛,犹如神兵利器,仿佛有了它,就如虎添翼,无往不利,无坚不摧。
不过,说实话,当年我还是挺愤青的,心里很是不服气,心想,考试靠词典算哪门子本事?现在想来,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忍着没有买这本词典,或多或少可能与此有关。
可惜的是,如今学习条件好了,资讯也发达得多,英语/翻译学习者对传统纸质词典的重视却反倒大不如前了。
既然目前CATTI考试要求用纸质词典,肯定有它的道理。我特别希望大家在考前就经常用词典,用好词典,成为词典的朋友。
不要只是到考场上才用,那已经晚了,字典再好也发挥不出来威力。希望大家更不要考完试就把词典束之高阁,弃如敝履。
说实话,词典如友,也是讲感情的。你平常对它好,待它当自己人,熟悉它,用好它,到了CATTI的考场上,它自然能够成为你的好智囊,真正帮到你。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上精读课之前,老师是要求课前预习的,需要查词典把精读文章中的每一个生词、搭配都查出来,把读音和意思都抄在书上,当时词典真的很重要。
我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大三的时候,有一次专门请了一个老师给我们来做讲座,教我们该如何查词典。
刚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颇不以为然:查词典谁还不会?还用教?结果,听完讲座,我对词典和查词典的看法全变了。
讲座期间,那位老师给我们表演了一手绝活。
我们每说出一个单词,他信手一翻词典,再随手翻几页,就找到了要查的单词。在场的同学都大感诧异,感叹好生厉害。
听这位老师说才知道,他平常一有空就爱翻弄英语词典,几乎是词典不离手,刚才的那手绝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开始是习惯,后来就成了一种感觉,词典随手一翻,就八九不离十快翻到了要查词的位置。能达到这般境界,无他,唯手熟尔。
现在,不少同学买纸质词典,只是因为CATTI考试要求,应付考试之用而已。
虽然现在上网方便,电子词典种类繁多,我们的书案上还是应该放有英汉和汉英词典各一本。这才是我们日常翻译学习的内核所在。
查纸质词典的确速度慢,不过,就像看纸质书一样,不容易分心,不容易像用电子装置那样容易打断思维,转移注意力。
在学习的初期,甚至说以后达到较高的水平之后,纸质词典都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电子词典比较方便,但内容相对松散,意项往往不够全,很多时候查词查意思还是需要借助权威的纸质词典。
纸质词典,往往重在查线索。真正要解决问题,可以先去纸质词典印证,然后去网上查资料佐证。
差不多15年前,我在一家外资本地化公司北京分公司上班的时候,我们团队有多位翻译和审校,只有一本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可用。
虽然那时候上网查资料已经很方便,电子词典也很好用了,大家每天做翻译,改翻译还是争着抢着用这本词典。
做翻译需要安静的环境,工作的时候大家很少说话,这本词典就成了大家沟通的工具,每天在各个工位之间传过来,传过去。因为每天工作任务重,大家都争分夺秒,查词典的速度都是飞快。
后来,我负责公司的汉译英团队,就跟公司申请购入吴景荣和程镇球二位先生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之所以买这本词典,是因为我家里买的就是这本词典,非常好用,而且我2007年通过CATTI二笔用的也是这本词典。
说起我家里的这本词典,我的印象特别深,当时是在北京大名鼎鼎的地坛书市上买的。
地坛书市一般都是连开几天,我记得那一年的地坛书市两天都在周末,我就连去了两天。
第一天,我就看中了这本词典,不过头天是打八折,我没舍得买。第二天我又去了,一直挨到书市快散场都没舍得走,没想到,这一下还真等着了。
我惊喜地发现,书市散场前出清图书,这本词典居然打了五折,折扣力度之大,是我以前从未遇到过的。
我果断掏银子拿下。当时甭提多开心了,那股得意劲儿,现在都记忆犹新呢!
之所以说对这本词典印象这么深,是因为当天惊喜连连。
买了词典之后,我推着自己的破二八自行车,吹着口哨正往外走,发现了一个三轮车的旧书摊。旧书摊上,一套品相极佳的毛泽东选集英文版赫然入目。
我赶紧把自行车找地方停好,俯下身去翻看起来,越看越喜欢,就问摊主是从哪里收的,多少钱。摊主说是从一位老先生家收的,很少遇到这么好的品相,我要是真心想要,就给我个实在价。
说实话,这套书的行情我知道,摊主要价也还算公道。不过,价格的确有点高,要是放在平常,我还真是有点舍不得。
好在那天买词典心情大好,我也没再犹豫,果断拿下了。现在想来,要是当时犹豫错过了,现在心里肯定不知道怎么难受呢。
就在那一天内,我前后脚先后入手《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毛泽东选集英文版,都是自己心仪已久之物,就甭提多高兴了。
那套毛泽东选集英文版也是一直都跟着我,现在就珍藏在我的书架上。
后来我去潘家园,看到在售的毛泽东选集英文版不少,但是品相上很少有胜过我家里那套的。

现在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迅猛发展,很多学翻译的初学者都感慨自己的译文还赶不上机器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实情。
我感觉,很多同学在翻译学习之初就学偏了,从一开始就过于依仗电子词典,结果受制于机器翻译的框架,制约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长足进步。
其实,刚开始学习翻译的时候,不妨自己多动笔,多查纸质词典,少用电子词典,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更深刻地感受文字之美。
用上乘的纸质词典查词,其实,跟读一本好书是一样的,能够帮你沉下心来,保持专注。
诚然,如今的翻译项目越来越推崇MTPE(机器翻译译后处理),这也确实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不过,对于翻译初学者而言,万万不可动了先用机器翻译,再自己修改的念头,否则翻译学习就跑偏了。
对于翻译初学者,我还是希望大家多查纸质词典,先尽量不借助网络资源,靠自己去翻译,能翻译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然后在修改润色的环节中,可以继续借助纸质词典,也可以去网上查资料。总之,不要一上来就借助电子词典和机器翻译。
经验丰富的译者可以这样用,但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贻害无穷。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翻译技术始终是辅助。我觉得最核心的东西还是我们的翻译能力和审校能力。说白了,也就是我们的语言的功底和语言能力。
而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上乘的纸质词典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希望大家每天的翻译学习,都能够尽量多用用纸质词典,重新找到那种翻书的感觉和乐趣。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