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本章目录
【1】家长问:我要求休学在家的儿子上进是否过分?患者回答:爸妈,我在家真的只想好好休息。
【2】在年轻的抑郁症患者中,有一个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们,那就是要不要告诉父母自己得了/可能得了抑郁症?
【3】千万不要对患者说的10句话,别用你自己的眼光理解他们的世界。不要在他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强迫他们做任何事。
【4】三点很重要,接受现实,允许痛苦,始终如一。陪伴是个消耗耐心的活,我曾见过不止一个抑郁症患者自述「刚开始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照顾我,时间长了就嫌我成天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开始催我复习、找工作」
【5】患者故事分享,父母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治愈我。这种治愈方法叫“四要和三不要原则”。
【6】安全依恋模式:母亲对于小猴子(以及人类婴儿)来说,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在生命初期,母亲成为一个“安全港”
【7】最后总结,不鼓励不责备不反驳,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周围的人要积极鼓励ta就医,用患者自身的个性说服ta
【文章非原创,采集自网络】

【1】家长:我要求得了抑郁症的儿子上进是否过分?
休学在家的患者:爸妈,我在家真的只想好好休息。
一般家长可能很难理解因为抑郁症而在家“闲着”为什么不多学点东西。我来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女人休产假在家,为什么不趁机多学习呢,不是放假吗?不是的。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孩子生病了,作为家长心理一定是很焦急的。在生病期间,家长们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有身心疲惫的焦虑,这个时候家长总想让孩子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能一起陪伴孩子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在家长看来,虽然吃药对病情是有帮助的,但是成天玩手机不但对身体不好还浪费了很多时光。既然孩子能成天玩手机,那也能学习计算机还能有一技之长,这对孩子也是一件好事。再加上孩子有“社交恐惧症”很少出门,家长给孩子在家里报个网课,既没有荒废学业还避免了与人接触的困惑,这看上去都是再好不过的计划了。
从一个没有经历过“社交恐惧”和“抑郁”的人角度去看,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看上去好好的一个人,手脚健康却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要是孩子是生理上的疾病,可能家长都会劝孩子不要累到,要安安静静的修养。这是因为心理问题是真实带来痛苦的,同时又以无形的形式存在的。患有心理问题的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大手遏制住了行动力。这个力量非常强大却根本看不到,导致让人产生一种看上去什么事情都没有,却一直无所事事的颓废感。其实,在有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在忍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提问者自己应该是个妈妈,我就当您经历过独立带孩子的辛苦吧,敢问您产假期间……学到什么新东西吗?考了什么证吗?总有人把“不得不挪出很长一段时间去专注做一件事”当做是“突然闲下来应该做点更上进的事”。
希望每个妈妈在想要敦促抑郁症患者上进的时候,都想想自己在孩子断奶之前有多辛苦,如果你不愿意被老公或者其他人说“每天闲在家里居然也不xxx”,请你也不要对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不否认有人利用产假提升了自我,但那是人家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可以随意逼自己突破上限,但是我们不可以用这些案例来逼其他人。
目前您儿子已经停学在家,真的不宜再逼迫儿子上进了。如果他可以坚持得住的话,为什么要停学在家呢?大学有老师教,不是更好吗?
另外从您的言辞中,感觉您对抑郁症可能还没有足够多的了解。您想逼儿子上进,出于为人父母的担心与关心,可以理解,但方法不是太可取。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战斗,活下来,健康地活下来,才有更多的可能。他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学习有技术傍身,赚钱走上人生巅峰,而是战胜抑郁症(或者时间久了会发现,这玩意儿可能根本无法战胜,更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学会与抑郁症相处)。学习,钱,在人的健康快乐面前,不值一提。
关于抑郁症我这里可以简要地说一下: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分泌各种神经递质,帮助人感受各种情感,而抑郁症患者神经细胞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神经递质,也就很难感受到快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多产生一些神经递质,或者让它们在被分解前多活一会儿,让患者逐渐能够感受到快乐。但让通过药物神经递质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就像中风患者不会立刻恢复成正常人,需要慢慢吸收脑出血的血块一样,抑郁症患者服药也需要时间来恢复。
而且,鉴于抑郁症的成因尚不足够明朗,不同的患者因为个体差异,可能吃某些药有效,有些药没用。所以吃药几乎是一个试错过程。有的人很幸运第一次就有效,有的人很不幸,换了多种药之后依然无解,甚至最后需要ECT。所以从您儿子刚开始吃药来看……光是吃药就有一场硬仗要打,先陪他度过这个眼前的难关,不要把自己放在他的对立面,而是陪着他,让他知道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一切有您,好吗?
最后,您儿子现在在家,您也完全知道他的状况,本质上是您儿子选择了您,相信您能陪他一起战斗。要是我的话……根本不会告诉父母,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在我好转前我父母什么都不知道,连我寒暑假回家,每天要吃药,也照样藏得好好的。所以…请不要辜负您孩子的信任
一个人在抑郁的状态中如果要学习,就必须在心情长期低落的情况下,做一件自己根本没有兴趣的事情,甚至是在恶劣的心情下做一件自己都不擅长的事情。如果饮食不好还要忍受着胃痛,或者其他消化类的问题。在心情已经很低落的情况下,很可能要忍受着失眠坚持做事情的痛苦,与此同时,还要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学习是一件对于注意力和记忆力要求很高的事情。
然而,因为抑郁的原因大脑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记忆力会因为抑郁而减退。这两项认知功能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心情问题,而是大脑的物理结构因为抑郁症的原因产生变化造成的,这属于认知和生理原因。也就是说,在这样心情很恶劣的情况下,忍受着认知功能的减退,还要去完成一个要求高度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事情。
抑郁症本来就会让一个人长期的内疚,自责。在这样的状态下根本就没有办法好好学习,这很可能会让抑郁症患者反过来非常地自责,怪自己很无能等等。这样无价值自责的心理很可能会加重抑郁的状态。
即便不是学习,哪怕维持日常的生活,做简单的工作。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都无时无刻不得不去忍受着这些内在的痛苦。试想一下,当你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写一篇文章,和你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写一篇同样难度的文章哪个使用的时间长?哪个对你来说内耗更大?答案不言而喻。很多人在抑郁的情况下时时刻刻都忍受着痛苦完成日常工作,他们每日有着巨大的内耗,这些消耗和内心的痛苦是身边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的。
在一个人抑郁爆发的情况下,积极治疗才是首要的。就像一个人得了生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是第一位,至于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肯定是放在治疗之后。正是因为抑郁症给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旁人看不到,就误以为大把的时光拿来“治疗”很浪费时间,甚至是浪费金钱。所以在看上去无所作为的时候做一些事情那就很有必要了,然而事实却是完全相反。
【2】
在年轻的抑郁症患者中,有一个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们,那就是要不要告诉父母自己得了/可能得了抑郁症?
而如果去网上搜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患者在告诉了父母之后,并没有得到关心和照顾,反而是收获了嘲讽、责备、辱骂;有的父母以「你没有病」「是药三分毒」「心理咨询都是骗钱」为由,阻止他们接受治疗;甚至有些父母的养育方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是导致子女患病的诸多因素之一。
这么看的话,是不是不要告诉父母会比较好?我无法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要用两个新的问题,帮助你自己得出结论。
问题一:你需要他们为你的治疗付费吗?
钱是治疗中一个绕不过的难关,特别是对于经济不能独立的患者来说,没有父母为治疗买单,他们就算有心自救也无能为力。抗抑郁药一般都要吃一年以上,掂量自己的存款和进账情况,如果无法独立支撑,寻求父母或者其他养育人的帮忙是必须的。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请看下一个问题。

问题二:你和他们谈过了吗?
向我求助过的患者多数都是这么表达的——「我家在三线小城市,这里的思想非常落后,大家根本没听说过抑郁症,如果我去跟他们说,肯定要被当做异类来看。我的父母平时就不怎么关心我,我在他们面前也总是装作没事的样子,即使说了,他们肯定也不当一回事,说我胡思乱想骂我矫情,毕竟以前我遇到麻烦他们都说是我的错。」
这类求助者如果把内容公开,通常会收获一大堆的安慰,会有人帮着骂他的父母,会有人同病相怜分享自己的经历。
但我的回应却是:这些都还只是你的假设,还没有发生过不是吗?你都没去试着谈,怎么能肯定他们一定不理解不接受?
有一点许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你对身边人的预期,很可能是被抑郁症加工过的、过分悲观的、不符合实际的。」抑郁症通常伴随着自我贬低、自我攻击,患者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拯救的,活着就是浪费资源」,既然自己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别人自然也就「肯定会嘲笑我,肯定不会帮助我」,然后从过去现在的种种迹象中,找到证据,支撑自己的悲观预设,并且提前感到了绝望。
但这一切,不是还没有发生吗?如果你去试过,可能就会发现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通过实际行动,这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很多患者经年不愈,就是因为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又动,让现实打破你的悲观预设没有尝试去纠正,一直活在被自己的想象伤害的世界里。事实上光是我身边就有不止一个人听了我的话,去跟父母谈过,结果比预期的好太多,现在都已经开始规律的治疗。
最后说一下怎么跟父母谈,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怕自己说漏说错的,可以准备个纸条,把想说的东西写下来,照着念。
第一,明确一个核心,我们是要解决问题,是去争取帮助的,不是去诉苦,也不是去问罪,所以尽量控制自己,不要指责父母或者和父母吵起来,更不要说到一半感觉父母的态度忍无可忍就放弃,为了自己能康复,稍微坚持一下!
第二,专门找个时间和父母坐下来谈。注意,别在父母指责你的时候试图说服他们,也别在聊别的话题的时候假装不经意地提起,要专门找个时间谈,这种仪式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入谈的状态。
第三,开门见山地告诉他们你生病了,然后把你的症状,你的感受和病了多久客观地讲出来。注意,这个时候不要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上次考试成绩不好,被你们说过以后,我就怎样怎样……因果关系的表达容易让听的人觉得“你就是在向我问罪”,那他们脑子里想的就不是你的感受,而是要怎么反驳你怎么说明这不是他们的错。
第四,表达你的愿望,你需要去看医生,你需要治疗,需要吃药。有好多人自己其实都没下定决心,对于要不要治病要不要吃药,自己也摇摆不定,那么只要父母稍微表现出一点不情愿,他们就会退缩,并把这解释为“父母不支持”。但在谈判中,你的态度是会影响到对方的态度的,所以要想说服父母,必须先说服自己。
第五,告诉他们,你希望好起来,你不想继续现在这个样子了。说得残忍一点,花钱给你治病,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投资,你总要让他们看到你的态度,让他们觉得这钱不是白花的,是能有一个正面收益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要让他们误以为你是在为自己的“懒”“软弱”找借口,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你是需要帮助去改变。
【3】
我要说的,就是一句话:别用正常人的眼光理解他们的世界。
实用一点的就是:不要在他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强迫他们做任何事。
结合我个人多年患病的历程与经历,整理出来十句绝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希望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千万不要犯了这些最伤害抑郁症患者的错误!
1·“其实你没事,想开点就好了”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我都痛苦死了,你竟然说我没事?!你根本不理解我,也不可能理解我,除非你也得上抑郁症,那种痛,不是你能想象的。
你应该说:我没有得过抑郁症,但我能感受到你确实很痛苦,我愿意帮助你!
2·“你这不挡吃不挡喝的,能有啥事?”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我这是抑郁症,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这种无形的痛,比掉了一根手还痛,你知道吗?
你应该说:喔,真可怜,我愿意试着去理解你,你能和我说说你的痛苦吗?!
3·“别人比你严重多了,看看那些患癌症的人!"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我明明那么痛苦了,世界上谁也没有我这病痛苦!你根本不了解真实的情况!
你应该说的是:你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癌症也许只是肉体之痛,而你却是心灵之痛呀!我感觉我能多少体谅你一点了!

4·“明天你就会感觉好多了。”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抑郁症并不是睡一觉后就会消失的,这是病,我经历了无数个明天了都验证过了,痛苦一直都在,我赶不走他的。
你应该说的是:虽然我不敢断定你的病什么时候能好,但我相信,只要你我不放弃,一定会迎来希望的!我会在这里陪你度过每一天。
5·“还是你不够坚强,否则都没有问题”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我去,你知道吗?你能说出这话,下次见面我都不愿意搭理你!
你应该说:也许这和坚强与否无关,我不得不承认,你这是病,我希望能帮上点忙!
6.“你这又不是癌症要死的病,慢慢就好了”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我想骂人,你这风凉话说的真不负责任,我能打你吗?
你应该说:真是太不幸了,无论多久,只要你需要,我一定陪你走下去!
7·“多出去散散心,心情会变好的”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抑郁症的情绪低落是不受控制的,出去散心也没用的。你不要拿正常人的经验说事好吗?
你应该说:我陪你出去走走,有啥想说的,你尽管和我说,说出来你可能会好受些。
8·“你一天到晚都闷在家里,能有啥用”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你最好不要指责我,这些大道理我不知道吗,要你来说?!
你应该说:我知道,也许走出去,你依然还会痛苦,但我还是希望你努力一下。我愿意陪你!
9.“你考虑过你爸妈的感受吗?你真有点不孝”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我去,你这又是指责我吗?爸妈很好,但我很难受,你知道吗?
你应该这样说:你爸妈,他们没有切身体验过你的病,所以你要试着理解下你爸妈,天下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为了你父母,同时也是为了你自己,你可以试着努力一下,我愿意默默的帮助你!
10·“抑郁症根本好不了,我听医生这样说过”
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喔,真的吗?我是希望我的病快点好,不希望这样一直痛苦下去的!”
你应该如实这样说:抑郁症是可以彻底治愈的!医生所谓的不能根治,指的是,他们目前的药物和医疗手段,还没有出现像感冒药,退烧片那样立马能根治感冒发烧!所以没有能治愈抑郁症的特效药,并不代表抑郁症不可以治愈除根!你不要误会医生说的话!
实际上你要搞清楚,药物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只起到控制作用,除根还是要调心! 患者经常处于一种放弃自我和责备自我的纠结之中。这些话,在他们的角度看来就会这么理解。而我在这里要多说一些:一般人觉得这样说是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我要狠狠的喷你们一句:你们不过就是假关心!
很多患者患病之后,自己失去了追逐知识的能力,所以精神病患者需要更多周围人的支持。陪伴精神病患者,任何人都要记住一句话:你不能用你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所以别用自己的心,去揣测他的感受。
该怎么做?发病的时候:
简简单单,安安静静陪着。看着他别伤到自己,但是别”强迫”他做任何事!
不和他讨论一些逻辑性的,选择性的问题,多陈述一些事实性的话题,比如:我来了。今天天气不错。
饿了?吃,想吃什么吃什么。
渴了?喝,除了含酒精的,想喝什么喝什么。
困了?睡!别管白天黑夜,睡到自然醒。
闷了?想看书想看电视想上网想网游想打牌,行,没问题,我看着你,欣赏你,你想给我讲就给我讲,不想给我讲我也不问。
不发病的时候:
首先,你要多看书,多看哲学文学书,跟他用他同等水平的话交流。
其次,温柔的告诉他,你要取回内心的控制权,没事,我会帮你,你在开始的时候会很吃力,但我不会逼迫你在你精疲力尽的时候还要努力,咱们使劲儿使七八成就成了,还得留点力气防着坏情绪攻击咱们。
最重要的是一句话:"没事,这不是你的错。"他做的很多事情,是他受折磨的结果,别让他自责了,让他自己放过自己。
最后:有病了一定要去医院!病不是看病看出来的,是本身有病!就诊不及时,后果很严重的!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是要动脑子的,别以为心意到了就行
【4】三点很重要
1:接受现实
接受他得了抑郁症的事实,接受他生病了的事实,这是我们行动的大前提,如果不能做到接受现实,根本谈不上帮助,因为「不接受」就是「伤害」。怎样算是接受现实?接受现实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提不切实际的建议如:去旅游、好好睡一觉、出来聚会、吃点甜食、培养点兴趣爱好、让自己忙起来等。
这些办法对一时心情不佳的人有用,对抑郁症无用,抱着「万一有用呢」的心向他提这样的建议,可能会让他觉得,在你心里他只是心情不好,你不相信他生病了。你不相信他,他自然也不会相信你,不会接受你的帮助。
2:允许痛苦
当我们接受了现实,就会明白「抑郁发作」不是人的力量可以阻止的事,就连抗抑郁药,都要差不多2周才能见效呢。所以允许他抑郁发作,允许他哭泣,允许他赖床,允许他失眠,允许他吃不下东西,简而言之就是,允许他表现出疾病的痛苦。
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健全的人常会有一种责任感,觉得应该伸出援手,否则就会很自责。但抑郁发作的痛苦是无法被阻止的,我们如果为了不自责而强行「帮助」他,反而会成为对他无声的谴责:「我都这么努力了,你怎么还这么痛苦啊?」「你还这么痛苦,不就等于是否认了我的努力吗?」这只会让本来就很自责的他更痛苦。

3:始终如一
很多人前面都能做到,只有这最后的一条做不到。在「家人患抑郁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相关的话题下,我们常会看到来自亲属的诉苦,因为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率的慢性病,治疗战役旷日持久,轻则几年,重则半辈子,患者的状态时好时坏,家人的态度也会从「不理解」到「接受」,最后走向永无尽头的「受不了了」。
抑郁症拖垮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伸出援手的你有可能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衡量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你下定了决心,请始终如一,耐心到底;如果没有自信,不要因为同情而介入他的生活,否则等你受不了了,改变主意了,你可能反而会成为压垮骆驼的那一根稻草。
陪伴是个消耗耐心的活,我曾见过不止一个抑郁症患者自述「刚开始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照顾我,时间长了就嫌我成天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开始催我复习、找工作」,会产生这样的前后反差,说到底,还是因为家人对抑郁症并不了解。无意苛责谁,只希望大家能对「已经在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多一些包容,因为他们真的尽力了,康复之路漫漫,我们应当是他们的扶持者而不是绊脚石。
【5】患者自述:家人治愈我
家人知道我抑郁了,刚开始的时候也很着急,而且嘴上还经常唠叨,但是这样想的时候,自己的抑郁越来越严重,最后连吃饭都不想吃了。整个人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后来家人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治愈我。这种治愈方法叫“四要和三不要原则”。
要每天陪伴自己一个小时。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个小时和自己聊天,散步、看电视等。在这个过程中家人都是面带微笑的,全程让自己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自己每天都很期待这个时间的到来。
要让自己每天帮助他们干一件事。有时候是把碗筷洗一下,有时候是把衣服晾起来,有时候是去超市买一个东西等等。虽然只做一件事,但是每天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做完了,自己的内心也很轻松愉快了。
要让自己每天运动半小时。无论是跑步还是器械运动,还是快走,总之每天要让自己动起来半小时。刚开始的时候,是他们每天和自己一起运动半小时,后来自己也养成了习惯,不用和他们一起,也能运动了。
要让自己每天看书半小时。家人给我买了很多抗争抑郁症方面的书籍,在书籍中我汲取了很多的力量,这些能量是充满积极和强大的。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自我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想要改变自己目前的这种症状越来越强烈了。

不要我一定要完成什么事。就算自己对一件事没有完成,他们没有责怪,而是鼓励。他们会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加油!这种力量的鼓励让我下一次做得更好了。
不要我外出找工作。家人说:你完全放心,你不会饿的,你现在想干嘛就去干嘛,不要过多担忧工作的事,你现在就是在度假中,完美的享受你的假期吧。
不要我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期间,感觉自己就是个小孩,无忧无虑的,完全不用考虑承担家庭的责任。因为没有责任的担当,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放松的,每天都是在汲取能量和希望。
【6】安全依恋模式
关于母爱的科学研究
那些小猴子刚出生就被带离母亲身边。Harlow为它们制造了两种“假妈妈”:一种,是铁线绕成的坚硬妈妈,但铁线妈妈那里有奶瓶(还有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种,是软布做的柔软妈妈,这个妈妈只有触觉抚慰,没有奶水滋养。
当时的假说,是“有奶便是娘”——动物也好,人也好,都应该会更依恋那个给自己提供食物的照顾者。但那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们,却紧紧抱着没有乳汁的“软布妈妈”。它们当然会饿,在饥饿驱使下,它们会找到“铁线妈妈”吮吸,但只要一填饱肚子,它们就会尽快回到“软布妈妈”那里。绝大部分时间里,小猴子都紧紧依偎着“软布妈妈”。
Harlow又(丧心病狂地)做了第二个实验,他把会发出巨大声响的、造型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子,看看在惊吓之下,小猴子会在两个妈妈之间作何选择。
小猴子们果然大为惊骇,它们毫不犹豫地奔向了 “软布妈妈”,用尽力气抱住她,好像能从这个假妈妈那里得到安慰与保护。最终,它们在“软布妈妈”身边平静下来。甚至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铁线妈妈”相处过的小猴子,也会优先选择“软布妈妈”。

Harlow还(毫无人性地)做了第三个实验,这次的小猴子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跟任何一个“假妈妈”或其他幼猴相处的经历,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得到食物而已。八个月“无母亲”生活后,这些小猴子也被放进有两个假妈妈的笼子里。当可怕机器人出现时,这些小猴子又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是,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假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假妈妈相处的经验。它们往往绝望地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尖叫不已,这是它们安抚自己的办法。这些行为,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不但如此,这些小猴子长大后也几乎无法融入猴群,它们更胆小,更惧怕其他猴子,有时它们又敌意过重。无论怎样,它们都无法跟其他猴子好好社交、和平共处。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这些小猴子里的雌猴后来即使当了母亲,也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幼猴。
Harlow的后续研究发现,一旦小猴子们在出生后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大概相当于人类婴儿出生后和母亲分离超过6个月——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伙伴相处,它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猴子,某个“关键期”被永远错过了,有一扇门被永远关上了。
Harlow的结论是,母亲对于小猴子(以及人类婴儿)来说,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在生命初期,母亲成为一个“安全港”,于是幼兽们在惊惧烦恼痛苦时会回去母亲身边,那里也是它们平静下来后重新出发、去探索世界的基点。而没有“安全港”的幼兽,只能一直呆在绝望中,紧紧地抱住自己。
这些实验,影响了后来的“安全依恋研究”,也改变了无数人类婴儿的命运。
【7】最后总结
心爱的人有抑郁症,我该如何面对?是要小心翼翼地谈话,然后不要提到任何关于忧郁症的敏感话题?或是都不理他,让他一个人静一静?还是应该鼓励他多正向思考?
答案:都不是!
不鼓励,不责备,不反驳
不鼓励:不要一直对患者说要加油要正向思考等话语。
不责备:不要责备患者说都是他的错,或是有病就什么事都做不好等等。
不反驳:面对患者沮丧的话语,倾听就好,不要一直反驳对方说的都是错的。

倾听抑郁症患者时,要让他了解事情现在不好,但不代表未来会不好。即使病患拒绝,也要要伸出援手,患者的孤单感很强,会拒绝与人接触,但千万不要这样就不理他。在患者谈起自杀念头的时候,坦率地与他们谈论自杀的话题,并且告诉他们的医师或是心理师。
可以适时地邀请他一起出门运动或是参加一些轻松的活动,但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周围的人要积极鼓励她就医,用它自身的个性说服他就医。让他知道疗程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当疗程结束,他将会好转很多。
【关注抑郁症】相关文章汇总导航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
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科学解读:抑郁症的成因
微笑抑郁症,躁郁症
焦虑症,急性惊恐症
自爱治疗:接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
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的具体方法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身边的朋友如何伸出援手?如何跟ta沟通?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危机
患者故事:关于自杀情绪
患者自杀后,身边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
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抑郁症名人:范晓萱,薛凯琪,周润发,陈松伶,李兰妮,张桐
抑郁症爱情故事
患者故事一: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患者故事二:家庭矛盾,父母的误解
患者故事三:关于药物治疗的思辨
患者故事四:自救之路
患者故事五:轻生念头
《我的抑郁症》伊丽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