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沿线系列——其六,水城东昌

作者:林泉渡水.(林某)
今天是即清渊之后的有一个重点地方——山东聊城。
清晨,聊城完全不像刚经受过台风摧残的样子,该多晒还是多晒……林某跟林妈来到了聊城的第一站——山陕会馆。

从正门进入,我们先来看看山陕会馆的俯瞰图。

山陕会馆,其实是一处将会馆与神庙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富丽堂皇,连接得体。是古代建筑群的杰作之一。




戏台共有两幅对联,其中靠中间的一副采用阳字刻法,靠外的一副采用阴字刻法,是道家的阴阳思想。

继续往前走,在关圣帝君殿前,有两头石狮子,雕工也是甚为精细。


第一层上面的纹路是佛教当中的武器,林某看出来了四个,分别是伞,铃,宝剑和塔。第二层是花瓶,取“平安之意”。
由此可见,山陕会馆并不是只有单一的道家或佛家思想,而是两者并存,也是文化的荟萃之地。
接下来林某就带着大家参观关圣帝君殿以及两边的火神文昌帝君殿和水神财神殿了。
首先来看看关公。



水神来财,火神旺财,因为没有人不爱财,所以这两位天官的香火可以说是常年旺盛了。
最后再来看看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这位帝君学子们可要好好拜一拜,这一位可当真是妥妥的文曲星呐,文神啊!
到这里,山陕会馆的正文部分就已经结束啦,林某再放几张图片,大家欣赏一下这精雕细琢。





辞别了山陕会馆,我们来到了第二站,中国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它介绍了运河的前世今生,也向我们展示了因运河而繁盛的每座城市,当然,聊城便是其中之一。


聊城,东望泰岱,西连秦晋,南通吴楚,北依燕赵,平畴沃野,物华天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保证军事运输的需要,吴,楚,魏,齐,秦等五国相继开凿了运河公园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南接长江,北入淮水的邗沟,是有确凿记载年代最早的一段。其后三年吴国相继开凿了荷水,将沂水,古济水连通。魏惠王十年魏国又开通了黄河至淮河的鸿沟,基本上形成了中国早期运河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为了将岭南百越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便派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粮饷转运困难,以致秦军收到重创,为解决该问题,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修建了湘漓二水,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曹魏政权建立后,继续对境内的运河河道进行了维护。孙吴政权,除利用长江,太湖等水利外,整修了江南运河。东晋与南北朝时,南方政权建都建康,江南水运江南水运大致按孙吴时规模发展。北魏时建都洛阳,运河大致沿袭了曹魏布局。

隋唐时期的运河,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开凿了广通渠,隋炀帝继位后,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南北方的控制,从公元605年到610年,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唐代开凿了三门水道,并对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加以疏浚,整理,扩充,建成了更为完善的水云网络。


元代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这张图比较清楚,大家看图吧,林某就不用一个字一个字摘抄下来了,累死了。


明清运河的治理。
到这里,运河的前世今生就已经叙述完了。





爱写“知道了”的皇帝

世界运河,,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距离上无一超过中国运河。





第二站我们就走完了。
第三站,聊城宋代铁塔。这个大家欣赏一下就好。



第四站,光岳楼和水上古城。
光岳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岳阳楼,光岳楼)。


楼的四个方向都有题着“光岳楼”的牌匾,每边字体不一,在城楼上方题两字,东太平,西興禮(兴礼),南文明,北武定。(太平对兴礼,文明对武定),好一派繁荣昌盛啊!
接下来欣赏几张运河古城的街景。



到这里,聊城之旅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同事,也是运河之旅的完结篇,所以林某在这一篇里格外认真。
(跋)这一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系列六篇之中工程量最大的一篇,林某为了写它手都抖了三抖,希望大家看的时候能尽兴。
林某马上就要启程回到位于古城长安的家了,但是临走之前,还会给大家奉上特别篇:京杭大运河沿线系列——衍生系列其六东昌湖日落篇,也算是为我送别了。
因为林某开学还有考试,不得不背起行囊踏上归途,林某也是十分不舍,估计在火车上也会连连回眸的吧。走到了聊城,也算是走了运河的三分之一了吧,开阔眼界,受益匪浅,从最开始第一天旅程的北京自然博物馆起,林某就不停的在收获知识;到了临清,林某已经完全热爱上了京杭大运河之旅,哪怕河再长,要走的路再多,要记的知识越杂,写文章话费的时间越长,林某都是十分的干劲。也希望大家支持我吧。以后只要有时间林某一定会坚持把运河走完的,总之,林某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真的太伟大了,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
2019.8.13
作者:林泉渡水.(林某)(庄重的写下最后一笔)
感谢一路走来支持我的林妈,给我点赞,评论的朋友,林某/鞠躬/
记得还有一篇特别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