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二战英苏法俄战列舰
第一次做专栏,效果可能不好敬请原谅,本人学业繁忙,不定期更新。
二战
英国、苏联、法国、荷兰
战列舰
威廉.H.噶兹克 和 罗伯特.O.杜林 著
托马斯.G.韦伯 线图绘制
简氏出版社
伦敦—悉尼
版权所有c1980
为
美国海军机构
安纳波利斯,马里兰
版权所有。这本书的任何部分
不得在没有出版者允许下
被复制。
简氏出版公司出版
238城市路,
伦敦 ECIV 2PU
ISBN 7106 0078 X
在美国印刷
翻译:弗林
译者注:本文档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其他用途!
原书中的括号部分在本文不加括号,本文档中加括号内容为译者补充。
前言
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已经是过去的战舰了,但是在二十世纪的前几个年代它们仍被世界的主要海军(国家)认为是(确保)制海权的根本武器。由于其巨大的火炮、厚重的防御和庞大的排水量,它们被称为“主力舰”。毫无疑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主力舰被认为是(衡量)海军力量的基本标准。如今它们仅仅是已逝历史时期的海权的象征。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时期,直到空中力量让它们变得过时之前,主力舰的数量、特征以及实用性本质上地影响着国际政策和海军战术。从无畏舰时期开始,政府、海军的官员,工程师、技师,以及外行人员,一起讨论复杂的问题,包括决定多少艘主力舰是必要的、主力舰需要什么样的设计特征,以及编制并运用由战列舰构成的作战编队的最好方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个划时代的进展显著地影响了主力舰设计:
*潜艇发展成为实战性武器,迫使主力舰的设计师(给主力舰)提供足够的应对鱼雷袭击的防御。
*类似地,飞机的发展促使(设计师)对防空火炮和以抵抗航空炸弹而更厚重的甲板的重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年内,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受到空中力量的挑战。他们(空中力量的拥护者)坚称战列舰的首要地位将被空中力量所取代,这一预言很准确但为时过早。由威廉“比利”米歇尔将军领导的美国军队航空兵击沉军舰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这批轰动性的、单方面的军械实验在1921和1923年进行,一共击沉了一条驱逐舰、一条轻巡洋舰,和三条老旧的战列舰——尤其是其中的德二海军的东弗里斯兰号无畏舰,并引起了爆发性的争论。战列舰并不是缺乏防卫手段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防御,但它们确实被一种全新的并且更危险的敌人所击毁。在之后的两个年代,许多预测战列舰在海上或港口被空袭损毁的书本刊物纷纷涌现。毫无疑问,这些发展影响了新主力舰的设计。
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以及随后1936年的伦敦海军会议,同样对主力舰设计有深刻影响。(华盛顿海军)会议对主力舰的属性设立了两个基本限制:吨位限制在最大3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主炮口径限制最大为16英寸(406.4mm)。这些条约的限制促进了用于减轻建造战舰的重量的技术进步;在战舰设计的各个方面都严格强调对重量的控制,(这些方面包括)兵装,布局,以及建造。尽管如此,所有海军的新建主力舰在某种程度上都违背了条约限制。1930年的伦敦海军会议在主力舰设计史上有次要的地位,其主要意义包括巡洋舰方面的吨位和限制。然而,这些讨论揭示了英美之间自从三年前日内瓦裁军会议以来(已经证实的)更好的关系。从此之后,(英国)对日本越来越疏远。
法国于1932年安放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的龙骨,这预示着第二次大规模建造主力舰竞赛的开始,(这次竞赛)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爆发的竞赛类似,只不过建造的主力舰更少而更大。到1950年最后的战列舰让*巴尔号完工时,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建造了新型主力舰。苏联实际上有几条主力舰安置了龙骨,而荷兰和西班牙有对主力舰的正式计划。
甚至至今,这些巨大的战舰仍散发着魅力并充满谜团,且有的已经在海军史上获得传说般的地位。1941年12月威尔士亲王号的沉没预示着战列舰时代的结束,以及未建成时的让*巴尔号在1940年法国陷落前逃脱德国的进攻的事件是海军工程的史诗,它们都属于这一类,同样还有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德国的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以及日本的大和号、武藏号和信浓号。
(原书后段为作者出书的规划以及鸣谢,不予翻译)
第一次就先到这里吧。之后的第一章节内容较多,还在缓慢翻译中,尽量在一周之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