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1942年,河南何以出现帮助日军打国军的现象?
1942-1943年间,河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蝗虫和干旱。从灾情情况来看,和晚清的丁戊饥荒以及民国时期的历次灾荒相比,并不算最严重的一次,但它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不得不说既有天灾更有人祸,甚至在日军占领河南后,还出现了部分河南人帮助日军打击国军的情况。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军供压力巨大。抗日战争期间,河南位于抗战前线,分布的驻军很多。当时,河南属于第一战区,当地驻军数10万人,又有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军20万人,司令长官蒋鼎文军有30万人,还有何柱国、孙蔚如、刘茂恩、高树勋、李家钰等六个集团军及其他许多部队。而军队所需的粮草物资基本上都要就地解决,这样河南老百姓的供应压力非常大。
其次是省zheng府的瞒灾少报。灾荒爆发后,河南省zheng府怕担责任,就瞒灾少报,导致征粮征数额没有减少。面对灾荒,河南省zheng府主席李培基没有调查灾情,向国民zheng府报告称“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而返回河南的河南各界代表杨一峰等人,则对此提出严厉质问。然而,李培基只是支支吾吾、无言以对。
三是强征军粮。军队急需军粮,催逼河南地方zheng府,而地方zheng府则逼迫百姓缴纳粮食赋税。然而,由于灾情的严重,百姓的粮食减产,甚至出现了绝收的情况。老百姓自己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粮食供应军队?当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为了筹集军粮,将河南财政厅长和粮食局长扣押起来。杨一峰询问蒋鼎文原因时,蒋鼎文回答:“我只管军事,征粮则是河南省zheng府的事,跟他无关;明知道河南缺粮,省主席却报告河南的收获还好,使我不能向他处求粮,为了军粮,现在他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辞职,一是拿出粮来。”
四是赈灾不力。在灾情愈发严重的同时,zheng府采取的一些赈灾措施也未能及时实施,甚至地方一些官员的贪腐舞弊,使得广大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河南民众渴望豁免军粮,减轻民众负担,然而省府的真正目的却是逼迫民众缴纳军粮,完成任务。为了掩饰真相,欺骗百姓,他们将两件事情合二为一进行,逼的老百姓上天入地无门,纷纷逃荒离开河南。
五是贪腐舞弊。当国民zheng府的赈济款终于划拨到河南时,省府秘书长马国琳与省银行行长李汉珍这两个贪污分子,借机营私舞弊、投机倒把,大发国难财。他们并未迅速将款项分发到受灾严重的各县,更没有购置赈粮进行分发,而是用这笔救命款“做了几次生意,财发够了,到1943年麦快成熟的时候才运到一批发霉的麦子。经过分发手续,而到发放麦子时,灾民已经吃到了新麦。由于麦收前后粮价差距很大,灾民当然不愿意购买高价粮食,而zheng府强迫他们接受赈粮,结果等于派了一次款,而麦收前后粮价差额则由灾民承担。”这大概就是zheng府拨款赈灾的基本过程。
最后是南京zheng府推诿责任。1942年河南遭受旱灾时,河南地区正面临日本的进攻。河南灾荒一出,国民党zheng府就有了抛弃河南的想法,如果河南被日本军队占领的话,日本应该对这些灾民负起赈灾的义务。然而,当日本人发觉南京zheng府的猫腻之后,就没有再进攻河南。于是,这些灾民开始往陕西逃荒,政治真空出现之际,河南灾民一个接一个地饿死。根据zheng府通报,死亡人数为1069人,然而实际统计上却接近300万人。
不久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突然占领河南,并发放救济粮食给灾民。谁知,日本人在发放粮食的同时提出了一个要求:吃他们的粮食就必xu帮助他们消灭自己民族的军队。如果不吃,就会饿死;而吃了,不仅成为亡guo奴,还会帮助敌人来消灭自己民族的军队。在个人选择的痛苦面前,民族选择的痛苦更加深刻。
各位看官朋友们,如果是你会是如何选择?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