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评论区@人“现象的探讨和功能改进建议

2022-11-22 09:32 作者:枫辰於理  | 我要投稿

最近评论区@人的现象日渐增多,哔哩哔哩社区小管家 多期风纪委员周报下面的讨论也很激烈,这里我尝试分析下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该功能的建议,仅供参考。

很早以前我记得评论区是不可以直接@人的,都是复制用户的空间(https://space.bilibili.com/xxxxxxxxx )链接然后贴在评论区起到跳转的作用,后来更新了功能可以自动识别@的用户名,并呈现蓝字的链接效果。

这个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对视频内容做出补充宣介,另一方面可以对视频内容做出扩展延伸,还有对特定用户的致意(比如,我自己收到的99%@消息都是答谢字幕施工的UP发来的)。这类@人的场景我统称为“指路模式”,以下图为例,这个视频里有众多参演者,我可以在UP的简介基础上做出补充完善,更方便观众了解和识别参演阵容,针对性的访问其他UP的空间等等。

原简介
我补充后的评论


分析下这个场景各方的观感:

评论人:多厨狂喜,以一个视频链接各方,好评!

主投UP:很好的介绍了参演者,好评!

被@人:介绍了参演的我自己,好评!

路人观众:给出了参演者的个人空间指路,好评!

这就是多方共赢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一直存在并在近期明显增多的@非视频相关人员,我统称为“摇人模式”。这个又分成若干场景,我以最多见的呼朋唤友分析各方的观感:

评论人:UP你瞧,不但我看你的视频,我还召唤别的小伙伴来看你的视频,你开不开心?

主投UP:虽然和我的视频无关,但是多一条评论加一点点互动值总是不错的,还有潜在的一个摇人观众来看我的视频,怎么想都不亏。

被@人:又被人@了,让我看看是什么视频,嗯喜欢/嗯虽然不喜欢但是被人惦记着总还不错。

路人观众:秀毛恩爱啊,又拖家带口的烦不烦,差评!

所以这就是绝大多数观众不喜欢这个现象的原因。

就“摇人模式”,我进一步分析将视频分享给其他小伙伴的最快方法对比。

网页端:地址栏链接复制,粘贴给QQ好友/群友;站内的话更麻烦,搜索好友ID,进主页点私信再粘贴;或者“消息-我的消息(如果近期有联络的话)”。耗时2分钟。

APP端:长按视频bv号复制,搜索好友ID,进主页点私信再粘贴;或者“消息-我的消息(如果近期有联络的话)”耗时2分钟。

@人:10秒,甚至更快(比如你只有一位密友的话,你可以复制ta的ID,评论区打个@再粘贴,1秒就好)

从效率上来说,显然@人的方式最快。体验上说,也是这个方式更有获得感。

我的结论是,@人的模式确实更高效。问题出在其他路人的观感会下降。那么平衡和解决这个矛盾就能破局。为此我提出下中上三策:

下策:规定制度和增加判定,直接@人的评论被折叠,其他观众不可见,但是考虑到“指路模式”确有作用,这条又可以修订为“低于xx字数的带有@人的评论被折叠,其他观众不可见”简单粗暴。

中策:开发新功能提高分享效率,在点击分享按钮后增加“近期联络人”的列表方便观众快速且定向分享给特定的小伙伴。

上策:开发新功能,对网页端和APP端的视频增加打卡按钮,观众可以点击并输入用户名邀请小伙伴来观看,这个邀请过程其他用户不可见。被邀请人收到一条@消息,这个模式最贴近现有的评论@摇人场景,但是又不会影响其他观众的观感。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评论和弹幕,都是对UP主视频的互动,甚至我一直认为观众的互动是对UP主作品的二次创作,观众提高分辨能力,尽可能的对视频做出合适的互动,对他人优秀的互动点赞,对无关的互动不点赞才是根本上能提升各方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开心相聚,祝B站的互动环境越来越好!


关于”评论区@人“现象的探讨和功能改进建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