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川普恨她,奥巴马爱她,美国传奇大法官RBG五度抗癌离世:向“心理罪”宣战

2020-09-23 17:13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9月18日,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目前最年长、任职时间最久的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白宫降半旗致哀。

被评为福布斯最具影响力女性,TIME最具影响力人物,普林斯顿、哈佛荣誉博士的RBG,传奇的一生中,曾4次打败癌症,一次比一次凶险:

1999年,金斯伯格被确诊结肠癌,医生诊断彼时的癌症,尚属早期阶段,她成功接受了手术、化疗和放射治疗。 2009年,金斯伯格的胰腺里被发现了一个小型癌肿瘤,她再次接受了胰腺癌相关的手术。 2018年,在CT扫描中,金斯伯格被发现肺部有两个恶性肿瘤,接受了左肺下叶的切除手术,她术后恢复良好。 2019年,金斯伯格的血检中再次被确诊胰腺癌,通过立体定向消融放疗治愈。

虽然外表纤细柔弱,但RGB的意志坚韧如钢铁一般,经历多次折磨,也从未放弃。



癌症早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中国每年新增307万例癌症患者,几乎每人都有亲朋好友患癌。

尽管癌症在今天已非不治之症,但“谈癌色变”已经成了人们的通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与患者家属对抗病魔的心理支持需求也往往被我们忽视。


今天的文章,我们将聊聊面对癌症,我们该如何提供心理支持。





01

癌症患者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


“当听到‘癌’字的时候,爸爸双腿一软,直接瘫坐在地上,眼神空洞地看着地面……” “医生和我们说过,这个病通过手术和化疗,是有不复发的可能的。现在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即便知悉了这个消息,爸爸还是一蹶不振……” “我爸爸的心理负担,很重……”


癌症二字总是让人心生恐惧,因为病人除了要面对病灶带来的剧烈疼痛、放化疗治疗的巨大副作用,还需要面临常人难以体会的巨大心理压力。


研究表明,25%~45%的恶性肿瘤门诊患者有显著心理痛苦,而只有不到10% 的患者被转诊而得到相应的服务,约50%有心理痛苦的患者都拒绝心理社会服务。


但肿瘤病人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这是一个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


  • 睡不着、睡不好


肿瘤病人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巨大的心理压力、疼痛、生存的危机感等等,都是肿瘤病人诱发失眠的因素。


根据我国去年发布的癌症病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6.27%的癌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部分病人还会有早醒或者惊醒的情况。


当睡眠问题加重,不仅身体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导致躯体不适、体力不支、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还会引发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最终可能影响患者整体预后。






  • 肿瘤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对失去生命的担忧,不愿加重家庭的负担,害怕自己失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从拿到诊断的那一天起,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心,这会不断加深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互动和预后。例如,压力和情绪会影响认知,从而影响患者和医生沟通时候的状态和理解能力,当他们听到关于自己疾病的进展,哪怕是一点点的小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


当坏情绪慢慢积攒着,患者想要寻求一个释放口,便常出现突然对家属发脾气的状况,毫无由头地对药物、治疗和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非常抗拒。


这些负性情绪和症状困扰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才会有“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说法。





02

家人可能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我想让爸爸开心起来,可是我怎么做都徒劳。”

“一有空就和他聊天,讲笑话,陪他看最喜欢的相声节目。假期经常带他去旅游。甚至把他当我儿子对待,大事小事都恨不得给他做了。

“但爸爸似乎并不开心,努力并没有让他的心情好起来,这让我很崩溃。”


对于患者来说,关怀备至未必是他们所期待的。


肿瘤患者面对疾病有三种应对方式:面对、屈服、回避,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回避的应对方式会增加。


有些患者知道自己患癌之后,会产生社交恐惧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并采取主动方式回避。他们会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患病,对自己的病情刻意隐瞒,不愿意别人提起癌症这个事情。





癌症患者家属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不能说服我爸就算了,我们还要担心妈妈的心理状态,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她在我爸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歇斯底里地大叫, '你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子,我受不了了',然后我爸就在一旁沉默。我不希望这个疾病把我的家人都毁掉……”


对于肿瘤病人的家庭来说,患病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心理问题还不只出在患者身上。


在癌症患者家属中,有20%至50%的家属存在着负性情绪,52%的亲属存在抑郁症状;35%的配偶和28%的子女可能是抑郁症患者。


两个有情绪问题的人,达成沟通的共识会更加艰难,甚至会在互相影响下进一步放大不好的情绪。


我常看到一些家属用“多理解”、“多陪伴”、“多接纳”的方式去努力让患者过得更开心一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并没有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作为家属的他们也正在经受着心理的折磨。





03

肿瘤患者和他的家人亟需心理辅导


面对肿瘤给家庭带来的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困扰,很多人都选择了忽略,觉得过段时间就好了。但是肿瘤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心理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及时解决,问题日积月累,不单是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当最后一根稻草被压垮,情绪失控的患者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面对肿瘤患者脆弱易碎的情感,我们需要让他们得到感同身受的理解和专业的疏导。


有调查表明,52.24%的肿瘤患者需要心理辅导服务,需要病友交流互助的患者占54.55%,均占受访患者半数以上,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癌症患者面临的社交难题。





癌症病人的孤独和绝望是他人无法体验的,他们经常因担心影响他人而回避表达痛苦,亲人也因不知如何安慰患者而逃避与之沟通,二者都使癌症病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要打破这个僵局,需要寻求专业的医学和心理帮助。


| 心理行为干预


合并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癌症患者往往生活在多重疾病阴影下,这种情绪不是他们可以控制的,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排解。除了药物治疗外,一些心理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庭。该疗法的一般目标是通过教育、行为疗法或心理动力疗法改善患者的应对技能,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认知行为干预通过鼓励患者考虑疾病转归的不同可能性,从而帮助减轻他们内心夸大的恐惧,专注于感受治疗带给他们的变化,让他们更加配合治疗,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另外,简单的专注呼吸训练、冥想和渐进式肌肉放松可以减轻许多癌症患者都会出现的发作性焦虑。


| 药物治疗


对于患者的睡眠和疼痛问题,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安眠药和镇痛药会让他们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而针对中至重度抑郁患者和焦虑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和联合抗焦虑药物也会让他们的情绪稳定些。


另外,药物治疗还可帮助患者参与康复治疗并改善整体功能。





| 团体支持


团体支持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重要的辅助干预方式。可以通过把病友团体或者是癌症患者家属团体集中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分享一些实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癌症病人创造一种支持、表达内心感受的团体氛围。


团体心理治疗的优势在于团体的形式可以降低病人的社会孤独感。安全、接纳的团体氛围可以使病人毫无顾忌地谈论平时不能与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及的话题,相互分享恐惧和克服恐惧的体验,共同面对疾病对生命的威胁。


|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患者本人,而是整个家庭。通过在家庭内部促成谅解,增进情感交流,纠正心理和情绪问题。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正式将肿瘤纳入慢性病范畴。也就是说,昔日被视为 “绝症 ”的大部分癌症,如今已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但是,疾病带来的心理创伤却有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可怕。肿瘤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心身疾病,需要身心同治。


对于肿瘤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帮助。


作为心理科医生,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给肿瘤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的心理支持,将会给他们更多的勇气去和肿瘤抗争,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川普恨她,奥巴马爱她,美国传奇大法官RBG五度抗癌离世:向“心理罪”宣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