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幻电影中的怪物

科幻电影是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幻电影或异质世界、或虚无缥缈的宇宙,影片中往往用一个冒险空间,带给观众无限的哲学思考,生死、生物多样性等关于宇宙的终极命题,都可以通过科幻电影这个媒介表现出来。美国电影学者约翰·巴克斯特曾说:“科幻电影是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将来成为何物的警句,它还是对奇丽的美感及高雅幽默感的传统的继承者。”而科幻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设科幻实验基地的怪物。
最早科幻电影中的怪物出现在1931年上映的《科学怪人》,第一次在科幻电影中出现怪物,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作人体实验,创造出一个怪物,但被创造出的怪物并没有因此感激科学家,反而因为自己的“他者”身份备受打击,作为科学家他拥有对科学的极度狂热,但是他就像他自己所说一样,这是属于“地狱”的实验,他属于死亡。1931年正处于一战结束之时,科学理性无处遁逃,不能阻止杀虐也无法阻止战争,因此当时的艺术家冲满了对于科学的极度悲观,从影片中也能看出导演对于科学的极度悲观。
自《科学怪人》之后,科幻电影中的怪物形象就各式各样,哥斯拉、异形等等,用怪物承载导演对于世界的思考成为科幻片的一种讲述方式。人类对于怪物的恐惧并非偶然,其实可以追随到我们还是原始人时期,人类潜意识认为黑暗充满危险,因此黑夜降临时,原始人会坐在火堆旁边,以防止危险的发生。但是黑暗洞外黑暗的恐惧,对于尖牙利爪的恐惧,停留在人类心中。因此科幻影片中的怪物其实是对于人类这种恐惧的回应。
影片中的怪物在之后的刻画分为两个方式,一种是有型的怪兽,像哥斯拉、金刚怪、金刚,他们巨大无比,城市在他们脚下如同喽哟,人类更是渺小。1958年的《哥斯拉》出自于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一个渔民在海域中发现了一个巨型怪兽,政府对于哥斯拉是否存在非常好奇,因此古生物研究者到达这里,发现了破坏的房屋,因此日军自卫队对哥斯拉进行了清除,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让整个城市陷入到火海,最后芹泽教授成全自己才解决了哥斯拉这个怪物。通过探究当时的环境,可以看出哥斯拉的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当时1945年日本刚刚尽力了战争和美国的核武器攻击,民众有高涨的反核意识,影片中的哥斯拉直接作为核的代表,庞大的身躯,肆虐的城市,代表着观众及导演对于核的恐惧,人力的有限也证明了观众对于核,自身的强大恐惧。影片中特意设置了一场海军自卫队和哥斯拉大战的戏,整个完备的工业体系,都没有办法抵御哥斯拉对城市的破坏,人类的渺小在这部影片中可见一斑。科幻电影中除了像哥斯拉这样有形的怪兽,直接展示怪兽的强大和人类的弱小外,还有一种刻画形式就是未知,这种刻画方式在《异形》和《2001太空漫游记》中带给观众强烈的思考。
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怪兽本身,而是未知,《异形》中,就展示了这样一个怪兽形象,它被奉为太空科幻怪兽片的鼻祖,异形最初的诞生是偶然,导演之时为了做一个b级的电影,影片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恐惧和太空、未知相结合,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突然有一个异形闯入,影片不仅没有时间概念,从始至终异形似乎也没有出现,他洞悉人的情感,知道人的弱点,在茫茫宇宙中,被知道自己一切弱点并且隐藏在黑暗中的怪兽,人类似乎非常无措,有人说《异形》的诞生是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苏联对于当时的美国,似乎如异形般,看不到形状却被洞悉弱点,也有人说异形对应的是人类对于太空的恐惧,时隔十几年,似乎只有异形这一系列将恐惧拍的如此逼真,抽象的词汇被视听语言中的恐惧表达,未知被表达,也有人说这部影片反映了对人类自身命题的思考,我们从何而来,造物主为何创造我们,甚至列举出了,我们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不知去处,不知从何而来,地球正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这样的推测也不无道理。
和异形相似的无形的怪兽还有《2001太空漫游记》,影片中一群原始人面对黑色的方块窃窃私语不知所措,接下来用一个骨头就直接转场到浩瀚的宇宙,漂浮的钢笔、昏睡的乘客、倾斜的服务人员,在虚无缥缈的宇宙中,导演甚至没有设置很多剧情,在宇宙第一次出现是,同步产生的只有音乐,巨大的长方形黑碑,一个无生命体就这样在影片中充当了怪兽的形象,未知的黑色物体,从原始野人到宇航员戴维,黑碑一直屹立在那里,猿人和戴维唯一的区别就是少了些夸张的触摸黑碑的动作,但他们的好奇却毫无变化。影片的最后一幕,戴维穿越穿越时空隧道,一幕幕展示地球诞生人类前各种运动和地貌,黑碑依然存在。
科技带给我们无以伦比的科学体验毋庸置疑,但科技背后,人类的生存危机似乎也存在,怪兽作为承载导演的哲学思考之物,或有形或无形,但不可避免是对于人类生存危机的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