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圳优眠 | 摆脱抑郁症,先要摆脱“病耻感”和“自我污名化”

2023-03-01 15:32 作者:深圳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 我要投稿

小林,一名高中生,在离高考还有三个月的时候,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可他不敢让同学知道,常常担心自己吃药被同学看到。

如果在人多的地方,他宁愿不吃。因为这太可耻了,绝不能让身边的人知道。这种可耻的感觉就是“病耻感”。而这种感觉来源于社会的污名化。

当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被称为“危险”、“疯狂”或“无能”而不是身体不适时,这是污名化。

当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因寻求帮助而被嘲笑或被称为软弱时,这也是污名化。

很多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也接受了这些偏见,并开始“自我污名化”,从而感到羞耻、尴尬或毫无价值,好像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如其他人。

这反过来又会使精神疾病恶化。甚至导致他们不寻求治疗,酗酒和吸毒,甚至自杀。

那么,要摆脱抑郁症,就需要先摆脱自我污名化。以下是一些处理污名化的方法:

01 不要把自己等同于疾病   

生病之后,人们很难走进精神科诊室,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到“我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这令人感到羞耻。

而病耻感的来源是因为,我们把抑郁症当成了我们整个人本身,不自觉地就有这样的想法:生病后成了一个“坏掉了的人”。

因此,得了抑郁症的痛苦除了疾病本身,还会被一层“坏的”身份认同的枷锁在折磨着。

然而,我们从来都不等同于我们的疾病。

因此,与其说“我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不如说“我有抑郁症”。

此外,在你感觉好一些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练习,来帮助自己不被片面地定义。

我是一个——的人,我喜欢——,我讨厌——,我最喜欢的人是——,我遇到了的困难是——,我去了医院,医生认为是——,而我的看法是——,我想这样帮助自己——

举个例子:

我是一个很内心世界很丰富的人,我喜欢木棉花、喜欢猫咪,喜欢吃芒果千层,我讨厌香菜,我讨厌大道理,我最喜欢的人是某某演员。最近我的研究生学业遇到了困难,我的论文一直没有写完。我去了医院,医生认为我是得了抑郁症,我的看法是,我可能并不喜欢也不擅长做研究,想起这件事我就很难过,却无法放弃这件事,这让我感到被困住。

甚至可以无限地写下去……

02 接受治疗和帮助   

你可能不愿意承认你需要治疗。然而,不要让被贴上抑郁症标签的恐惧阻止你寻求帮助。

精神障碍只是一种视角,而精神科的治疗是为了让你情绪平稳、不自杀、能做事。并不是为了让你羞愧。

治疗会帮助你缓解症状、恢复日常生活,而你的一生不会一直被疾病束缚。

不要孤立自己。联系你信任的人,以获得你所需的支持和理解。

03 不要接受他人的偏见  

当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把自己当成一个“不正常”的人,我们会体验到一种被孤立感,也可能会开始自我怀疑。我们被动地承受这种痛苦。

然而“正常”是谁来定义的?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权力。

在法律上,只有精神科医生才有诊断权,而精神科医生也只有在经过面诊后才能诊断。

在社会上,有些人误以为自己有这样的权力,这是他们的缺陷,而不是你的。

我们也不需要努力自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确实是生病了,确实已经足够努力了。我们并没有站在被告席上,也没有伤害任何人。

另一方面,抑郁症被认为“不正常”而不被接受,这个现象和我们的主流文化有很大关系。

我们的文化总是强调人应该乐观、坚强、勤劳、上进、自我调节,强调努力就会有回报。

这和抑郁症的症状是完全反过来的:它让人悲伤、消沉、无力、失控……

但是,即使消极、悲观甚至生病也是人的一部分,是无法被排除的。就像有白就有黑一样。

所以,试着把他人的偏见当成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你的问题。

04 抑郁症很普通   

抑郁症很常见。请你自己一定要相信:抑郁症不是软弱的表现。

一篇《柳叶刀》2021年的系统综述发现,全球约有2.46亿人患抑郁症。其中,大概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

研究已明确,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有所损害:

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情绪)、海马体(记忆中心)、前扣带回(问题解决)以及前额叶皮层(做计划与执行)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少了。

所以也抑郁症也被认为是一种脑部疾病,并非是简单的“想不开”、“想偷懒”。

05 讲述你的故事   

精神疾病越是隐藏,人们就越认为它一定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人们大声讨论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

你可以选择你透露一部分关于你的生活。

当人们了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时,这有助于减少耻辱感。研究已经证明,认识或接触精神疾病患者是减少耻辱感的最佳方法之一。

这也很好理解,当我们认识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时,它变得不那么可怕,更加真实、值得关注。

以上是5个帮你移除病耻感和自我污名化的方法。

希望每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都能坦然地看待地看病吃药,不必经历羞耻和尴尬,同时也能更好地康复!

深圳优眠 | 摆脱抑郁症,先要摆脱“病耻感”和“自我污名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