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话]甲午海战-伤痛后的总结(下)
一、于中国而言
甲午战争后,大清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认识到了大清已经连自己原来的“嫡传弟子”日本都打不过了,并且日本还在大清捞取了利益,觉得自己不能落后人家一步,纷纷更加加紧了对孱弱无能的大清国的掠夺。
《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李鸿章以被日本浪人枪击为由,将赔偿数额由原本的4亿降到了2亿,可谓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只可惜,弱国无外交。
于大清而言,东亚地区世世代代由古代中国的各大王朝主导的古老的“朝贡”体系宣告瓦解,此前,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传统意义上在朝贡体系内的东南亚国家,已经从“藩属国”变成了英法的殖民地,琉球也归于日本治下,西藏也逐渐被英国人所染指,“朝贡”国已经被列强掠夺一空,蒙古虽在手中,但已大有分离之势,列强的入侵使得“宗主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控制力减弱,民族独立运动开始兴起,不甘当原来的那个甘为人下的“朝贡”国,而日本同样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逐渐崛起成具有现代化民族意识,以近现代外交准则立国的新型国家,除此以外,日本的入侵也使得朝鲜半岛地区的民族意识也在逐步崛起,朝鲜独立运动也逐渐走向高峰。“朝贡”体系的瓦解和“条约谈判”的逐步增多,也逐渐使大清必须被迫逐步学习近现代的外交准则,转型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以国际外交准则立国的国家。
而随着国家的逐步艰难转型,甲午战争使得人们认识到了腐朽的清廷已经无力维持现状,民族认同感和争取整体民族权益的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甲午战争后逐渐酝酿成熟于大清的子民中,此时已有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先生首提“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并在之后尝到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促进大清国逐步的转型,虽然政治改革失败了,但这些改革的运动都逐渐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这也是后来大清国内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的原因之一。资产阶级以大清“丧权辱国”“无能为力”为缘由,开始逐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妄图挽救危亡的国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中华民族的国家”。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其义即“振兴中华”之会,是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请求推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领导的救亡******4-1917)也就此爆发,大清灭亡之祸根就此埋下。

二、于日本而言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迈出了东亚霸权的第一步,实质上,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同样也损失惨重,国库甚至也出现了空虚的状况,为保全自身的利益,日本才没有急于进一步地推进侵略大清的计划,如果日本甲午战争后得不到应有地赔偿,那自然无法更进一步推行自己的国家战略,故在《马关条约》中,日本要价之高,甚至高过了之前其它列强和大清的要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如此了。从此,以甲午战争从大清获得的大量赔款,资本得到了原始积累,日本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教育,文化,军事,经济等重要领域全面进步,日本以此为契机,摆脱了“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的状况。
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攫取的辽东半岛利益,引起了同样觊觎东北三省利益的俄国不满,以当时德国际形势来看,1894年,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对于瓜分国际利益的问题上矛盾重重,法国与俄国为了共同对抗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甚至结成了同盟,法俄两国履行盟约还算诚恳,俄国反对日本独吞辽东半岛后,法国也同俄国站在了一个阵线,加上一个也想来分食辽东半岛的德国,日本根本无力对抗这些比它更强大的列强,只能就范,而大清也被迫交予三国“赎辽费”,来换取辽东半岛的主权。
而这件事上,日本又“吃了瘪”,使日本对它的另一个近邻俄国也是一肚子怨气,同时也明白,要想日本国的利益不被损害,只击倒大清这个大而弱的巨人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战胜在东亚地区同样有影响力的另外一个列强,那就是俄罗斯巨熊,因此“三国干涉还辽”成为了日本日后和俄国爆发战争的祸根。
三、甲午战争在海军发展史上的意义
甲午战争从军事的角度说,可以说是“用东方人的血,来检验西方的武器的实战能力”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人主要购买了英制和法制战舰,而大清国以德制战舰和少部分英制战舰为主力。这场海战,也可以看作时列强“新玩具”的试验场,是各种战舰设计思路的交锋,而大清和日本则是列强的“小白鼠”。
这个时代,是海军军备更新极为迅速的时代,比1866年的利萨海战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随着蒸汽机技术不断成熟,以及造舰工艺,火炮技术的进步,相比于1866年那个担心蒸汽机动力歇菜,战舰上还带着风帆锁具备用,舷侧火力是主流,并且有部分前装炮参战的时代,此时后装火炮已经取代了前装火炮,全蒸汽动力已经成为了海战的主流,风帆索具逐渐被淘汰,在两国的战舰中出现了“旋转炮塔”这一全新的设计。
因此,1894年的甲午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全蒸汽动力铁甲战舰的海战,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时代”的海战

而前面提到的1866利萨海战,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蒸汽动力铁甲舰混战(注意,少了个“全”说明是风帆和蒸汽混合在一起使用)
甲午战争后,站在更高维度的列强也逐渐总结了大清日本两只“小白鼠”的实验结果,大致有如下的观点:
北洋海军大型战舰的优势明显
在利萨海战的那期已经提到,1876年,英国人总结了利萨海战以及之前几场海战的经验,改进了铁甲舰的设计,于是“不屈”号应运而生,基本确立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一等铁甲舰的基本设计思路。


其特点是“中央铁甲堡+高干舷+旋转炮塔交错布置”的设计,“定远”“镇远”号就是其中的代表。“定远”“镇远”两舰在战斗中中弹不计其数,但日舰却始终未能在海战中击沉两舰,反倒定远最后是被迫自沉,其中大舰体厚装甲的“铁甲堡”式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镇远的大口径火炮重创了日军旗舰“松岛”号,使其失去战斗力,若非清军弹药的质量出现问题,“松岛”号确有可能因为弹药库和炮塔被击穿引起殉爆而击沉,因此列强认为大口径火炮应该是摧毁敌军战舰的主要武器。此后列强逐渐确定了“大舰巨炮”为主力舰的总体思路,“口径即是正义”成为了“政治正确”的口号。并逐渐确定了未来主力战舰势必越做越大,装甲越来越厚的基调。
而“超勇”“扬威”两舰为代表的“低干舷”式设计的铁甲战舰由于在黄海海战中毫无还手之力,航速慢,适航性差,火力延展性差,很快遭到了抛弃。
联合舰队速射火力和机动性成制胜关键
甲午海战中,可以明显看出日军巡洋舰上普遍装备的中小口径速射火力的威力,这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杰作,1886年,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率先开发出了120毫米管退式速射炮。通过在炮架上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速。其较以往老式火炮而言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摇架和弹簧复进机。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射速。
当时北洋海军的主要使用的架退式火炮射击十分繁琐,最快的射速是1分钟/发,其最重要的缺陷就是发射后由于强大后坐力,不能迅速复位,需要用人力在炮架子上推才能复位,重新装弹发射,因此炮位需要很多的士兵,造成了其虽然威力大,但发射效率十分的差。因此北洋海军在火力密度上严重吃了日军的大亏。

反观日本舰队,舰队新锐,机动性高,并且配备了新型的架退式速射炮,这些轻便的速射炮反倒只需要少数几名士兵就能轻松操作,其利用航速和火力优势轻松击溃了除了定远镇远以外的大部分北洋舰队的老旧战舰。

因此列强更加总结出,舰队不仅需要大口径火炮作为主要的威慑火力,还需要中小口径的速射火力做补充,才能够在海战中获得全面的火力输出。
总结双方经验:前无畏战舰时代到来
因此,综合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双方各有的优势和劣势,列强继续对他们的战舰进行改进,其实也是甲午战争前,英国人已经认识到了,速射火力和大舰装甲相结合的优势,只不过甲午海战后,促使更多的列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与利萨海战后相似的是,英国人再次以他们无与伦比的航海天赋,推动了海军战舰进一步发展。
1888年的一次英国海军舰队大演习其实就已经暴露了一些舰只设计上的缺陷,特别是设计上的问题。低干舷的炮塔型战列舰和海军上将级露炮塔型战列舰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遭受严峻考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横摇、纵倾非常严重,以致无法有效使用火炮。这个问题在炮塔型战列舰上尤为明显,因为主炮离水线距离很近,其炮口经常会埋进冲击舰首楼的海浪里。
为此,英国海军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逐渐提出了新的战列舰设计要求。新型舰必须吸收早期舰型的优点,如在大浪中有更好性能表现的高干舷;同时要应用最新的技术,如配备152.4毫米速射炮,采用镍铬钢装甲(用于上部水线带)以及对副炮采用舷内炮廓(casemate)防护,改进305mm主炮的结构,研究发现,随着舰体设计的进步,战舰越做越大,主炮沿着中轴线布置,会比交错布置有比较开阔的射界。
因此,一型革命性的战舰“君权”号很快横空出世

也开创了一种被后世称为“前无畏舰”的舰型设计(1906年英国“无畏”号下水,再次革新了战舰的设计思想,
正式开创了狭义的“现代战列舰”时代

由图可见,“前无畏舰”巧妙实现了“大舰巨炮”和“速射火力”的融合,将两座主炮沿中轴线布置,两舷侧各有数门速射火炮,可以配合主炮进行持续的火力输出,而此前的铁甲舰,要么像日军一样专修“速射火力”要么像北洋海军以“大口径舰炮+旋转炮塔”为主,而前无畏舰巧妙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海军军备因此又上了新的一个台阶。
写在后面:海权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
终于,长篇大论的把甲午海战这章讲完了
海军军备经过多年坎坷的发展,到了前无畏舰时代终于把大舰巨炮的时代推向了一个高峰,海权意识也逐渐在各国萌发,“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等这些近代以来主导世界秩序的现代化国家,无一不是依靠海洋上的贸易以及伴随贸易而起到保护作用而生的海军而发展起来的,他们依靠海洋贸易和海军力量的强大敲开了落后国家的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但很遗憾,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却没有在这场激烈的海洋竞争中夺取与自己国家体量相称的地位,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竟无强大的海军力量来保卫,我们曾有庞大的郑和舰队,但那之后,我们便由于锁国而丢掉了这种本该发扬得传统,甲午一战,打碎了近代中国人驰骋海洋,以海洋而强国的梦想,此后,列强的大舰巨炮依然威胁着孱弱的中国,中国近代海军发展,更加走上了一条更加曲折的弯路。
但好在,我们并没有放弃,并不断追赶着,至今天,中国海军又重新赢得了发展的契机,并且已经跻身世界的前列。
海权是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海洋意识的提高,是走向国际化,走向强大必不可少的。只有建设强大的海军,才能保卫祖国的利益不受侵犯!

GIF资料来源:影片《坂上之云》,某些B站up主的剪辑视频做成的GIF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