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自《光明日报》|《少年王阳明》:予少年以启迪

2023-06-23 00:56 作者:CesareRuckeFu  | 我要投稿

本文刊载于《光明日报》

作者:付鹏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


在落笔写这篇书评时,《少年王阳明》我读了六遍,就像年少的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

起初听闻刘耀辉教授要写王阳明少年时的故事,我只是欣喜,孩子们终于有一本较为严肃的描绘圣人生平的书籍可读了。王阳明在当今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受互联网影响颇大:是被吹嘘的“大明一哥”,是近代名人追捧的“国学神人”,是顿悟得道的“天选之子”……当一个历史人物被过度神化,那围绕他的每一句赞誉都像是虚伪的谎言。此等“宣传”之负面影响更甚于诋毁,还不如让哲人的思想静静地躺在书堆里,等有缘人翻开。

后来,当我拿到这本书后,我才发觉自己低估了一位北大出身的学者对待文学的虔诚与执着。《少年王阳明》的文学创作不仅建立在对阳明心学的深刻理解上,更是在思考——一位圣人在人生最为多彩的少年时期究竟有何等境遇,日后才能成为民族精神进步的启发者。

小阳明的传奇人生从他母亲十四个月才生下他开始。年少顽皮的他与大鹅斗得天昏地暗,与大和尚吵嘴妙语频出,同时又接受着父亲王华及历代王氏先祖的家学熏陶。他自小身负“状元之子”的压力,心怀经国济世的远大志向,却也被家庭琐事的烦恼所纠缠。作者刘耀辉教授看似在写少年时光的酸甜苦辣,实则写平淡如水的生活对人性的打磨;看似在写少年王阳明,实则写的是《论语》,是孔孟家学,是儒家之大道。的确,要读懂王阳明,一定要回归到孔子那里,这是《传习录》留给我们的线索。可以说,《少年王阳明》处处透露着作者在这一思想下打磨每个充满童趣却又寓意深刻的情节的匠心。

要引导青少年成为读书人,非此等匠心不可!

“读书”一词,正在离年轻人远去。笔者曾听过一位亦是北大出身的学者讲“读书”的概念,是为“思考”,是为“求道”。话语虽简单,却振聋发聩。按照这个标准,笔者只有小学四年级时读《论语》《大学》《中庸》勉强算是够了“读书”的边。不读书,可真愧为读书人。今天的青少年能手捧《少年王阳明》这样的书,比笔者幸运。

小时候,捧着诵读本《中庸》的笔者被一张插图震撼——远远看去是一位笑面坐佛。仔细观察,左边是一位着道冠的老者,右边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两人各执经卷,对面而坐。后面亦有第三人,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拿佛珠,乃是佛门中人。长大后我在故宫有幸目睹真迹,才知道这是明成化年间帝王朱见深十八岁时所作。儒释道三家门派林立、盘根错节,在中原大地上却能和谐共处,乃世间之奇观。所谓“君子不器”,读书人本就不是承载某种学说的工具,心怀远大之理想,自然不会在细节上抠字眼,钻牛角尖。偶然再翻开纸页泛黄的国学读本,从《论语》翻去,一路翻到《传习录》,突觉神清气爽,字字句句沁人肺腑!

圣贤书如此,诗词歌赋、话本小说亦是芬芳馥郁。小阳明的故事,有僧有道,有世俗有神话,有庙堂之高亦有江湖之远,行文潇洒、纵横捭阖,每一个对传统文学有情感的读者皆会会心一笑。刘耀辉教授常讲,十五岁之前不要读《红楼梦》。我想,那他们正可以读读《少年王阳明》。相信一个志存高远的年轻人在面对这本书时,内心都将是不平静的。热切期盼《少年王阳明》能一纸风行,去给广大青少年读者朋友带去影响与启发。


转自《光明日报》|《少年王阳明》:予少年以启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