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中有局的会议

初春融化的雪水渗进了沙质土壤中,在战壕外扛着梯子和木板,身上斜披着卷好的军大衣俯身前进的工兵先遣队艰难地把长筒靴从被浸湿的土壤中拔起,然后继续朝前迈步,潮湿的土壤再次把他们的鞋面淹没。黑色的污水从战壕两侧的木板渗出,在战壕底部聚集,积水干涸在战壕底部的木板,遗留下了无数黑色沙粒,如果军靴踩在木板上面,还能听到奇特的“嘎吱”声,还有沙粒与鞋钉的摩擦声。
此时,擂鼓一般的军靴踏地声取代了以往轻微的木板挤压声,遮天蔽日的乌云几乎堵住了所有月光通往地面的道路,无数的尖顶盔反射着那一丝微弱的光亮,勉强能让人看清那些纵横交错的战壕的轮廓。
一名逆着人流前进的军官异常引人注目。身材高大的他侧着脸闪着周围人头盔上的尖顶,左手按着军官佩剑的剑柄。在黑色立翻领野战服肩部,搭配黑色金属丝线的银色平板肩章上,缀着两颗金色四角星,以及浮雕数字徽标“43”。
在错综复杂的战壕中间,并不显眼的土木沙袋掩体星罗棋布,但是其中一个掩体的观察孔里探出的望远镜,似乎表明了这个掩体与其它的不同之处。站在门口的那个一年役志愿兵注意到了那个逆着人流朝这边走来的军官,他行了个持枪立定状态的护枪礼,并没有对来人进行阻拦。对方举起右手回礼,然后摘下头上的尖顶头盔,端在左手,径直走进了掩体。
“你迟到了,克林普斯上尉。”
“也没有太晚。”
克林普斯带着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走到了说话人——43步兵团指挥官马丁·冯·莱因哈特身边。
“好像还没睡醒的样子,歇了多久?”莱因哈特微微侧目,放松了自己的站姿。
“四个小时。十点多才弄好参谋长交待的事,刚躺上床就睡死了,差点忘了还有这回事,十几分钟前才起来,还好睡觉没脱衣服。”
“你可以干脆等到开完会再来。不过刚好这时候能醒也是种运气。”
“好几万人在外面吵着,想不醒都难。不过,这么大的阵仗,这两个月以来好像还是第一次。”
“今天会有大场面。”
“既然是这种场合,那为什么不叫参谋长,反而让我一个普通军务参谋过来?”
“让你过来自然是有原因的。”
此时,从掩体的入口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口令:“立正!”
咚!
整齐的靠脚声在掩体内回响。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掩体的入口处,方才喊出口令的是一个肩上斜披着节穗带的少尉。他银灰色的双目直视前方,似乎要用目光穿透一切。与在场的很多校尉级军官不同,他的肩章上并没有表示所属团的数字徽标。
而与此同时,几个参谋跟随着一个戴着大檐帽的人走进了掩体。来者大约三十岁上下,但军服的衣领上却绣着代表将官的金色矢车菊标志,肩上佩戴着由金银两色金属丝缠绕而成的盘花肩章,其上缀着一颗金色的四角星,代表中将军衔。此地拥有中将军衔的只有一人,甚至在如此年纪便官至中将的,在整个国防军中也没有第二个人——这便是国防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兼第一军军长,此地的最高指挥,卡尔·冯·克吕格中将。
“稍息。先生们,”卡尔走到了掩体墙上那幅巨大的军用地图前:“在一小时前,总参谋部发来电报,诺森兰政府拒绝接受和约。所以,总参谋部指示,我部应马上对伯迪尔发动总攻。”
“各部队集结情况如何?”卡尔祖母绿色的双眼在每个人的脸上留下沉稳的一瞥。
“预计在凌晨两点三十分之前会全部集结完毕,并做好战斗准备。”旁边一位参谋答道。
卡尔微微颔首,似乎事情正顺利地往他所想的方向发展。
“恩斯特。”卡尔给了刚才那个喊口令的少尉副官一个眼神。
“是。”被叫作“恩斯特”的少尉从身上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然后用清晰、干练的声音读道:
“攻取伯迪尔要塞之作战计划,共和历105年4月13日拟。
鉴于敌要塞前方为毫无隐蔽物之开阔地,且战场周围无可供穿插之地形,故正面进攻为唯一可行方式。
正式进攻前,应对敌阵地进行高强度炮火覆盖,参与炮击的有:近卫第一野战炮兵旅,下辖近卫第一、第三野战炮兵团;第1野战炮兵旅,下辖第16、第52野战炮兵团;以及第1攻城炮兵团。合计共126门火炮。
炮击结束后,步兵部队应在第一时间发起冲锋。考虑我方人数占绝对优势,故本次战斗不讨论主攻方向,即任何参与进攻的部队均为主攻部队。另,由于战场宽度限制,进攻部队无法一次性全部投入,故进攻部队分为两个波次。
第一波次包括:近卫第四步兵旅,下辖近卫第二、第四掷弹兵团;近卫第五步兵旅,下辖近卫第五步兵团、近卫第五掷弹兵团;第2步兵旅,下辖第43步兵团、第3掷弹兵团;近卫工兵营、第1工兵营、第18工兵营。合计约一万一千人。
第二波次,同时为预备队,包括:近卫第一步兵旅,下辖近卫第一、第三步兵团、近卫猎兵营;近卫第三步兵旅,下辖近卫第一、第三掷弹兵团、近卫射手营;第1步兵旅,下辖第1掷弹兵团、第41步兵团;第3步兵旅,下辖第4掷弹兵团、第44步兵团;第4步兵旅,下辖第33步兵团、第45步兵团;近卫第三骑兵旅,下辖近卫第一、第二龙骑兵团;第43骑兵旅,下辖第8枪骑兵团、第10骑马猎兵团;第2骑兵旅,下辖第12枪骑兵团、第9骑马猎兵团;近卫军团教导总队。合计约两万六千人。
估计要塞工事内敌守军约为五千人,内森堡城内另有敌驻军六千人。
我军应在第一波至第二波进攻占领伯迪尔要塞工事主体部分,并依托工事抵御内森堡方向之敌援军,所有士兵应在左臂捆绑白布条以区分友军。全体进攻部队,除安排在第一波次作为先锋的猎兵以及突击工兵着突击着装外,都应着轻装射击着装,这一项在各部队下令集结时便一同宣布,各部队指挥官应当严格落实。
突击工兵携带爆破炸药,以进行破障作业。炮兵观察员可随进攻部队推进,并在占领要塞工事后,指示炮兵进行打击。
另,应对敌军军港停泊的一艘巡洋舰进行严密监视,一旦敌巡洋舰进入我方火炮射程范围,应立即对其实施炮火打击。”
恩斯特读完了文件,卡尔再次扫视周围一眼:“诸位有没有意见要提出,或者有注意事项需要补充?”
“我要补充一点。”说话的是一名近卫工兵中校:“我们的炮兵已经持续轰击要塞超过一个月,要塞土墙的东南角,以及正南段已经有了较大的缺口,建议步兵部队从这两处突入要塞。另外,要塞外围的壕沟有大段被炮击的浮土填平,但是仍然有几处较为完好,分别在以下几个地方。突击工兵将会携带木板与梯子,协助步兵翻越相对完好的壕沟,不过还是建议步兵尽量从已被填平的地方通过。”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希望约德尔少将告知炮火准备将会持续的时间。”
被点到的炮兵少将奥托·冯·约德尔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像之前一个月的那种小打小闹,我们能一直打到圣诞节。不过现在是总攻的时候,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保留实力,我们的火炮能够保证六个小时不间断的高强度炮击。”
“了解了,谢谢。”
“那么,炮兵部队什么时候能够准备完毕。”卡尔朝约德尔的方向望了一眼。
“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可以开始炮击。”
“非常好。”卡尔微微一点头:“如果没有要补充的话,那么,总攻定于凌晨四点发动,以红色信号弹为令,开始炮击,上午十点步兵部队开始进攻,现在是凌晨两点十分,还有一小时五十分钟的时间。同志们,祖国期盼人尽其责,请回到各自岗位。上帝与我们同在。”
“上帝与我们同在!”
掩体内一众军官朝入口走去。一直在旁观察的克林普斯留意到,莱因哈特还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他跟卡尔互相做了眼神交流,两人似乎有什么秘密,而且似乎要等周围的人都离开了才会说。
那看来我也该走了。
克林普斯这么想着,转身正想朝外走。但马上又想起之前莱因哈特说过,让自己来是有原因的,现在会已经开完了,但是全程没有提到让自己出席这个战前会议的原因,甚至在会议的全程莱因哈特都没跟自己说过一句话。
那么,他跟克吕格中将之间的事会不会与自己有关?还是先留下看看吧。
与会人员都离开了掩体,只剩下克林普斯和莱因哈特,以及卡尔跟刚才读文件的恩斯特。
“马丁,这位就是克林普斯上尉吧?”
听到卡尔说了自己的名字,克林普斯脸上掠过一丝疑惑。
“没错,我觉得,你跑遍整个集团军都找不到这么合适的人了。虽然国防军中可能还有比他更优秀的人才,不过,他绝对是最适合这个任务的。要是信不过我的眼光的话,你也可以再往国内发个电报找人。”
“呵呵,老营长的眼光我从来都是信得过的。另外,我听说总参谋部那边也很满意。”
“那就没有什么好纠结了。如果没其它事的话,我想回去指挥我的部队。”
“没问题。上帝与我们同在。”
“上帝与我们同在。”
莱因哈特给了克林普斯一个眼神,然后就走出了掩体。克林普斯斜瞄了莱因哈特的背影一眼,然后面朝正向自己走来的卡尔一个立正:“将军。”
卡尔嘴角往上微微一扬:“克林普斯上尉,不用这么正式,现在我们是以校友的身份谈话。我是11年前在总参军事学院毕业的,那时候还叫首都军事学院。这位是我的副官,恩斯特·冯·里希特少尉。”
“学长,我是104年毕业的。”在入口旁站着的恩斯特一个立正。
“说了不用这么正式,放松点。”
“是。”
“克林普斯上尉,”卡尔转过头来:“您觉得国防军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克林普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军队是为了守护国家和人民,以及捍卫和平而存在的。”
“我想您应该能够抓到关键点——‘国防军’。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我们的军队,却被称为‘国防军’。”卡尔的问题更像是故意刁难人的文字游戏。
克林普斯的神情开始黯淡,但也很快作出了回答:“国防军的前身是共和革命前的王家军队,共和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软弱的王室,然后把法肯莱人一个不留地驱逐出我们的国土,军队就是这一切的执行者。可以说国防军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守卫祖国领土,驱逐一切敌人的使命,这就是国防军与他国军队最本质的区别。”
“共和革命……好久没听过这个词了。那么克林普斯上尉,既然国防军的使命是守卫祖国领土,那么,我们是为了什么在这里战斗?我们为什么会来到施崔登兰?”
“为了援助此地的德意志兄弟。”这个回答,面对国内任何新闻机构或者军方单位,都是百分百的标准答案。
卡尔轻微地摇了摇头:“我想知道您的真实想法,不是让您把新闻报上的话复述一遍。”
“……”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了克林普斯的心头。
“放心大胆地说吧。”卡尔的脸上依旧保持着平和。
“我认为,”克林普斯不自觉地望了一眼旁边像一尊雕像一样一动不动的恩斯特:“我们的目的是,把施崔登兰纳入我们的版图。”
“有意思。那么您认为,我们把施崔登兰纳入版图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又要选这个时候,而不是第一次施崔登兰战争?”卡尔的身子不经意间稍微前倾。
克林普斯微微吸了一口气:“我想先回答后一个问题。”
“请便。”
“第一次施崔登兰战争,是当地的德意志人与诺森兰人之间长期积压的矛盾爆发而引起的。兼任着施崔登兰公爵的诺森兰国王派兵镇压德意志人引起了德意志各国的不满,在我们国内也有不少要求出兵的声音,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国防军不得不开进施崔登兰。但归根结底,我们并没有正当介入的理由,这场武装冲突严格意义上算是施崔登兰的内政问题,国际舆论也对我们并不友好。所以,即使国防军开进了施崔登兰,但除了在冲突爆发初期击溃了对方几支部署于边境的部队之外,我们鲜有与诺森兰军队发生交战。并且在周边各国舆论压力下,我们不得不在战争结束前撤军。
但是,当诺森兰镇压了施崔登兰的德意志人暴动,取得第一次施崔登兰战争的胜利后,他们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拥有了与国防军抗衡的力量。因此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吞并施崔登兰。虽然施崔登兰一直处于诺森兰国王的统治下,但它名义上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在大帝国解体前的一年,诺森兰曾为了稳定施崔登兰地区的局势,与大陆各国以及艾格坦尼亚签订条约,声称永远尊重施崔登兰的独立地位。所以诺森兰突然宣布吞并施崔登兰,实际上得罪了几乎整个大陆上的国家。再加上诺森兰无视我国发出的警告,并率先向我国宣战,这个时候国防军开进施崔登兰,便是师出有名。
诺森兰军队在我军面前不堪一击,我们取得施崔登兰的控制权简直易如反掌。等到我们控制施崔登兰已成定局,即使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所作所为有意见,也改变不了什么。可以设想的是,在谈判桌上对我们最不利的结果,也只是维持我们武装占领施崔登兰的现状,因为以诺森兰军队目前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把施崔登兰从我们手里夺走,参与调停的其他各国更没有站在本身就是战争发动者的诺森兰这边的理由,即使他们硬是要插一脚,除了艾格坦尼亚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能够跟国防军抗衡。所以无论如何,施崔登兰都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嗯。那么,前面一个问题呢?”卡尔与克林普斯四目相对。
“我不敢说。”克林普斯的脸上泛起一阵铁青。
卡尔嘴角往上一扬,身子重新挺直:“没关系,我大概猜得出来……”
“……”
“南德各国的舆论一直有一个说法,我国表面上说着要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实际上是想满足自己要取得在德意志地区的绝对主导权的欲望。在两年前汉诺瓦省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之后,这种呼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克林普斯一言不发。
“您认为,我们整个民族需要摆脱此时的困境,最需要的是什么?”卡尔话锋一转
“统一、正义、与自由。”
“我们想要的统一、正义、与自由跟南部想要的会一样吗?”
“我国与南部对于正义与自由肯定会有不同的争论。但德意志人想要的统一都是一样的,只是想要统一的途径未必相同。”
“那么,您认为德意志的统一,会由我们这一代人实现吗?”
“我不敢肯定。如今,我们德意志人缺乏共同的民族认同感。自大帝国解体、各邦国独立建国以来已有一百多年,要消除这一百多年来各邦国之间积累起来的隔阂会是个缓慢的过程。”
“这么说,您对此持悲观态度?”
“这个很难解释。”
“嗯……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所有的德意志人拥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只能随时间的推移静观其变,除非出现一个能够激起民族热情的大事件。”
“这个事件,有可能会是战争吗?”
“不排除这种可能。”
“那么,如果这样的一场战争爆发,您会做出什么选择?”
“作为国防军的军人,我必然会响应祖国的号召。”
“即使我们要把枪口对准跟我们说着同一种语言的德意志同胞,您也会这么做吗?”
“…………我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
“这个回答有点出乎意料。”
“……”克林普斯感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胸闷。
“放松点。我没什么想问的了,克林普斯上尉,如果您不介意的话,能跟我一起在这观战吗?”卡尔做了个邀请的手势。
“我十分乐意。”克林普斯以任何人都察觉不到的幅度长呼了一口气。
“嗯,恩斯特,给克林普斯上尉一副望远镜。”
“是,将军。”

本文源自本人在七年前的一个脑洞。 这个脑洞已经被本人脑补成了一套完整的小说大纲。 本文是本人脑补的小说中的一个情节。 本人也会不定时更新类似的片段,这些片段大都有一定关联,不过本人未必会按照这些片段发生的时间顺序投稿。有兴趣的各位可以点赞。也许本人某一天看到这文人气还不错的话,会把整本书都写出来也说不定。
之前发布的片段《风暴前的暗流涌动》以及《宵禁夜追捕》的发生时间在本片段之前。并且之前两个片段的在故事中的时间是“共和历96年”,本片段的时间是“共和历105年”。
另外,本片段出现的卡尔·冯·克吕格中将,跟《风暴前的暗流涌动》中出现的传令官卡尔是同一个人。
以下是相关的部分事件和时间的设定。
阿尔特大陆大事年表(普诺森共和历105年)
1.105
施崔登兰地区形势严重恶化,普诺森国防军开进施崔登兰南部德意志人聚居区,与盘踞在北部的诺森兰军队对峙
1.2.105
诺森兰王国向普诺森共和国宣战,第二次施崔登兰战争爆发
2.2.105
米修德战役
5.2.105
诺森兰军队全线撤退,放弃边境防线,退守伯迪尔要塞
22.2.105
普诺森国防军突破伯迪尔要塞前沿防线,围攻伯迪尔
15.3.105
对伯迪尔要塞的大规模炮击开始
18.4.105
伯迪尔战役
23.4.105
巴泽琛王国陆军军官学院正式聘请普诺森军事教官
29.4.105
艾斯岛登陆战
30.4.105
第二次施崔登兰战争结束
6.5.105
巴泽琛王国首都莫尔维堡至奥斯鲁西亚帝国边境铁路线通车
29.5.105
在奥斯鲁西亚帝国的主导下,大陆事务仲裁法庭成立
18.6.105
巴泽琛王国陆军军官学院恐袭事件
22.7.105
莫尔维堡城区深夜枪战
19.8.105
巴泽琛接受普诺森派特使前往交流的提议
26.8.105
普诺森派往巴泽琛特使专列遇袭
2.9.105
普诺森对巴泽琛军售协议通过
4.9.105
巴泽琛引进普诺森制式步枪生产线
14.9.105
大陆事务仲裁法庭裁定,普诺森共和国占领施崔登兰地区属非法行为
普诺森宣布,仲裁法庭的任何决议对普诺森均无效且非法
17.9.105
奥斯鲁西亚帝国向普诺森共和国宣战,第二次普诺森-奥斯鲁西亚战争爆发
27.9.105
克拉洛韦战役
3.10.105
科尼格拉泽战役
22.10.105
布鲁贝格战役
23.10.105
第二次普诺森-奥斯鲁西亚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