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果真龙如其名——阿希利龙小传

2020-11-02 15:00 作者:酸色黑樱桃  | 我要投稿

  我们都说,人如其名,意思是很多人的性格怎样,从他的名字和名声就可以看出来。这点也同样适用于古生物。在西里龙科这个家族里,就真有一个龙如其名的古生物,它就是:阿希利龙(Asilisaurus kongwe)。

  为什么这么说呢,它的属名“asili”在斯瓦希里语里是“祖先”的意思,种名“kongwe”在斯瓦希里语里是“古老”的意思,所以它的名字叫古老祖先龙(确信)。起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它是最原始的西里龙科成员之一(目前认为,发现于赞比亚的高髋龙年代更早),更代表着它是西里龙科演化支的基干成员(但并不是最基干的)。

2020论文里对阿希利龙的分类
2019论文里对阿希利龙的分类

  阿希利龙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曼达组,距今约2.43亿年前的安尼期,正模标本编号NMT RB9是有几颗牙齿的左齿骨前部,除此之外,曼达组还出土了许多其它不同的个体,总体来说,阿希利龙的化石完整度很高。

阿希利龙正模标本的四视图

  阿希利龙在解剖上与其它的主龙有许多不同:它的齿骨前部缺少牙齿,并且逐渐变尖;牙齿与齿槽紧密连接,齿骨背侧突出明显;钉状的牙齿上有小的、发育不完全的锯齿。阿希利龙的食性非常有意思,如果按照牙齿的形态来分析,阿希利龙可能是一个渔夫,因为许多的鳄类、海爬、食鱼性翼龙都拥有类似的牙齿;根据与阿希利龙齿列相似的西里龙的重建,它应该是杂食或肉食动物;而根据可能的粪化石推测,它又可能是个恰虫子的。。。

  也许,阿希利龙是一个食性极其广泛的杂食动物,在它食谱里的东西应该包含了各个种类。

阿希利龙的牙齿

  目前发现的阿希利龙个体大多数股骨长度只有最大个体股骨的60%—80%。大个体阿希利龙可以达到2—3米,编号NMT RB159的个体,推测长度可以达到14.4厘米。而曼达组有一个疑似阿希利龙的未定种股骨碎片,编号NHMUK R16303,重建后保守长度可以达到34.5厘米,根据阿希利龙推测出来的体长更是轻轻松松突破3米。这在当时的曼达组乃至是整个安尼期都是巨人一样的存在。

阿希利龙几个个体的股骨长度(第一列数字)
埃雷拉龙正模的股骨长度,长度也仅仅略长于16303的保守长度
未定种股骨的碎片,比例尺5厘米

  关于这个大个体西里龙科碎片,科学家认为它有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也可能是超大个体的阿希利龙,但由于不能准确测定曼达组的地层年代,所以确切的生存年代尚不可知。而且由于化石材料的不完整,我们也很难评估它的生长状态怎么样。如果16303真的是大个体阿希利龙,那么根据现有化石或许证明:在曼达组,那些小个体的阿希利龙聚居在一起,成群生活,其中成年个体或者是大型个体很少。这样的生活史特征在许多恐龙里也能见到,这或许能证明西里龙科和恐龙的共同祖先存在相似的行为;当然,这可能也仅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阿希利龙的前颌骨与其它三叠纪恐龙形类存在显著不同,例如西里龙(Silesaurus opolensis)和刘氏鳄(Lewisuchus admixtus)。从侧面看,它的前颌骨侧表面有锋利的切割嵴。尽管缺少牙齿,但齿槽边缘很薄。前颌骨平整光滑,类似于刘氏鳄和西里龙。前颌骨占比很大而且缺少牙齿,只有一颗孤立的牙齿靠近上颌骨。

阿希利龙头骨的解剖
阿希利龙的前颌骨,来自NMT RB159

  阿希利龙上颌骨有约10颗牙,但实际牙齿可能更多,最大能达到12颗。除此之外,阿希利龙的头骨形态与西里龙科不存在过于明显的区别。

  在早期龙群类里,第二颈椎的齿突形态各异,例如埃雷拉龙的齿突呈现次三角形,而西里龙的齿突呈现梯形。从背侧面来看,阿希利龙第二颈椎的齿突呈次三角形。化石缺少绝大部分神经棘。椎体适度横向压缩,约为长度的1.5倍,这点在很多恐龙形态类里都存在如刘氏鳄等,而与匿龙目,如红鳄和完臼龙相比,椎体是明显成比例增长的。

阿希利龙的颈椎化石,编号NMT RB147 odp是齿突

   阿希利龙股骨近端有一个从前内侧延伸到后外侧的长轴,与股骨中线呈45度角,这个特征也与西里龙、真腔骨龙(Eucoelophysis)等西里龙科成员相似。内侧髁的内侧有一个明显的定向疤痕,类似于其他的鸟跖类。

阿希利龙的股骨,标本来自NMT RB169,mc是内侧髁

    由于阿希利龙保留有股骨的个体较多,所以分析股骨长度和股骨头周长的关系变得比较容易。

  尽管曼达组阿希利龙个体里许多股骨偏小,但是这并不一定代表着它们都是未成年个体,因为有些个体的股骨已经发育成熟,一些较短的股骨发育状态甚至好于较长的股骨,这表明:股骨大小与是否成年还不一定是绝对的线性关系。这点在一些恐龙的研究上也是如此,例如:板龙。这并不稀奇,因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让一些个体成熟时体型偏小。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特殊的发育情况也可能是两性差异,因为一些呈现两性差异的恐龙也有类似的区别。

  现有的骨骼发育表明:阿希利龙可以像小麦用了金坷垃,一年亩产一千八一样,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成年。

  尽管目前的化石证据显示在当时的曼达组,阿希利龙的数量并不少甚至还比较丰富,但曼达组实际上是一片被伪鳄类支配的大地,鸟跖类暂时处于劣势,这里存在着多种(至少四种)体型较大的的肉食性鳄类,而并不是每一个阿希利龙都可以达到159那样的水平,达到16303体型的可能更是万里挑一。推测伪鳄类们的食谱上小型的阿希利龙是占有相当一定比例的。

曼达组的伪鳄类掠鳄(Nundasuchus),体长能达到3米,属于基干的伪鳄类
梳棘龙科的巨棘鳄(Hypselorhachis),虽然化石不完整,但梳棘龙科的成员基本都是肉食动物,巨棘鳄体型最大可以达到4米
属于基干铠鳄类的曼达鳄(Mandasuchus),肉食的可能性很大,体长最大能达到4.5米

  阿希利龙是所有非恐龙总目的恐龙形类里化石完整度最高的,它个体发育的一些特征在恐龙形类里非常常见,更多的个体发育也表明:西里龙科和恐龙总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为理解龙群类的演化提供了一定线索。

 阿希利龙作为西里龙科的早期基干成员,身处2.43亿年前的坦桑尼亚,它们的生活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每天可能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但即便如此,它们一族在曼达组仍然发展壮大,在伪鳄类的统治中上下求索,最终与自己的天敌们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数量丰富的化石穿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属于它们的传奇。尽管它们没有见到那场大雨之后,恐龙崛起的那一天,但它们几百万年的生存又何尝不是一首赞歌呢?

 每一种生物存在都是一段不能被轻易磨灭的史诗。

果真龙如其名——阿希利龙小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