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经济Ep132】《西方经济学》经济概念梳理P189:垄断(三)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分类:
垄断市场:垄断程度最高;
寡头市场:垄断程度居中;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程度最低。
第一节 垄断
e.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特点: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
原因: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进入的可能性,因此,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那么,其利润在长期内不会因为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
可能性——
1.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但在长期,又不存在一个可以使其获得利润(或至少使亏损为零)的最优生产规模,于是,该厂商退出生产;
2.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内,该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摆脱了亏损的状况,甚至获得利润;
3.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利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获得了利润,在长期中,该厂商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
结论: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获得更大的利润,原因在于在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而且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MR=LMC=SMC
f.价格歧视
定义: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条件——
1. 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2. 不同的消费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
分类——
1. 一级价格歧视:
(1) 定义: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2) 效果:
① 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厂商在产量Qc实现了P=MC,它大于无价格歧视时的产量Qm;
② 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垄断厂商的总收益比无价格歧视时大;
③ 一级价格歧视使得消费者剩余全部被垄断厂商所占有,转化为垄断厂商的收益(或利润) ;
④ 在一级价格歧视时,可以实现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P=MC——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的。
2. 二级价格歧视:
(1) 定义: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2) 效果:
① 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的收益(或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
② 垄断者会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资源配置的产量。
3. 三级价格歧视:
(1) 定义: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2) 原则:
① MR1=MR2=MC时,利益最大;
② 市场上,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产品价格越高。
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