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怎么样的妈妈,到底是怎么来的
上一篇从孩子(无论多大都是孩子)的角度谈了一下什么是孩子心中的好妈妈。今天想替妈妈们说几句话。将来有机会希望可以从爸爸的角度再聊聊。
小A(27岁,女)的妈妈:
我是1965年出生的,你应该知道我出生之后不久的那十年是怎么回事吧?那时候家里孩子多,不像小A他们这辈人是独生子女。
我是家中的老大,我父亲去世的又早,弟弟妹妹全靠我和她外婆想办法挣钱养活。我其实是家里读书最好的,我很小就知道必须、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过上还可以的生活。
可能你想象不到,虽然你看我现在的样子还不错,其实小时候,生活实在困难,我和她外婆甚至捡过垃圾。
这些事我都从来没和孩子说过,我现在靠我自己的奋斗也不错,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一直希望她独立自强,不要靠别人,即使是父母也有不行的时候,她也一直很争气。只是她对我一直淡淡的,一点不像其他母女那般亲热。
我知道是因为我把她放在外婆那里的缘故,她对我一直有怨气。但是那时候我的事业刚刚有点起色就生了她,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她现在工作很好,但是就是不谈恋爱不结婚,也真是愁人。

小B(男,33岁)的妈妈(1959年生人):
我的儿子那真的是从小就特别厉害,不像他两个姐姐。老师同学都特别喜欢他,无论他在哪里那都是拔尖的。我们全家都特别注重对他的教育,不是都说鼓励教育好嘛,我真的是从小把他夸到大。
他高考没考好,我们从来都没说过他半句话,不是要照顾孩子的感受嘛,我们从来都是让他快快乐乐的。他喜欢打游戏可能不太好,但是这也不能怨他,现在的网络游戏太厉害了,有多少人都网瘾了。
他现在还小呢,虽然他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女朋友,那也没关系。他这么小也不着急,我儿子这么好还愁娶不到媳妇吗?
在家我照顾他也一样,现在的女孩子太娇气也不会照顾人。不像我们那时候。我其实特别感谢我儿子,如果再生个女孩儿,他奶奶可能就让我离婚了。幸亏是生了我儿子,有了他我在这家才算安稳了,出再多超生费也值了。

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位妈妈的出生年份,那个年代本身就是匮乏的,物质、知识、精神,样样不足。她们经历过真正的饥饿,经历过真正的看人脸色才能有地方睡觉,经历过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才能不被打。
那些她们甚至不愿回忆的经历,却使得她们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小A妈妈们的信念是“任何人都不可靠,只能靠自己”,小B妈妈们的信念是“只有儿子在这个家里,我才能有容身之所(否则我将无家可归)”。
这些信念在那个年代是保护到她们的,可惜时代在不停歇地变迁,她们却因为内心幽暗深处的不安,一直停留在了那里。正如小A妈妈所说“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她们真的尽力了。如果再要求她们改变,那对她们可真的是强人所难了。

父母们的生活环境及其他们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我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的认知与观念,很难跟上这么快速的环境变化。
因此在我们的父辈、祖辈身上,留存有非常深刻的历史痕迹,他们的匮乏感、不安甚至恐惧相较子辈要强烈很多。这些恐惧不安的感觉,使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都留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不那么成熟的防御机制。
例如小A妈妈在使用「投射」(projection)这一防御机制中,就带有比较明显的不成熟投射的味道,将自己经历中孤立无援、勉励支撑的心境投射到女儿的身上,从而使得小A认同并产生了类似的情感与认知。
而小B妈妈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则更强烈一些,尤其是「理想化」与「贬低」,将小B过于理想化同时贬低自己,而对于小B的成长更不利的是,小B实际上成为了妈妈内心中得以生存的“工具”。
因为在妈妈的心中,没有了小B男性的这一性别,妈妈自身甚至是难以存活的,那么妈妈为了抵御这种无法生存带来的恐惧,无意识中将小B与自己紧紧地融为一体无法分开。
不禁长叹啊!并非谁的错,但是小A、小B们的成长又有与祖辈们不一样的艰难与探索。
有关小A与小B如何自助的建议在前一篇文章中已有所提及,将来如有机会,我也会慢慢将小A与小B们艰苦而漫长的努力逐渐写给大家。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记得给自己时间。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