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音与画的极致结合:简评G2R2018《MARENOL》

【零】
利益相关:中度抑郁,重度焦虑,睡眠障碍,G2R/BOF/BOFU纯(老)路人
设备:ATH-M50X(监听耳机)、Rolland CS-10EM(立体声耳机)、 Earpods(普通耳机)、iPhone(普通设备),iPad Pro 10.5(普通但素质比较优秀的播放设备)、YAMAHA AG03(专业声卡)
*本文仅讨论LeaF作曲的《MARENOL》及其配套BGA,不涉及bms等其他事项。评论按照先音后画再结合的顺序。
*本文所有均为个人观点,请勿上升原作者及其他人。
请多指教!
——————————
【一】
去年的时候,一首叫做《もぺもぺ》的曲子引起了热议,在我的一位好友的警告下,我一直没有真正听过或者看过这个作品。而今年,是另外一位我很信任的好友十分真诚地推荐了《MARENOL》这个作品,高度赞扬了这支曲子的精神内核。于是我本着饮鸩止渴的心情,去仔细欣赏课一下这支充满了猎奇色彩的作品。果然,深得我心,冒险并没有白费。
不如开门见山地说吧:《MARENOL》这支作品,我认为其精华在于,混音的独特思路以及与画面的完美深层次配合。
我在正式写乐评之前,就强烈推荐了此曲要用监听耳机来听,并且强调了听感与播放设备的推力有很大关系。其原因就在于,使用监听耳机听到的,是抛开了音染,最接近作品原本的样子的声音。换句话说就是,使用监听耳机,可以听到作者本人在作品中寄予的思想和他创作的过程。而播放设备,也能影响到其对作品的发挥。这很重要,需要重新强调一下,因为它是这篇乐评的基石。
对于曲子本身我不做评价,因为这并非此文的重点。不过就我看到的,有人评价了这支曲子作用的音色相对比较粗糙。而真正让我觉得此曲非同寻常的是,它的(多轨)混音,实在是很有想法。
我们不妨来列举一下,这支曲子,营造了“猎奇”氛围的,主要是哪些因素:急促的呼吸声,心跳声,像电锯一样的音效,其他较为激烈的打击音效,中后段背景像哭一样的弦乐(或者是呼吸声,此处存疑),等等。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在看到死人,过于苍白的肤色,棺材,墓碑,黑暗的环境等等,会本能地觉得害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特征通常在我们的意识中代表着“病态”“死亡”,所以看到这些的时候,大脑会产生一种印象,就是“我们正处在危险当中”,因为会本能地产生害怕的感觉。而察觉危险,正是我们很重要的保护自己的本能之一。
回到《MARENOL》这支曲子,为什么说它的混音思路别具一格,因为它把那些“正常的”,属于“人本身”的音效,通通都做得位置非常靠后(即“远离耳朵”的感觉),仅有两处短促的吐息位置比较靠前。(事实上这两处吐息基本上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其他的音色在一起。)
作为对比,一些炸裂的音效,反而位置非常靠前,几乎是贴着耳朵的。比如开场搭配跑马灯的音效,红色齿轮切割的音效,中段的类似钟摆的音效等等。
所以,这两种强烈对比,营造出的氛围就是:
种种“自然的”生命的声音作为背景,暗示“活着”的事实,而尖锐的“非自然的”音效作为主打,营造直接而猛烈的直接感官刺激,二者一起,创造出“死一样的噩梦”的印象来。
与其美其名曰“活着”,不如单纯用“仅仅有着些许生命体征”描述更为贴切。
纵然吾身承受万千伤害,却胜似无形电波摧残脑部毁灭精神。
——————————
【二】
据我个人观察,很多人在评论《MARENOL》的BGA的时候,得到评价最高的方面(也是普遍的第一印象)是“与BGM的配合完美”,至于BGA本身制作的硬技术,虽然也广受好评,却终究不比“配合”方面令人惊艳。
很好理解。因为会做BGA的人总是不缺的,牛B的BGA在G2R这种层级的大会上当然更不缺。对于视频制作翻译君不了解所以在此不妄做评论了,望各位读者理解。
我重点想说的,也是“音画结合”这一点,而在我通过分析BGM的构成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曲作者LeaF的思路和想法之后,更为之赞叹。
因为在我的认知中,《MARENOL》的“音画结合”,根本就不是一般的“配套,符合”可以简而言之草草带过的程度。
其核心在于:
LeaF在BGM中弱化了的部分,却正好是Optie和Fiz两位PV师在画面中强调突出了的部分。
在上一部分中,翻译君给出了“曲作者通过混音的远近区别,弱化了心跳等人体声音,强化了各种电子音效”的评论。而两位PV师(我在评论区看到,一位擅长运用色彩对比,另一位擅长各种转场等等画面的布局)在这3分钟的画面中,通过了红绿蓝纯色(而且颜色很“正”)的强烈对比,和闪动、成排的重复的“鬼畜”画面等等视觉特效,强化了“心脏跳动”“腐烂”“流血”等等过程——而这恰好是BGM弱化了的部分。
所以说,《MARENOL》的音画结合,不仅仅是主题和具体内容的匹配,更是“音”与“画”二种媒介各自的传播特点,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分开各自发挥突出,结合却又相互弥补,相辅相成的境界。这才是我认为《MARENOL》的“音画结合”比普通高出一筹的地方。(也是催生出了这篇乐评的最大和直接原因。)
然而翻译君自觉笔力有限,且介于文字媒介的特性,贫乏的文字叙述,根本无法将《MARENOL》这种“高层级”的音画结合描绘出来。
并且很遗憾,这种“体验”受到了一定的设备的影响,例如我换用立体声录音和还原真实立体声场景见长的CS-10EM,听到的感觉就相对分散、“清凉”,而用普通的EarPods欣赏,则是比较糊、更突出了“炸裂”的样子。用手机播放,清晰程度也远远不如使用iPad Pro和专业声卡的效果令人满意。
——————————
我想,乐评言尽于此,足够了。再多说恐怕会把我自己话唠的缺点放得更大,显得更“烦人啰嗦”了。况且最最想说的重点,已经说过了,剩下的零零散散的,就当是我懒吧,笑~
我为能有机会欣赏到这样优秀而动人的作品而感到由衷的感激与幸福。
致敬。
翻译君于
2018年11月12日夜-24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