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遥远的救世主》、《背叛》、《天幕红尘》不是你一个人在学

具体内容放在我的首页动态介绍了

《遥远的救世主》一书的作者署名为豆豆,一个很调皮的名字,网络上能搜集到的关于她的信息极其有限,只知道她是位女作家,著有《背叛》《天幕红尘》《遥远的救世主》等书,专意让作品说话,自己很少抛头露面。 这种免于世俗打扰,避世清净的处世态度,很容易让人想到钱钟书先生,钱先生曾经在一篇文中提过,说是有人看了文采斐然的《围城》后想去拜访他,他很风趣地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人们知道鸡蛋好吃就行了,没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是哪个。
还有就是物理学中讲到不同维度的生物,其中,低纬度生物必是被高纬度生物所俯视,不同纬度的生物之间没有对等对话的条件,因而无法交流,强行并处,彼此都会觉得异常尴尬。 本书第三章,丁元英与韩楚风对话的末尾写到: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这句话,或多或少能反应作者的一些心态。
关于本书书名。《遥远的救世主》一名,反应小说的主旨很贴切,遥得太远就是不存在,书第二十八章,丁元英与芮小丹两人在耶路撒冷时,借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半个多世纪的冲突、借芮小丹之口就已说明:原本就没什么救主。这世间没有救主,人需要救赎时,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也应该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 书名也正好是在反思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电视剧改名为《天道》,虽然简洁易记,视觉冲击力强,又便于传播,但名称就沦为了一种简单的陈述,少了引人反思与示警的意味。
关于文化属性。在第十四章,借丁元英之口作了说明: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作者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弱势文化,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关于处世之道。我们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种对圣人的期待心里,属弱势文化无疑,但是同样也有“君子务本”、“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夭寿不二,修身以俟”、“顺受其正”、“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强势文化的思维及其属性,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个人命运,关键还是靠个人的取舍与悟。 另外,与人相处,讲究恰到好处,讲究随缘、惜缘、不攀缘,达到这个境界,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关于宗派各家。个人理解,基督教讲的是救赎之道,所谓天堂与地狱的警示,都是在教诲人们用善行赎人之罪,赎己之罪,这其中最难的是赎己。 道教讲道法自然,讲究因势利导,顺应天时,顺应规律,顺应自己与人无争的心性,做人做事不刻意,不强求,不逆天。 佛教讲的是四大皆空,讲的是放下,如书中所言,凡人皈依佛教,是为了给心找一个不苦的理由。 儒家讲的是中庸,讲的是和而不同,和谐与共,做人做事讲究内省不走极端,讲究有礼有节,讲究过犹不及。
关于人的智慧。个人认为,人的智慧分为大智、中智、小智三重境界。拥有大智慧的人处处带着悲悯,悲悯苍生,悲悯自己,如书中的智玄大师;拥有中智的人是孤独,或大隐于市,或小隐于野,找不到同类,如丁元英;拥有小智的人是痛苦,不甘于此,又无所作为,如刘冰。 不过,这世间,你我都是凡人,每日奔波苦,最为难得的其实还是糊涂,苦虽苦点,累虽累点,但至少需要的不多,处处都能寻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