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不想完成任务(T ^ T) ||认识拖延

2020-03-17 01:23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一、拖延的含义

拖延是一种明知道结果是不好的却依然自愿推迟执行任务的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苏缇等,2019)。在学生中,拖延常常表现为学业拖延。学业拖延是指学业任务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差距(胥兴春等,2011),学生表现出推迟行为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或是在任务截止日期将至时匆忙完成(厉飞飞等,2017)。

结构性拖延指出,拖延本身没有危害,拖延的不良影响来源于对拖延事件的执着(解问鼎等,2014):有一些人秉承着“如果不做完这件事就不开始其他任务”的信念,而他们对这件事情又没有完成的信心,于是对一件事的拖延成了“阻止”完成其他事情的理由。

 

图源:ins



二、拖延的理论模型

一些心理学家根据人的情绪情感、认知等,总结出了拖延的理论模型,如时间动机理论模型(temporal motivational theoryTMT)、时间取向的双维模型(2*2 model of time-related academic behavior)和拖延的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宋梅歌等,2015)。

1时间动机理论模型(TMT

TMT理论是从时间折扣的角度出发,结合期望理论、累积预期理论和需要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拖延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对任务的期望、任务的价值、个体对拖延的敏感性和任务时限这四个因素影响

1)个体对任务的期望是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信念,是由自我效能感决定,期望越大,拖延的行为越少。例如当前写一篇关于WHO心理援助的文章对我而言很困难,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常常会拖着不写。

2)任务的价值由任务的厌恶程度和个体的成就需要两个因素决定,厌恶程度高、成就需要小则任务价值低。比如我很讨厌写和我没有什么关联性的文章,而我对发文章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没有那种想要发好期刊的成就动机),那我就会认为眼前这个写作任务对我来说价值不大。

3)对拖延越敏感,拖延的可能性越低。

4)任务时限是距离截止时间的远近,当距离结束还有很远的时间,离奖惩还远,则更容易拖延任务。从折扣的角度,个体更倾向于选择眼前需要立即执的行较为具体的任务,而忽视遥远未来的较为抽象的任务。例如放假第一天,距离交任务、交作业的截止日期很远,对完成任务的感受也会产生折扣,因此也更可能会产生拖延。

2时间取向的双维模型

该模型以时间的“及时行动-拖延”和动机的“趋近-回避”将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拖延-趋近、拖延回避、及时行动-趋近及时行动-回避

1)拖延-趋近是指拖延任务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结果,是一种积极的拖延,如寻找更好的方法解题。例如我心烦意乱时就不打算开始写文章,等到烦躁等情绪消退后再开始动笔,为的是减少浮躁心情给文章带来的不良影响,为了写出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文章。

2)拖延-回避一般是自我监控失败,是传统意义上的拖延,避免不想要的结果,而不是争取期望的结果,如我只是单纯地不想开始枯燥的写作,于是打开了b站看《异度侵入》。

3)及时行动-趋近是运用趋近动机及时开始行动,如为了尽快取得好的成果而努力“营业”。这不是拖延。

4)及时行动-回避是用回避动机及时开始行动以回避潜在的不良后果,如为了不被boss骂而尽快完成任务。这也不是拖延。

3拖延的概念模型

该模型将拖延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任务相关因素、个性相关因素状态性因素

1)任务相关的因素,如厌恶、挫折、个人意义、自主性动机、自我效能等。如果一个任务缺乏结构又难以整合,就会有很多的拖延,例如忽然来了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的任务,不知该如何下手,这时候就很可能会拖延;当人遭遇挫折时,人因为很难专注于任务,也更容易产生拖延。

2)个人特质相关的因素,如冲动性、尽责性、自尊、害怕失败等。害怕失败是对得到负面结果的恐惧,对拖延的影响主要由自我效能感决定,当一个人害怕失败同时相信自己的能力时,会比较少拖延;而害怕失败又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则更可能拖延。

3)状态性因素包括情绪、自我损耗、诱惑和应对策略。负性情绪会增加拖延,因为负性情绪的调节需要耗费个体的能量,当能量消耗时,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下降,于是会更容易拖延。

4拖延的决策模型

张顺民和冯廷勇(2017)提出了拖延的决策模型,该模型认为,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独立的效用(价值),立即做某事的动机来源于想要通过某任务获得奖赏(趋近动机),或者避免不做某事而被惩罚(回避动机)。一般而言,距离任务结果越远,结果效用的影响越微弱,但随着结果的截止时间的临近,其效用的影响也会不断地上升。在决定现在是否要做某事的时候,如果执行的任务的负性过程体验大于当下所能够预期的结果效用,那么个体就会选择拖延这个任务。当决定拖延任务后,个体需要比较未来某个时间点的过程效用和结果效用来确定要拖延多久。随着任务被推迟的越多,因为距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结果效用也越来越大,预期结果的效用大于负性过程的效用的那个时间点就是个体拖延的终点。需要注意的是,当任务结果没有固定的截止日期时,任务结果可以被任意推迟,所以结果效用不再增高,拖延可能变成无限期的。

 

图源:ins




三、拖延的影响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拖延的可能。杨青松等(2017)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是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则孩子就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变得更加自信,会主动地承担并按期完成任务;如果父母是拒绝式的教养方式,则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引发孩子的无助感和挫败感,容易让孩子产生拖延;如果父母是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容易让孩子形成过度依赖,让孩子在独立面对任务时信心不足,容易拖延。

2未来时间洞察力

未来时间洞察力强的人,更少的拖延。宋梅歌等(2017)的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越强,延迟折扣率越低,更不容易出现拖延行为。高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个体,关注的时间点在未来,以“将来”为参照点,知觉到的延迟时间更短,因而对行动目标的时间折扣较低,减少了拖延。通俗来讲,高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人将未来拉到了很靠近眼前的位置,使得任务截止时间似乎近在眼前,于是会更快地去做而不是拖延。

(注:时间折扣是指未来结果折合到现在后,奖赏权重产生降低的现象。)

3预期想象的内容

个人对负性体验的过程进行越多的预期想象,越容易拖延。预期想象(episodic future thinking)是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一种心理模拟,包括对记忆信息的提取以及对未来场景的建构,在想象的过程中还会引发相应的情绪体验。拖延的任务往往是过程很令人痛苦,而结果却是好的,比如写作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写出来后不被boss骂(避免负性结果)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对任务过程产生了预期想象,就可能会引发消极情绪,降低对这个任务的价值的评估,进而出现拖延行为;但如果我们对积极的结果产生预期想象,就会引发积极情绪,提高对任务的价值评估,增加尽快开始任务的动机减少拖延(魏佳明等,2019)。

 

参考文献(随意排序的):

[1]苏缇,郭逸群,陈志毅,张顺民,黄希庭,冯廷勇.拖延的脑机制:基于大尺度脑网络的分析.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1):77-88.

[2] 解问鼎,孙艺,陶洪.”结构性拖延法”与”学习效能驱动”解决中学生学业拖延.物理教师,2014,35(8):5-7.

[3] 胥兴春,王彩霞.初中生学业拖延的特征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教育科学,2011,27(2):20-23.

[4] 厉飞飞,杨林梅.初中生学业拖延与自我控制的关系.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6):69-72.

[5] 杨青松,石梦希,舒思.初中生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成就动机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558-560.

[6] 宋梅歌,苏缇,冯廷勇.拖延行为的时间取向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16-1225.

[7] 宋梅歌,冯廷勇.时间洞察力对拖延行为的影响机制:时间折扣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6)683-690.

[8] 魏佳明,冯廷勇.预期想象对拖延的影响:想象过程和想象结果的效应分离.心理科学,2019423):619-825.

[9] 张顺民,冯廷勇.拖延的决策模型.心理科学,2017,40(5):1242-1247.


我不想完成任务(T ^ T) ||认识拖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