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育方式给人的影响||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阅读笔记7
一、养育风格
根据父母管教方式的规则(宽松/严格)和情感(温情/冷漠),养育风格可以划分为严厉冷漠(高控制、低情感)的专制型,宽松温情(低控制、高情感)的溺爱型,宽松冷漠(低控制、低情感)的忽视型和严厉温情(高控制、高情感)的权威型。
(一)专制型养育
1.养育风格
专制型养育充满控制与惩罚,父母有严格的要求,且缺乏温情、沟通和情感回应。专制型的父母采用严格的管教方式,经常对孩子说“不要问我问什么,我是你爸,我说什么你就照做。”这类父母不鼓励孩子提出其他可替代的方式或质疑规矩,也不让孩子尝试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们定下的规则,这也会导致孩子的批判性思维难以发展。他们只为孩子提供“形式化”的爱,简单地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给孩子辅导功课或和孩子运动玩游戏就是父母的全部职责。
2.孩子表现
在专制型养育风格下成长的孩子,会因为害怕父母的拒绝而遵循规矩,变得听话、有成就但又充满焦虑、抑郁和不安全。他们经常在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和得到父母的赞许之间挣扎。孩子会为了赢得父母的赞同和支持而牺牲自主性和积极自我关注,希望自己每件事都要做“对”并慢慢地形成对自己严厉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要求。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没有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渐渐学会隐藏自己的脆弱而不让父母看见,最终变成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脆弱。他们可能:
(1)在后天的学习和工作里取得成功,可却始终与他人保持距离(可能会形成回避型的依恋风格),缺乏合作精神;
(2)习惯控制自己的情感,防止任何形式的脆弱引发那种不被认可、被拒绝的感觉;
(3)容易出现自我挫败行为,易产生低自尊和无能感。
专制型养育风格下的儿童被社会化为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人——男人是支配性的、坚韧的;女人是情绪化的、顺从的或依赖的。
3.咨询应对
面对成长于专制型养育风格家庭里的来访者,咨询目标可能是:
(1)提供安全避风港,肯定和确认来访者那些不被共情和理解的体验;
(2)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
(3)帮助他们在关系中发展出自主性,从被支配中慢慢转向自我掌控;
(4)帮助他们学习助于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技巧。
(二)溺爱型养育
1.父母不设规矩
溺爱型的父母提供温暖和支持,但对孩子的独立或成熟没有要求,可能自己对自己也是放纵、不设规矩的。在溺爱型的环境中,孩子通常自己做决定,较少得到父母的适龄指导。父母经常对孩子无计可施,很难和孩子协商,要和孩子讨价还价甚至是乞求才能让其遵守规矩。于是,父母的控制权转移到孩子身上,父母与孩子的权力关系失衡,孩子对亲子关系有过多的控制权。成长于溺爱型环境里的孩子很难学会自律,也会在和其他孩子相处时表现出自我中心、飞扬跋扈,对他人很苛求。
在咨询室里,这类来访者尝试回避规则,试图操控咨询师,表现出自我中心、对人苛责、对关系依赖,缺乏负责的能力。寻求帮助时,他们不想承担责任而将责任归咎于他人。他们还可能通过操控他人打破规则让自己回避后果。
2.父母无能为力
溺爱型家庭还可能是父母在孩子有需要时感到无能为力或无法胜任(无法照顾孩子),孩子为了和这类父母保持依恋,就开始承担成人的角色,变得亲职化。如父母情绪崩溃时,孩子照顾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的情绪;在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时,孩子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孩子得到的是父母以感激方式呈现出的爱和关注,但这种爱的条件是“孩子是否有能力帮助、照顾父母”。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无法发展成安全型依恋和独立的自我认同,无法很好地与原生家庭分离建立自己的成年生活。
3.咨询应对
成年来访者如果在没有规则与教导的溺爱中长大,他们会缺乏对自己情绪的调节能力,表现出对他人的苛求,不能觉知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所以,咨询中可以:
(1)有清楚的规则与期待,并严格执行。如咨询按时来,取消或调整时间按规矩进行。
(2)帮助他们去自我中心化,觉察自己对他人的影响。
(3)不带价值判断地澄清“别人不会自动满足他们的需求”。
(4)教导关系互惠的重要性。
(三)忽视型养育
忽视型的父母不介入孩子的生活,极少承担照顾者的角色,且采用不一致的、反复无常的管教方式。这类父母可能自己处于物质滥用里,过分关注自己而无法注意到孩子的需求;又或者长期处于抑郁中,很难给孩子回应。
孩子在身体或情感上遭受抛弃,有些甚至被送到其他家庭里。缺乏父母的关注会让孩子变得不善于合作,不懂得与权威人物相处。无人监督的叛逆可能发展为成社会行为、违法行为。
与他们一起合作,则需要:
(1)表现出真诚的兴趣,传递出来自咨询师的“你是值得关注”的信息。
(2)了解其成长背景,理解他们缺乏信任难以和人建立关系的原因。
(3)处理他们在原生家庭里没有被选择带来的潜藏羞耻感和愤怒感。
(四)权威型养育
权威型养育风格的父母既能够严格执行制定好的规则,又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予以回应。他们会向孩子解释制定的规则,解释为什么有些行为被鼓励有些行为却不被孤立,同时也鼓励孩子寻找其他折中的方案。他们可以严厉,也可以温情,使用广泛的管教技巧。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心里知道有可靠的人会回应自己的情感需求,相较于其他养育风格的孩子更容易独立、拥有能力感、成就动机,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综上,父母是专制型的孩子可能会通过追求成就或强迫性地追求完美来维系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是忽视型的孩子可能会以安静地走开或内向退缩的人际应对方式传递出一种“不需要父母”的信息;父母是溺爱型的孩子可能和其照顾者有过度的情感纠缠,难以和父母分离,独立出家庭。
在现实中,养育风格可能会更复杂,例如父亲是专制型,母亲是溺爱型,孩子可以跟二者都相处得很好,可以从一方获得情感支持,从另一方获得规则引导。但如果这对父母离婚且某一方不再积极承担养育责任,那孩子便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五)回应
早年形成不良内部工作模型,意味着来访者在反复的家庭互动中习得的角色、期待和关系模式延续到了他离开家之后的生活里。譬如,功能缺乏的家庭里,依恋关系经常破裂,这些让人痛苦的环境实际上都会攻击孩子的基本自我,让孩子羞于知道自己是谁并产生心理上的孤独。他们长大后,习惯性地会觉得自己要为照顾者的所言所行所想负责(“如果我……,他们就不会……”)。如果他们不这么想,他们就会直面“父母就是在拒绝和惩罚自己”这种缺乏依恋和安全的感觉。
咨询师若是在咨询中发现来访者谈及关联的议题时,可以进行切入。咨询的目标是:
(1)帮助来访者对父母拥有更现实的期待,在更现实的层面就其原生家庭里好与不好的一面进行调和;
(2)帮助来访者改变他们习惯的回应方式,从而能够在新的关系里不再重蹈覆辙。
但需要注意的是,咨询师需要先给来访者提供接纳,来访者才能慢慢自我接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变。
二、管教方式
(一)价值条件化
很多父母将撤回爱当成管教的技巧,父母不与孩子沟通自己反对孩子的行为,而是用生气和拒绝回应孩子,通过声音、语调、手势以及面部表情来表示撤回爱。功能较好的父母虽然也可能会在疲惫或沮丧时偶尔用发怒的方式回应孩子,但之后他们会道歉或解释他们的反应过度。而撤回爱作为管教方式的父母则是经常性地直接或间接撤回与孩子的情感联结。渐渐地,孩子知道了“爱是有条件的”(价值条件化),即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够维持父母对他们的爱、维持和父母的依恋,如变得成绩优秀、有成就感、要顺从。儿童时期这些尝试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感的行为方式会变成成年后持续一生的普遍应对方式,导致人很容易感到羞耻、产生自我责备,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让他们想到“我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我是不是还做的不够好”。
孩子只能够按父母要求的或期望的做,否则就会被父母威胁切断关系联结。在这种不容许发展出自我身份认同的养育下,孩子可能会失去和自己的联结,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不确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会让自己好一些。最后,孩子难以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无法澄清自己的价值追求,可能形成“空心病”。
(二)忽视、否定问题
如果父母否认关系互动中的裂痕,在孩子身上显现的问题就可能会被放大。很多家庭里确实发生了很多让人情感受伤的事,但家庭成员却假装无事发生或、不承认这些伤人的行为、不允许谈论。这会让孩子觉得困惑,明明是亲身经历的却又不能被公开成人,其经验和认知遭到否定。
在专制型的家庭里,当孩子表示出对“被拒绝”、“被抛弃”的不满时,专制型照顾者以支配、恐吓或者是排斥、孤立的方式回应孩子(“我是你爸,你不能对我发脾气”),孩子便会将愤怒转向自己从而惩罚自己,最后内化父母对待他们的苛刻态度,在今后面对挫折时产生强烈的自责倾向。
三、代际边界的影响
(一)边界清晰的意义
家庭亚系统之间的边界清晰与否对家庭功能有重要的影响。清楚的代际边界里,大人和孩子的事情会分开,成人与孩子之间的角色和责任是清楚明确的。成人照顾者会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组织、有条理的家庭结构(日常活动可预测),而在自己有情感需求时,成人照顾者会从同一代的关系中得到满足而不是通过孩子满足。在清晰代际边界下长大的孩子可以更容易离开原生家庭发展自己的独立生活,与此同时也能够在有需要时维持与原生家庭的联系。
(二)边界模糊带来的分离困难
当代际边界模糊,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基地时,“向外探索”不被照顾者支持。在孩子长大离开原生家庭时,他们会对离开父母感到内疚。更严重的状况是,这种强加给孩子的对原生家庭的忠诚,会使得孩子长大后对于离家追求自己的职业兴趣、建立满意的爱情或获得快乐、成功的生活等都感到内疚。如果要分离,他们可能会通过情感疏离或是断开联系、逃离家庭的较为冒险的方式实现。
在咨询中,这类来访者也会觉得自己变得快乐、取得一定成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咨询师。因而,咨询师需要要不犹豫地分享来访者的快乐,公开表达对他们成功的喜悦;需要在取得进展可以结束时帮助他们修复边界,允许来访者不再需要他们,支持他们离开,鼓励他们追求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三)亲职化带来的倦怠与恼怒
当成年人的情感需求过多地由孩子来照顾时,便会产生“亲职化”。不过,如果是因为经济、单亲或家里有人生病,孩子暂时担负照顾者的角色(父母在场时他们还是可以当孩子),那他们不太会出现亲职化这样的角色颠倒。
亲职化的孩子的适龄依恋需要无法被满足,他们成年后依然会持续扮演照顾者的角色,过度为他人负责,对依靠他人感到不安全,且对自己的需求有内疚感。他们可能会选择那些符合童年扮演角色脚本的职业,如咨询师、教师。虽然在童年时,他们一开始可能会享受照顾者的这一特殊角色,但到了成年后,将他人需求放置于自己之上的习惯,便很容易产生耗竭,也很容易埋怨“童年被剥夺”。
在咨询中,如果来访者提到其照顾者将他们视为“最好的朋友”、“救星”或“知己”时,咨询师需要警觉亲职化的可能。
来源: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七版)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 著
董娅婷,李晓纯,姚梦丽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