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清华失聪女博士江梦南,永不言败书写美丽人生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郴州瑶族女孩江梦南当选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她的颁奖辞这样写道: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是的,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女孩太不同寻常了。

父母的一个决定让生命里的磨难转了向
1992年,一个女婴在湖南郴州宜章县的一户教师家庭呱呱坠地,饱读诗书的父母希望她如梦里江南般美好,给了她如诗如画般的名字——江梦南。
然而这幅满怀希冀的画卷尚未舒展就开始了磨难。
才六个月大的时候江梦南患了肺炎,使用的药物治好了肺部的感染却破坏了耳朵对声音的感受和神经冲动传递,医学上这被称为神经性耳聋,而且是重度的、双侧的、无法逆转的!

此时的江梦南甚至连痛苦都感知不到,就陷入了绵长无际的无声世界。
不愿意接受事实的父母带着襁褓中的她辗转长沙、北京等医院寻医问药,祈求一丝治疗的机会,得到的却是满怀惋惜的劝告:不要再奔波了,让孩子早点去学手语,将来可以上特殊教育学校。
女儿美好的人生尚未开始就要被推入另一个世界,父母虽然伤心欲绝却并没有打算放弃,他们给自己打气: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得学会去接受、学会面对,同时做出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
教江梦南学习发音和唇语,而不是手语,这样女儿就可以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学,更好地融入社会。
现在来看, 这是一个无比有远见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扭转了江梦南不完美的人生开局,让她一次次站上新的起点。

“非常感恩我的爸爸妈妈没有放弃我,他们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父母。”江梦南对父母的这个决定也无比感恩。如今即将博士毕业的江梦南能够自如地说话,能够几乎无障碍地与人们交流,都是建立在这个决定的基础之上。

万千次坚持实现生命的突围
唇语就是靠看别人说话时嘴唇的动作来解读别人说的话,这是一种很难的技巧,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付之于大量的练习。
可以预见,学唇语的过程,既不欢快,也不轻松。
父母虽然是教师,对唇语也是一知半解。
但这对父母又展现出了不一般的魄力和勇气。
为了让江梦南全面系统地学好唇语,1994年,江妈妈带着江梦南来到了湖南省聋儿康复中心,自费参加特教老师培训。
因此,江妈妈获得了宜章县首例特教教师资格证书——“聋儿听觉言语康复师”资格证书。
他们还找来了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以及聋儿康复方面的书进行学习。
从此以后,江梦南家里多了一面大镜子,父母每天抱着她对着镜子说话,让她一边看着他们的口型,一边把稚嫩的小手放在他们的喉咙上,感受音节发声时声带的震动。

汉字音节那么多啊,他们不厌其烦,一个一个地教,每个音节都要教成千上万遍。
“如果一个音重复一千次学会了,那已经算非常快了。”江梦南回忆着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
同时家里的墙壁、桌子、凳子甚至地上贴满了动物、植物、生活用具的卡片,方便江梦南随时学习。
为了训练江梦南的舌头灵活性以便发更复杂的音,父母让她学吹泡泡糖。一岁多时,江梦南就能吹出各种花样的泡泡来。
实际上,唇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唇语方式。每当认识一个新的朋友时,江梦南总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来熟悉对方的口型,然后才能较快地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日复一日的练习,永不放弃的坚持,江梦南不仅能“听”懂普通话,还能“听”懂当地的方言。她实现了从无声世界的第一次突围。

不设限的人生一路开挂
1998年江梦南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但一直到1999年秋季,学校才委婉表示只能暂时将她列为旁听生。
旁听就旁听吧,能够进入普通学校上学就是成功。
在学校里,老师没有办法一直让江梦南看到自己的嘴型,但这不是江梦南放任自己的理由。
在课堂上,江梦南总是那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
回到家里,父母预料到了她的困难,教她看老师板书的技巧、训练她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她能够更好地消化知识,把握学习的节奏。
江梦南的颁奖词里提到的“先飞的鸟”大概就是指的这里吧。
一直到四年级,江梦南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校确定她的确具备了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能力,才终于为她注册了正式学籍。
两年后,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
要开始住校生活了,父母哪里放得下心,但倔强的江梦南却说,我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你们身边,正是因为自身情况特殊,才更想早一点去适应社会。
但是很快江梦南就遇到了难题,离开了父母的督促,她把握不住起床的时间。
江梦南听不见手机闹铃,她也不愿意麻烦其他同学,于是想了个办法:晚上睡觉之前把手机闹钟调成振动,一整个晚上都抓在手里。
一个才12、3岁的孩子,能做得到吗?
江梦南觉得:如果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的话,是必须要做到的,所以我的手是不会松的。
在这样坚定信念的支撑下,江梦南独立生活的能力伴随着她的学业一路成长。
2011年,江梦南以615分的高分考入吉林大学药学院。
在遥远的北国,面对着无数冗长而生僻的专业术语,她一路披荆斩棘,连续3年获得校级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东荣”奖学金,还曾获得“白求恩医学”奖学金,妥妥的“学霸”。

本科毕业后,江梦南继续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2018年江梦南硕士毕业,紧接着,她走进了无数中国学子神往的殿堂——清华大学,在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这个被夺去声音的女孩,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挣脱了被命运扼住的咽喉,并且奏响了生命里华美动听的乐章。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那一年江梦南接受了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重获听力后,江梦南终于开启了有声的人生。

长大后的江梦南坦言,她曾经向父母抱怨过,为什么别人都能听见而我听不见呢?
面对女儿的诘问,父母总是轻言细语安慰着,然后鼓励她:听不见是既定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不完美。
江梦南一路走来,千磨万砺终得光彩夺目,可钦可佩,但我们更要看到,她的身后,站着坚定而不失理智的父母。
面对她的不足,他们镇定直面,不给她贴标签,也不给她设限,一路呵护鼓励,领着她一次一次激起与命运抗争的涟漪,勇往直前。
此时,她光芒万丈,感动了中国,她值得,他们更值得!

“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弱者。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江梦南的人生,仿佛每一步,都是“困难模式”。半岁的她,因为急性肺炎误用药物而几乎完全丧失听力。在父母的帮助下,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以超出常人的努力坚持求学,最终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走出偏远的瑶族乡镇,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并一路走到清华大学入读博士。如今,植入人工耳蜗后,江梦南依然在克服常人无法理解的困难,坚持康复训练。
昨天,永不言败的江梦南被评选为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
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
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
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
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这是“感动中国”为江梦南撰写的获奖词。
“不放弃”
昨天,清华大学博士江梦南被评选为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时间回到29年前,在江梦南仅有半岁时,因为急性肺炎误用药物,导致左耳损失大于105分贝,而右耳的听力则完全丧失,临床上被诊断为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
儿时的江梦南渴望感知声音。有一次,看到童话书上写布谷鸟的叫声是“布谷布谷”,她自己脑补了一种声音。
1岁那年,她在医院配了助听器,但听障问题并未解决,因为“听得见”不等于“听得清”。助听器只能传输低频的声音,高频的声音依旧是缺失的,而且容易受电流杂声的干扰。由于听力断断续续,“上课”对江梦南而言十分吃力。
为了让小梦南赶上进度,更好地与学校接轨。在家时,父母就抱着她坐在镜子前,让她观察别人和自己说话的口型,进行发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纠错。
“一个字,念一万遍我能学会,父母都已经很开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们的嘴巴附近感受这些气流。花,有气流,瓜,没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馈,才可以慢慢练成这样一个肌肉记忆。”
常人很难想象,在无声的世界里,小梦南是如何通过海量的重复与练习,学会读唇语的。
小梦南没有上过一天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她父母坚持要让女儿去公立小学读书。但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正常小学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学年龄,无学可上的小梦南又多上了一年学前班。
“父母安慰我,告诉我,听不见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这点。”
从无声世界到有声世界
就这样花了几年的时间,江梦南练出了读唇本领。不用佩戴助听器,单靠观察对方口型,她便能知晓说话内容。偶有不确定的地方,她会模仿对方口型复述一遍,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那就是“听对了”。
靠着坐在教室前排,读老师口型“听课”,并凭借惊人的努力和记忆力,江梦南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

走得越远,她越渴望与“有声”世界交流的机会。2018年,在江梦南26岁的时候,她决定植入人工耳蜗。
“交流真的很重要,人和人的互动,如果做好了,将得到更多机会、看到更多可能性。”
过程中,她也有过恐惧与挣扎。此前,她看到过植入人工耳蜗手术失败致面瘫的新闻,担心自己被那“1%的失败率”盯上。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负责任的耳鼻喉专家。后者给她做了很多思想工作,说服她接受手术,“那位专家觉得,优秀的孩子理应得到听力补偿”。
手术很顺利,人工耳蜗开机后,江梦南的第一反应是,“我终于能听清歌曲的词了”,高频的音域也能感知到了。没多久后,她在大学里听到“奇怪”的声音,类似“布谷布谷”的音调。她听了很久,心脏突然怦怦直跳:“这就是鸟叫声吗?还是我产生幻觉了?”
如今,江梦南已逐渐摆脱对读唇的依赖,并持续坚持听觉康复训练。2021年开始,她开始在名为“美讯听宝”的APP上,通过腾讯会议接受远程的听觉康复训练,让自己更熟悉耳蜗里听到的声音跟文字之间的联系。这是腾讯天籁行动与合作伙伴,携手推出的全球首个集成“听力测试+AI辅听+远程听力康复服务”的平台,依托腾讯会议背后的音频AI技术,可帮助听障者提升单音节识别率66%。

从无声世界到有声世界,交流变得更顺畅,梦想也不再望尘莫及。她从小就想做与治病有关的职业,于是本科专业选择了药学,又一路走到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的位置。
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在中国,仍有许多像江梦南这样怀抱梦想的听障人士。他们都有着融入社会、享受更好生活的诉求,更有着实现目标、追求梦想的人生规划。而实现这些诉求和梦想,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2020年国际聋人日,腾讯天籁行动正式发起,面向听障社会责任领域免费开放腾讯会议天籁音频AI技术。2022年全国爱耳日,天籁行动启动2.0升级,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会议、腾讯天籁实验室联合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天籁青年人才基金”,在未来一年内为100位以上符合耳蜗手术植入条件的听障青年人才,进行人工耳蜗手术补贴和听力言语康复补贴,帮助更多“江梦南”打破听力壁垒,实现梦想。
相信,从无声世界里突围,带着梦想的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