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判断」解题思路:「要素浓缩」法

全文字数|4.7千
阅读时间|14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要素浓缩」法
2.「定义判断」题的类型
3.所有「定义判断」题都适用于「要素浓缩」法
4.在「定义判断」本身的框架内思考问题
5.一道最经典的例题:完全相同的字,完全不同的含义
定义判断题是公考中较为简单的题型,它的考察点非常明确,即「给出定义」后,选项能否和定义对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定义判断」和「言语理解」题中的「段落概括」有些类似。两者同样是给出一个段落,同样是要对文字进行概括。
不同的是,「段落概括」问法千变万化,考察点是整段的大意;「定义判断」问法只有一种,即「下列哪项符合/不符合定义词」,考察点是对定义词的理解,因此难度较低。

一、「要素浓缩」法
「要素浓缩」法:对「定义判断」题干中和「定义词」相关的句子描述浓缩为1~3个要素,并将要素与选项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其是否符合定义。
「定义判断」题的解题思路是唯一的,因为每次考试时,这道题的解题思路都被明明白白地写在试卷上:
每道题先给出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你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也就是说,从题目要求中可以很明确看出「定义判断」题的要求,即:
(1)概括、理解定义词
(2)找出符合/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定义判断」题的要求,就是「要素浓缩」法的依据。
由于公考中所有的「定义判断」题都由1~2个长句组成,因此可以按照逗号/分号快速对每个短句进行概括。
必要时可用纸笔辅助记录需要注意的要素词,随后按照浓缩后的数个要素和选项一一比对即可。

二、「定义判断」题的类型
「定义判断」题只有一种类型,就像试卷要求的那样,「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而这一大类题型中,有两个难度较高的点值得注意:
1.同时定义多个相关词,只考其中一个
此类「定义判断」题中会给出相关的2个(偶尔为3个)词的定义,其中一种定义为考察点,另一种定义也在选项中有所对应。对于此类题,建议大家不要过多把重心放在未考察的地方,大致懂得「另一种选项」的解释即可。
题干给出的相关词的定义是为了通过相关词的特点,帮助考生更好理解定义词,因此千万不要让「其他定义」成为解题的绊脚石。
2.对一个定义给出宏观解释和微观特点,但宏观解释较为难懂
有的定义判断题首先对定义词进行宏观、宽泛、专业地解释,此类解释相对不太容易理解;随后给出的是定义词的微观特点,而考察点往往就在「微观特点」上。对此只需理解「宏观解释」的大致含义,将重点放在「微观特点」即可,不必去纠结每个不懂的词的具体含义。
对于专业、学术、哲学及其他普通考生不太熟悉的「宏观概述」词,大家千万不要被其迷惑,因为它们不是解题关键,在做题时可以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它。
各位小伙伴们一定要清楚一点,那就是在实际考试中做「定义判断」之前要先做完耗时很多的「数量关系」和「图形推理」,所以此时必须抓紧时间,以快为主。大家可以逐渐提升此类题的做题速度,如果能提升到5分钟10题,正确率提升到90%,那么至少在定义判断板块已经达到进入面试的级别了。
题外话:大家想要提升自己做题速度的话,用定义判断题训练的效果是最好的。希望每个小伙伴都能早日成为定义判断的做题高手。

三、所有「定义判断」题都适用于「要素浓缩」法
做「定义判断」题时一定要学会浓缩要素,千万不要思考题目以外的事物。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定义判断」有两个难度较高的考点。一种是「同时定义多个相关词,只考其中一个」,另一种是「对一个定义给出宏观解释和微观特点,但宏观解释较为难懂」。
除此之外,常见的难度较高的考点还有下面的类型:
「把一个定义的概念拉的特别长,甚至拉成2~3句话,但只考察其中一个词」
「在定义句中插入大量的限定词,4个选项分别考察不同的限定词」
「在定义和选项中,使用语义看似相近但实际相差较大的词」
「故意考察考生不熟悉的知识,有的定义词和考生通常理解有所不同」
其实上述难点本质上是相同的,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通过各种方法干扰考生的正常思路,诱导其选择错误项」
因此,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定义判断」题,「要素浓缩」法都是通用的。不管题干段落描述的多么复杂,在实际做题中,都只使用一种解题方法,那就是:
观察题干和选项,排除无意义的描述,浓缩成有关的1~3个要素(要素太多则容易打乱思路,不推荐),并将要素与选项进行比对,确定其是否符合定义。

四、在「定义判断」本身的框架内思考问题
「定义判断」题经常取材于较为专业的领域,例如经济学、新闻学、心理学,有的定义词较难理解。
很多考生由于不熟悉那些专业领域,在遇到难题时可能会选择凭借自己的「常识直觉」去做题,有的好学的小伙伴还会选择上网「查原文」,但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做「定义判断」题时,大家千万不要脱离题干本身去研究选项是否正确,一定要在「定义判断」本身的框架内思考问题,因为「定义判断中的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五、一道最经典的例题:完全相同的字,完全不同的含义
【2017国考地市级卷89题/省级卷93题】隐匿定位策略是指当一类产品不被消费者看好时,公司能够在不打破产品种类界限的情况下,合法地利用某些策略消除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偏见,使消费者转而接受它们,实现更好的销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运用隐匿定位策略的是:
(A)某公司生产的游戏机销量不佳,公司决定将产品升级并提出创建家庭娱乐平台的概念,该游戏机因此变得畅销
(B)某公司开发了家庭机器人,但消费者并不感兴趣。该公司调整思路,推出一种可爱的、不做家务的机器狗,一上市就大受欢迎
(C)某公司推出一种小型电脑,由于定价高而鲜有问津。该公司在产品宣传中强调其可作为移动数字化设备等,与低端产品区分开,从而打开销路
(D)某公司推出新款SUV车型,但少有人问津,于是公司又推出一款价格昂贵的跑车,消费者觉得SUV性价比更高,纷纷购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运用隐匿定位策略的是:
(A)某公司生产的游戏机销量不佳,公司决定将产品升级并提出创建家庭娱乐平台的概念,该游戏机因此变得畅销
(B)某公司开发了家庭机器人,但消费者并不感兴趣。该公司调整思路,推出一种可爱的、不做家务的机器狗,一上市就大受欢迎
(C)某公司推出一种小型电脑,由于定价高而鲜有问津。该公司在产品宣传中强调其可作为移动数字化设备等,与低端产品区分开,从而打开销路
(D)某公司推出新款SUV车型,但少有人问津,于是公司又推出一款价格昂贵的跑车,消费者觉得SUV性价比更高,纷纷购买
正确率51%,易错项D

本题是2017年国考中争议最高的题目,有解析认为应该选D,但正确答案为B。
4个选项均未在「采取策略实现更好销量」的角度入手,因此浓缩关键要素如下:
「隐匿定位」:「不破产品种类界限」+「消除消费者偏见」
A「某公司生产的游戏机销量不佳,公司决定将产品升级并提出创建家庭娱乐平台的概念,该游戏机因此变得畅销」符合定义。
A中提到了「产品升级」和「创建家庭娱乐平台的概念」,和以前(纯游戏)的定位不同,属于「利用策略消除偏见」且「没有打破游戏机的界限」,符合定义。
如果考生平时不太了解游戏机,可以理解为「腾讯公司把微信的App升级,从原来的单纯的聊天升级为可以推送公众号、建立微信群的综合平台,但微信本身的名字和基础功能不变」。
也就是说,产品原有的功能仍然保留,界限并未打破:游戏机还是以玩电子游戏为主,微信还是聊天为最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把功能做的更加全面。
例如,游戏机拥有了家庭K歌、体感运动等综合娱乐功能;微信拥有了推送公众号、建立微信群的社交方式。这样,产品可以宣传的更好听一点,从而使消费者消除偏见。
C「某公司推出一种小型电脑,由于定价高而鲜有问津。该公司在产品宣传中强调其可作为移动数字化设备等,与低端产品区分开,从而打开销路」 明显符合定义。C的做法和A一样宣传
了新概念,但比A更简明——连产品升级都没做,只是进行了宣传和区别定位。也就是说,C中的产品种类界限完全没有受到影响,符合定义。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有争议的2个选项。
D「某公司推出新款SUV车型,但少有人问津,于是公司又推出一款价格昂贵的跑车,消费者觉得SUV性价比更高,纷纷购买」符合定义。
D中公司的做法没有打破新款SUV车的产品定义,而通过推出一款价格昂贵跑车,让消费者觉得新款SUV「性价比高」而去购买。该选项完全符合题目中「隐匿定位」的定义。
B「某公司开发了(能做家务的)家庭机器人,但消费者并不感兴趣。该公司调整思路,推出一种可爱的、不做家务的机器狗,一上市就大受欢迎」。注意,「狗」前面没有「家庭」二字。
B的解题关键有二:
(1)第一句说的是「家庭机器人」,隐含的意思是「能做家务」。
(2)第二句特地强调了「调整思路」推出了「新款机器狗」的属性:可爱的,不能做家务。隐含的意思是原来的家庭机器人的属性是「不够可爱,能做家务」。
原有的产品更接近于「帮人类分担家务的工具」,新产品更接近于「陪伴人类让人类感觉高兴的玩具宠物」。
所以,该公司新推出的产品「不能做家务的机器狗」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做家务的机器人」的种类界限,不符合定义。
有的解析认为B中公司开发了家庭机器人,消费者不买单,调整思路后推出了不做家务的机器狗,隐匿定位为「家庭娱乐机器」,符合定义,这种逻辑是错误的。「隐匿定位为家庭娱乐机器」纯粹是生造的概念。对此,各位小伙伴一定要再看一下「定义判断」的要求:
每道题先给出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你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可以发现,此类题型特别强调了「正确」和「不容置疑」两个字,也就是说原文和选项的叙述不能被质疑。
而「隐匿定位」的定义如下:
隐匿定位策略是指当一类产品不被消费者看好时,公司能够在不打破产品种类界限的情况下,合法地利用某些策略消除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偏见,使消费者转而接受它们,实现更好的销量。
可以发现,该定义丝毫没有提到「隐匿定位」要「定位到具体类别」,而是强调「不打破产品种类界限」,但根据分析可知B明显打破了界限,也就是说B不符合「本题中隐匿定位的定义」。
有解析认为,D中公司通过推出昂贵的跑车来引导消费者关注SUV,显示它的性价比优势,属于价格策略,并没有改变原SUV的产品定位,不符合定义。这种解析也是没逻辑的。
「显示它的性价比优势,属于价格策略」和本题无关,完完全全没有任何关系。这个选项就算采取了99999种策略,各位小伙伴们也根本不需要浪费哪怕一秒钟时间,因为只需要分析该公司的做法「是否符合隐匿定位」即可。
另外,还有解析选择在网络上找原文,这种做法就更不可取了。各位小伙伴切记,公考任何题目都不应去找出处,因为题干给出的信息必须足以让考生做对,否则题目就没有任何价值。
本题争议性很强,通过这道题能够充分理解「定义判断」的本质。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理解「找原文」的不可取之处,下面将对原文进行解析。
索尼公司「机器狗」材料的出处是一篇题目为《隐蔽式营销》的文章,该文开头就对「隐匿策略」进行了明确定义:
如今很多公司做产品推广时,都采用隐匿定位。所谓隐匿定位,就是当产品在「明处」推广存在严重问题时,就隐藏产品的真实「身份」,把它乔装打扮成另一种产品,推广给消费者。
关于「机器狗」,《隐蔽式营销》是这样写的:
索尼公司采取的办法是「将产品隐匿性定位,即将其定位成一个可爱的宠物,而不是没有用的,不完善的家庭机器人」。
显然,「找原文」找到的关于「机器狗」的描述和题干是显著不同的。
《隐蔽式营销》这篇文章对「隐匿策略」的定义是「隐藏身份,乔装打扮」。而本题对「隐匿策略」的定义是「不破界限,消除偏见」。
也就是说,本题和《隐蔽式营销》中的「隐匿策略」,虽然是四个完全一样的字,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定义。
所以,根据《隐蔽式营销》对「隐匿策略」的定义,索尼公司采取的策略是把新产品的「做家务的机器」身份隐藏,乔装打扮成名叫「高科技可爱宠物」的另一种产品。
这才是本题对应的B选项例子的正确解读,即「机器狗」不是「家庭机器人」的另一种类别。
本题D选项「SUV车与跑车」或许使用了经济学称之为「价格锚点」的策略,但正如上文所解读的那样,就算使用了99999种价格策略,都和原文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定义中根本没对这方面做出规定。
有解析认为D比B更不符合定义,理由如下:
B中机器人和机器狗既不是人也不是狗,二者都属于智能机器,只是造型不同,因此属于同类产品;而D的SUV和跑车无论从造型功能还是对车辆划分标准上来讲,都不属于同类产品,前者是越野车的范畴,后者是轿车的范畴,因此,B、D两个选项比较起来,D选项更不符合定义。
这种说法是没有逻辑的。按照这一观点,机器造型不同很重要,做家务属性和宠物功能都不重要,这显然不合理。另外,按照实际情况对比,越野车和跑车的造型功能、车辆划分标准更加重要。
如果「机器狗属于隐匿定位」的逻辑成立,那么下面的逻辑同样成立:
象棋和军棋既不是大象也不是军队,二者都属于棋类,只是棋子和棋盘的造型不同,因此,属于同类产品,而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无论从棋盘造型、棋子功能还是对弈规则上来讲,都不属于同类产品……
希望所有的小伙伴都能从本题感受到「定义判断」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