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的移动海军工厂:明石型工作舰的始末
本文作者:@一般通过飞官

前引
日本海军的第一艘工作舰是日俄战争中俘获的沙俄船只。1904年,沙俄商船满洲号在旅顺港附近被日本海军高砂号防护巡洋舰俘获,更名为关东丸号(后在1915年更名为关东号),当年便开始着手准备将之改造为工作舰。1906年,日本海军的第一艘工作舰横空出世。

后来在进行八八舰队的建设时,与之相应的辅助舰船建造计划中也有一艘工作舰的建造计划,然而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之后,所有八八舰队相关的建造事项全部中止,辅助舰船的建造也未能幸免。
1924年关东号因触礁而废弃拆解,日本海军自此没有任何一艘可堪一用的工作舰,直到1937年敷岛型战舰朝日号完全改造为工作舰为止。

自关东号损失时起,日本海军便急切希望建造新的工作舰作为代替。1925年,1927年与1928(1929)年的舰艇补充计划中都出现了建造一艘工作舰的计划,但1925年的舰艇补充计划中建造工作舰的预定未通过,而1927年与1928(1929)年的舰艇补充计划因为1930年伦敦会议的召开而中止,虽然后来两次补充计划都继续进行,但工作舰的建造却不了了之。连续的搁置之下,日本海军不得不临时令朝日号在1931年开始改装并装置设备作为工作舰,但作为旧前弩型战舰,其能装置专业维修设备的空间有限,基本没有空间用于更精密的各种作业,航速也过慢而不足以作为舰队伴随支援舰。日本海军此时需要类似于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在1920年代时建造的维修舰的真正专业的工作舰。
一 起步

在缺乏拥有专业、充足的维修能力的跟随舰队支援的工作舰的情况下,1931年“丸一”造舰计划商定期间,建造一艘新型1万吨级工作舰(J2)的计划提出,但由于经费问题而未通过建造决定。
1933年建造新工作舰相关的讨论研究工作开始进行。

1934年建造新工作舰的日程再次被提起,代号为J2c。在与军令部商议后,建造一艘新工作舰的计划在“丸二”造舰计划中正式获得批准。

二 设计与建造
日本海军此前并没有设计与建造专门的大型工作舰的经验,因此设计方不得不参考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与维修舰相关的论文和出版的详细建造解析,主要的参考对象为美国海军美杜莎号维修舰,英国皇家海军资源号维修舰与梅德威号维修舰兼潜水母舰,其中设计方参考借鉴美杜莎号的内容较多。



1934年经过商议后的初案如下:
标准排水量10000吨左右
航速18节
兵装4门12.7cm高角炮与至少4挺以上的高射机枪/机炮
续航力14节/8000海里
此外要求维修工作能力与美国海军美杜莎号维修舰相当,并能在无补给的情况下持续航行三个月。
1936年4月,技术会议决定新工作舰的最终船体构型设计,当年10月22日与驱逐舰朝云、山云一同正式命名,舰名定为“明石”,出自兵库县明石市的名胜明石之浦,同时继承明治时期的明石号防护巡洋舰(一代明石)。
1937年1月18日,明石号工作舰在佐世保海军工厂起工,1938年6月29日下水,1939年7月31日正式竣工。

在1942年9月,日本海军修改昭和16年(1941)造舰计划(“丸5”计划),改称为“改丸5”计划。其中计划建造另外两艘明石号工作舰的同型舰,预定名为“三原”和“桃取”,预定在三菱重工横滨造船厂建造,但因战局恶化而未能动工。
完成状态与公试时的参数如下:
(1)满载重量分配参数

船壳 4174吨
舷装 635吨
工作设备 2419吨
固定常备品 354.5吨
武备 113.7吨
水雷 74.9吨
航海与光学设备 10.8吨
电气设备 340吨
无线电 4.8吨
主动力机械 1050吨
一般常备品 453.6吨
重油 1134.4吨
轻质油 39.5吨
润滑油 77.7吨
淡水 31吨
其余重量 122.9吨
合计 11036.3吨
(2)舰型参数

基准排水量 9000吨
公试排水量 10500吨
垂线间长 146.60米
全长 158.50米
水线长 154.66米
水线幅 20.50米
型深 14.00米
公试吃水 6.29米
(3)动力参数

主动力机械 三菱横滨MAN 60型复动柴油机2座
锅炉 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辅助锅炉2座
主动力机械驱动螺旋桨每分钟回转数 157rpm
轴数 2轴
设计航速 19.2节(公试19.24节)
续航力 14节/8000海里
轴马力 10000马力
燃料满载量 重油1493吨
(4)兵装及发电设备
兵装 12.7cm八九式双联装高角炮2座 25mm九六式双联装防空机炮2座
舰上发电设施600千伏安450伏电压交流电柴油发电机6座


(5)复原性能

(6)完成状态定员数
本舰
士官及准士官 24人
下士官及士兵 275人
合计299人
工作部
士官及技师 13人
特务士官、准士官及技手 20人
下士官、工作兵及工员 400人
合计433人
全舰732人
(7)建造耗费

工费 901535日元
材料费 2985406日元
附属费 1232289日元
合计费用 5119230日元

制图与现图 船壳 舷装 装备耗费工数 46821 194442 140125 9664
船台与进水 试航 其余杂项耗费工数 45790 14809 8823
合计耗费工数460474
船体构造等
船体构造为无防护的一般军舰类型。
按照日本海军的根本思想,舾装采用了将本舰和工作部这两拨区别明显的人在舰内共同居住的方式。测量舰筑紫的情况也与之相同。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从经济及效率的角度上出发,不进行区别对待来分配舰内居住空间是正确的选择。


三 外部设备与兵装布置等
明石的2座12.7cm八九式双联装高角炮分别布置在舰首和舰尾,2座25mm九六式双联装防空机炮布置在前舰桥后侧两舷。
明石的舰体有2组烟囱,前部烟囱用于各工场排气,后部烟囱则为舰内发电机与主动力柴油机排气与辅助锅炉排烟共用。
外部有5台电动起重机:前桅杆处1台10吨型,舰桥后方两侧各布置1台5吨型,中部右舷设置1台23吨型,以及后侧桅杆处设置1台10吨型用于释放舰载艇。
舰上正常状态总共搭载12艘舰载艇,包括11米内火艇2艘,9米内火艇1艘,12米内火摩托艇3艘,
9米小艇1艘,12米通船1艘,用于潜水作业的12米橹艇1艘,6米通船1艘,30吨型运货船1艘。
四 工作能力
作为日本海军第一艘专门建造的工作舰,明石起初的要求之一就是对标美国海军美杜莎号维修舰的工作维修能力。当时联合舰队的通常修理一年大约耗费35万工数,明石通常情况下携带的400名工员经过计算理论上可以处理这个数字的40%左右。明石配备了114台德制机床,比美杜莎号的109台机床多5台。
日方在研究设计时参考美杜莎号,发现美杜莎号的上层建筑较多,甲板上用于进行工作维修的空间并不大,针对这一点,明石采用了平甲板设计,并且尽量避免增加不必要的上层建筑,其上层甲板的总面积为9685平方米(美杜莎号为8998平方米)。甲板上有炼铁工场露天部,铜工场,现图作业场,兵器工场露天部,修理及洗涤鱼雷工场,舵机调整所等工作部门。
在舰内工场上,明石的总面积为3099平方米(美杜莎号为2831平方米)。舰内工场同样布置了起重机:第一机械工场设置1台3吨桥式起重机,第一铸造工场设置1台5吨桥式起重机,冶炼和钣金工场设置1台3吨吊臂起重机。在内部各工场的面积分配上,内部各工场的机械位置分配经过佐世保海军工厂内利用木制1:1模型所做的充分研究。

从这些方面来看,明石的工作维修能力已经达到了可与美杜莎号相比的程度。但是,明石平均分配给每个工场的占地面积与美杜莎号单是分配给锻冶钣金工场的空间就有796平方米相比只有不过415平方米左右。这一点当初也引起了设计者的不安。虽然设计者考虑到了明石作为舰队伴随工作舰在发挥综合工作维修能力上会有一定的障碍,但明石服役之后关于空间不足的抱怨与不满仍屡屡听闻。
明石舰上应搭载的工程材料的量从先例实操来看,应预估为1次工作所使用的约3倍(960吨)。
明石在工作能力之外,也被认为应配置救难设施。但具体安排多少就成了问题,所以就对以往的救难记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需要常备必要的港口用品,若有海难船只失去动力可让其系留。同时也应常备防火与排水作业的用品。
最终得出了将上述工作分配给工作舰,当上述工作以外的海难发生时救难工作仍需另外派遣救难队并由明石带领,而救难队的材料和劳力分配由明石适当地提供的方针的结论。
明石舰上搭载了13台救难用移动排水唧筒,每小时总排水能力能达到3000吨。另外,还搭载了船锚、锚链、钢索和压舱物等救难用品,但实际上整个明石的舰历生涯中,这些用具从来没有遇到过一次使用的机会。装卸方面的舾装适合与否为工作舰的生命。关于明石上搭载的起重机数量、舱门的尺寸及搭载短艇的数量等,在明石服役后均未听闻有任何不满的声音,从这一点来看,明石装卸方面的舾装设计较为合适。
五 舰历
1939年7月31日竣工。编入吴镇守府,直属于联合舰队。
1940年10月11日参加皇纪二千六百年特别观舰式。之后在归程中曾访问兵库县明石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主要与工作舰朝日一同在南太平洋区域的帕劳群岛,菲律宾的达沃,苏拉威西岛和摩鹿加群岛的安汶等地航行以进行维修作业活动。
1942年6月中旬的中途岛海战中被编入近藤信竹中将指挥的攻击舰队,之后在特鲁克泊地为被炸断舰首的最上号重巡洋舰进行维修并安装了临时舰首。8月5日与最上号重巡洋舰在第16驱逐舰队雪风号驱逐舰和时津风号驱逐舰的保护下归航,于8月11日抵达吴港。8月18日从日本启航,于8月23日到达特鲁克泊地。8月28日对在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中受损的神通号轻巡洋舰进行维修。随后在特鲁克与第四工作部在岛上设立的3000吨干船坞配合并接连维修了包括大和号战列舰,大鹰号特设航空母舰,青叶号重巡洋舰,阿贺野号轻巡洋舰,秋月号驱逐舰与春雨号驱逐舰在内的多艘舰船。美军在此期间亦将本舰认定为重要目标。9月9日,由于云鹰号特设航空母舰将进入特鲁克的秋风号驱逐舰误认为美军潜艇引发警报,导致大和号和香取号以下的在泊舰艇移动并引发骚乱,明石号对骚乱中受损的三艘舰艇进行了维修。
1944年2月17日,美国海军第38特混舰队发动冰雹行动,对特鲁克泊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大规模空袭。明石号当日被一颗未爆炸弹击中,造成轻微损伤,同时杀死了明石号上数十名被击沉的追风号驱逐舰的幸存船员。之后于21日与波胜号靶舰一同在秋风号和藤波号驱逐舰保护下脱离特鲁克泊地并与第27驱逐舰队的春雨号驱逐舰会合。船队28日抵达帕劳,与在冰雹行动前撤离特鲁克泊地的联合舰队舰船会合。
1944年3月30日早,美国海军第38特混舰队对帕劳发动大规模空袭。一枚500磅炸弹击中明石号并造成起火,随后紧接的数枚命中炸弹引发了明石号的严重火灾。尽管有周围的扫海艇协助灭火,但由于重油油箱被火灾引燃,舰上火势已无法控制。最终明石号全员弃舰,生还者被周围舰艇收容。

1944年5月10日被联合舰队从特务舰船名册中除籍。1954年在帕劳被原地拆解。
历任舰长
舷装员长 森良造大佐(1938年12月15日~1939年6月15日)
特务舰长 森良造大佐(1939年6月15日~1939年11月1日)
特务舰长 宫里秀德大佐(1939年11月1日~1940年7月15日)
特务舰长 伊藤义一大佐(1940年7月15日~1941年9月25日)
特务舰长 福泽常吉大佐(1941年9月25日~1942年9月12日)
特务舰长 江口松郎大佐(1942年9月12日~1943年10月21日)
特务舰长 龟山峰五郎大佐(1943年10月21日~1944年4月15日)
六 尾声
作为日本海军唯一一艘专门建造的工作舰,明石号工作舰的维修整备能力出众,深受信赖,终结了日本海军靠朝日号等改造舰船临时作为工作舰的窘境。在太平洋战争中,明石号工作舰作为“移动的海军工厂”,依靠其强大的维修整备能力帮助许多受损的日本海军舰船快速地恢复状态,可以说在南太平洋海战中,明石号工作舰扮演了一环非常重要的角色。
明石号的造船主任小仓龟郎技术大尉曾回忆道,“明石什么样的维修工作都能做得来。”生来为了此类专业任务而生的明石号工作舰,若是提及其在日本海军中的贡献,大概也不会逊色于海军的中坚主力吧。
参考资料:
海軍造船技術概要
昭和造船史
世界の艦船 増刊 第47集 『日本海軍特務艦船史』
旧海軍艦艇『一般計画要領書』特務艦(原本)
日文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