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声小评:抛开剂量谈毒性,未必是耍流氓

2020-05-10 05:39 作者:科学声音  | 我要投稿

作者:冰海牧心

经常听到不少科普爱好者说“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这句口号能深入人心,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它也提示了人们,和许多毒性、剂量有关的那些毒如果摄入后达不到有害标准,那就很难说会造成危害。

但其实得分情况。

比如,不管是世卫组织还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有对每日吃盐,糖,甚至碳水的指导建议。

我们都清楚“盐吃多了不好”,“糖吃多了不好”,甚至水喝多也都可能会造成“水中毒”。

如果不谈剂量,那岂不是盐,糖,水,都是有毒有害的了?

谈,当然要谈。

但也有一些东西的毒性是不同的。比如烟、酒等致癌物。

它们没有安全剂量,不存在“每天吃多少以下,是安全的”。

也就更不存在“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所谓的致癌,指的就是“致癌风险”。

多吃当然风险就高,但少吃也不意味着就没有风险。

但我们要正确认知“风险”这个词。

因为完全有可能一辈子抽烟喝酒的人也活到了99,反过来也有可能早早“中奖”。

其实道理大家都应该是懂的,买一张票的人未必不会中大奖,每天都买彩票的人也未必能中什么大奖。

但同时也要注意,这并不是说“绝对不能抽烟,喝酒,嚼槟榔,吃腊肉”

比如我就很喜欢在鸽子汤里放几片火腿,我清楚腌制肉类的风险,我觉得放火腿很美味,我愿意接受这个风险。

“一种食物是否有害,或者存在有害的风险”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而“我们是否会食用这种食物”既存在科学的切面,也存在风俗,口味,喜好,习惯等方方面面。

科普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告诉你事物运行的规律,倡导你更多地参考一下已知的科学结论。

至于个人想要如何决策,这的确是个人自己的事儿,科普是管不着的。


注:科声小评系列内容,由科学声音的小编临时感想组成,不能算严谨科普,大家可以就事论事分享讨论。


科声小评:抛开剂量谈毒性,未必是耍流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