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的洗护用品,脱发问题

2022-11-16 10:07 作者:还是绿色  | 我要投稿

《礼记》记载,古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刷牙护齿的习惯。所谓《礼记》曾经有对古人漱口的相关记载:“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便正是指古人通过漱口的方式清洁牙齿。 中国最早出现的牙齿清洁工具是杨柳枝。相传,在晚唐时期,人们会将杨柳枝泡在水中,需要刷牙的时候,便用牙齿撕开杨柳枝。柳枝中撕裂的纤维就如同木梳上的细小锯齿一般,清洁牙齿十分方便。古语常言“晨嚼齿木”,即早上嚼木头,这个刷牙原理就和杨柳枝的功效一样。 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辽代墓葬时,发现了两把骨制结构的牙刷柄。这足以证明,古人用牙刷清洁牙齿的历史至少也有千年以上。 此外,相关史书曾提到,南宋时城里出现了一种专门制作和销售牙刷的店铺。虽然,当时制作牙刷使用的都是骨、竹、角、木等材料,但其头部钻孔植马尾的设计,无疑与现代牙刷十分接近。宋代《梦梁录》有“傅官人刷牙铺”之类的记载,这些刷牙铺就是专门出售牙刷的。 宋朝的牙刷制作,比起辽代,材料来源更加丰富,价格也变得平易近人,使用牙刷刷牙变得更加低廉。 除了牙刷之外,宋代还出现了用茯苓等药材制成的古牙膏,这或许可以算作现代牙膏的雏形。古书记载的牙膏配方不下一二十种。大文豪苏轼和科学家沈括各自发挥联想,制作牙膏。苏轼选择的材料是松脂和茯苓,沈括选择的是苦参。 在使用这种“牙膏”时,一些人会使用竹节制成的牙刷清洁,一些人则会用手指或布涂抹摩擦,再用清水漱口。 曾经在唐朝出土的墓穴中,明确记载着有皇室进献的“揩齿布一百枚”。这意味着,布料也被古代人用以清洁牙齿。 南宋时期的吴自牧《梦粱录》中“诸色杂货”有相关记载:“镜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其中的“刷牙子”,便指的是宋朝时期百姓使用的牙刷。 根据公元六世纪南梁雕刻的石碑内容可知,古人还有用荷叶、皂角、青盐等药物熬制膏体的习惯,这种膏体也被称作“口齿乌髭”。 南梁刘峻《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鬓发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在古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即:认为餐后漱口,牙齿到老都坚白不坏。 隋朝的巢元方曾在其《诸病源候论》中,提到“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即:每餐过后都要漱口,若不这样做,牙齿就会出现龋齿。 俗家人皈依三宝时,必须刷牙、剃发、沐浴,经过这三个最基本的洁身过程,才能进行下一项。 唐代孙思邈就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的漱口方法。 唐代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就记载了升麻揩齿方:“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捣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沾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宋人张杲其所著的《医说》中,提到“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即:认为晚间漱口更具护齿效果。后来,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牙齿,索性改为了每天早晚两次漱口。 1953年发掘的辽代驸马赠卫国王夫妇合葬墓,是一座辽代契丹贵族墓。该古墓虽遭盗掘,依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尤其是两支牙刷刷新了中国人刷牙的历史。 这两支牙刷出土时仅剩刷柄,一端打有两排细孔,想必是固定刷毛用的。这两柄形制和近代牙刷已经颇为接近。契丹人在入住中原后逐渐汉化,生活习惯也日趋中原化,刷牙这种生活习惯在贵族阶层也流行开来。 《医说》曾提到一个小故事,即:有一位七十余岁的刘老汉,每次喝酒都会顺便漱一下口。经年累月的坚持之后,刘老汉的精神居然愈加亢奋,口中亦无龋齿。 除了清洁牙齿之外,古代还出现了镶补牙齿的技术。唐代颁布的《新修本草》就提到了一种以水银、白锡、银箔制成银膏填充牙齿的医疗措施。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描述过贾府人在吃完饭后,用茶漱口的场景。 也有贾宝玉起来急急忙忙的没有洗脸刷牙,只用青盐擦牙漱口的描写。 也有晴雯抱病补完雀金裘之后,还“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氄毛来”,这样一来,修补过的地方看上去就和周围的面料比较接近。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为了防治龋齿:“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 宋代《梦粱录》记载有专门卖牙刷的“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宋人周守中在《养生类纂》中提到不宜用马尾毛牙刷:“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他自己用更为柔软的马鬃毛做牙刷毛,“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騣密”。银騣就是白色的马鬃毛。 明孝宗墓中出土了一支完整的牙刷实物,已经和现代牙刷完全相同了,让这个皇帝成为世界牙科医学会认可的牙刷发明者(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中国人就用上牙刷了)。 从唐代至清代的牙刷均有考古发现,2011年江苏扬州还成立了中国首家牙刷博物馆,参观者可以了解到中国上千年的牙刷史。 《礼记·内则》记载:“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草木灰在那时不仅是洗澡用品,也是重要的衣物洗涤剂。 春秋时期,淘米水开始成为重要的洗澡用品。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使疾而遗之潘沐。”这里的“潘汁”就是淘米水。 《礼记玉藻》中就有记载,“日五盥,沐稷而靧梁。” 就是说,每天要洗五遍手,沐稷,用淘洗稷的水来洗头,靧就是洗脸,靧梁就是用淘洗梁的水洗脸。 魏晋时期发明的“澡豆”,成为居家必备的洗澡用品。据说有七十多种药物制成,用来洗手、洗面,具有润滑皮肤的功能。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但是普通人家无法用到,大多数人还是用草木灰和淘米水洗澡。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年少时家境贫寒,弟弟卖给了人贩子,两人分别时恋恋不舍,窦氏便向邻家讨来洗米水为他洗头送别,以表姐弟情深。 旧题汉代伶玄撰写的《赵飞燕外传》中,揭秘了赵飞燕姐妹独特的护发配方:“膏九回沉香水”“七回光莹肪发泽”。 南朝坊间童谣“黄尘污人衣,皂荚相料理。” 隋唐时期,由猪胰脏和草木灰结合的“胰子”登场,洗涤功能已和今天的肥皂相差无几。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冬令劳保用品。 《外台秘要方》中已有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洗面药方、面色光悦方、令面色白方、面皯方、面皯摿方、面皯疱方、面舻疱方、面粉滓方,头风白屑方、沐头去风方、生发膏方令发黑方白秃方、赤秃方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的分类方式,说明现代面部皮肤的问题,在唐代已有详细的记载。头皮屑,护手霜,提亮,美白。唐代李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方》中有详细的描写:「论曰:「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皂荚据记载,有十多个品种,去污能力有强有弱,唐代《新修本草》上有记载:“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另有一种“肥皂荚”,“皮薄多肉”,“味道大好”,洗涤效果极佳。 五代和凝的《宫词》中“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一句,揭秘了更多制作香泽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除了“浸泡法”,古人还会用火煎煮香料,让芳香物质更多地渗到油中。梁简文帝《乐府》诗云:“八月香油好煎泽”。 宋朝时,洗漱用品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肥皂雏形。“肥皂团”,专供洗面浴身之用。宋人杨士瀛在《仁斋直指》中对肥皂团的秘方有详细记录,其中涉及香料、中药等近20种。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还专门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售卖肥皂团的商贩。 宋人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浙中少肥皂,洗面洗衣皆用肥珠子(无患子的别名)。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不管现在的肥皂是不是用皂荚来做,“肥皂”这个叫法一直保存了下来。 《鸡肋编》还有这样的记载,宋代“南方妇人竟岁才一沐,止用灰汁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方的妇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涤用品是仅有的“灰汁”。 《鸡肋编》记述史迹旧闻及各地风士、传闻琐事,颇有价值。宋庄绰撰,三卷,内容系考证古义,记叙轶事遗闻。本书是宋人史料笔记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内容翔实,其资料价值一向为人们所公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价值可与周密之《齐东野语》相比拟。 书中所记先世旧闻,当代事实,多可供史家研究,有些可补正史之不足;所记各地习俗,异闻琐事,亦可资参考。书中所记绍兴初兵马钱谷之数,为他书所未载;禁剥桑事也以此书所记述为最详;关于摩尼教的条目,为研究摩尼教者所征引;有刻丝、种茶及农作物种植情况的记载,也为研究经济史者所重视。 元杂剧《谢天香》细致刻画了妇女用“熬麸浆细香澡豆”洗浴的场景,这标志着“药澡方”已很盛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本草纲目》中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 《濒湖集效方》记载:“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就是蛋清。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云:"茶籽—除油腻"。 清代《三农纪》中就直接将“枸杞煎汤”洗澡药方,作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们推荐。 明清时期,出现了真正的香皂。“香皂”去污功能更强,民间称之为“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称香皂为“胰子”。这一时期,最为出名的是江南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所产的香皂,是当时女性最喜爱的洗涤用品之一,但因为制作成本高、价格昂贵,普通人家一般用不到。 清代中期以后,出现各种不同种类名称的香皂,并开始大范围流行,包括胰皂、引见胰、玉容胰、鹅油胰、双料皂等等。 据《光绪·顺天府志》载,香皂制作方法是“用皂荚捣烂去滓,配以香料、药料合成”。这样的香胰子不仅芳香扑鼻,在洗涤去污的同时,还能够美容养颜、保湿祛痒。 剪头发 在古代剪头发也是一种刑罚,这种刑罚名叫“髡刑”,把你的头发剪成寸头或光头,其实既不痛还没有任何后遗症,但这种刑罚主要是心理伤害,毕竟大家都拢发包巾,而受过髡刑的人一脑门子短发实在是太过扎眼,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曾经犯过事儿(这就和在囚犯脸上刺字一样),走在哪里都会被围观嘲讽,更别说来自明里暗里的歧视了。 就像现在,进了监狱,也要剪头发。许多人被抓,也会感到屈辱,我看知乎有就一个女生,做假账?被抓了,一直没哭,剪头发穿上马甲就觉得屈辱,哭了。但是在监狱外的人,剪头发也没多大感觉。 而且古人理发是小修小剪,只要你别把自己头发剪得像受刑一样(就像早些年我们对光头也无法理解,如八十年代顶这个大光头走在街上人们肯定要对你指指点点) 曹操在出征期间严禁将士们踩踏民田,违令者斩首。而有一次老曹战马受惊冲进了田里,自己规定的法律自己带头违背,曹操倒也不含糊拔出剑来就要自刎,左右拼死劝住后,曹操就把自己的头发割了一大缕下来充当自己的首级。而将士们知道连丞相都要割发谢罪,一个个更是胆战心惊,走路小心翼翼老曹用头发代替头颅自刎,办法比较鸡贼,但同样可以看出割发是一种严重的刑罚是一种刑罚。 《孝经·开宗明义章》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是身上的一切,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父母唯其疾之忧”,你生病受伤父母会痛心,所以要让自己身体健康。 引证:沈鲸《易鞋记》三一:“自古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今日暂时出家,岂可把父母遗体轻弃?” 古人的意思绝不是说不可以理发、修眉、剪指甲,若真是这样,那自然掉发是不是还要存起来给父母?还没有哪本古籍有过这种,哪怕零星记载吧。 古代穷人也会卖头发,当然是剪下来的,(详细可以看脱发那里)不然古代美女那些漂亮的发髻难道全部是自己的头发吗? 在宋元时期,民间理发匠叫做待诏,有随时待命被召唤的意思。除了剪发和剃头外,也会做梳头的工作,所以也被叫做篦头待诏。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到了南宋时期更是发展成为一个行会,各个理发师傅派出代表定期交谈美发心得..... 在宋朝理发又叫“净发”,这些理发师们凑在一起还专门搞了个社团,名叫“净发社”。 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社会》就记载了当时的杭州有净发社。 除此之外,演杂剧的可以结成“绯绿社”, 蹴球的可以组成“齐云社”,唱曲的可以组成“遏云社”,喜欢相扑的组成“角抵社”,喜欢射弩的组成“锦标社”,喜欢纹身花绣的有“锦体社”,这也是最早的纹身少年帮,喜欢使棒弄棍的“英略社”,说书的有“雄辩社”,表演皮影戏的有“绘革社”。 在宋代结社很自由,只要您有能力,拉上几个同行就能组成一个社团扩大影响力。 宋洪迈在《夷坚志》中就记载“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乱发蓬蓬的道士想把胡须和两鬓的两发修剪一番,费用是先给两百钱。 宋张端义的《贵耳集》则记载了南宋初年发生了钱荒(百姓们都把钱存在家里),秦桧就故意让一个镊工来帮他栉发,最后报酬用五钱当二钱给镊工(等于是多给了理发师三块钱),同时神秘的告诉他朝廷马上要发行新钱,这老钱不能用了。理发匠出来后连忙告诉百姓们,一时之间市面上钱满为患。这个故事从侧面说明高官宰相们也是要定期理发 元朝时期市井街头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理发店”,元朝散曲作家汤式就写了一首曲《一枝花·赠钱塘镊者》送给一位“tony老师”: “打荡着临闹市数椽屋小,滴溜着皱微波八尺帘纸。自古道善其事者先其器:雪锭刀揩磨得铦利,花镔镊抟弄得轻疾,乌犀篦雕锼得纤密,白象梳出落得新奇。虽然道事清修一艺相随,却也曾播芳名四远相知。剃得些小沙弥三花顶翠翠青青,摘得(即修整得)些俊女流两叶眉娇娇媚媚,镊得些恍郎好君一字额整整齐齐。” 这个在元朝杭州闹市的理发店,门口悬挂着纸质的帘子,理发师傅所用刀、镊、篦、梳都是精品,师傅集理发、篦发、净面、掏耳垢为一体,手艺高超而且服务对象广泛(客人包括小沙弥啦,漂亮的姑娘啦等等)。 明朝,皇室有一个专门为皇子、皇女剃头、束发的宫廷机构叫篦头房,在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有记载篦头房里的工作。 明朝文人陈锋在所著《坐隐先生精订滑稽余韵》中就提到理发相关的事儿:“象牙玳瑁与纹犀,琢切成胚,黄杨紫枣总相宜。都一例,齿齿要匀齐。清浊老幼分稀密,向清晨栉裹修饰。拂鬓尘(就是把两鬓之间的乱发给剪去),除发腻。诸人不弃,无分到僧尼。” 理发师傅需要精通修眉、理发、剃须、剪修胡子(古人也要整理胡子的,一大丛胡子乱蓬蓬的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包括染发等等。在解缙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中就有《净发须知》,书中记载了理发的工具、习俗和暗语等,还对tony老师们作出了要求:“诗曰: 三尺栏盘搭左肩,天下云游是散仙。有人问我攻何艺,会整红颜悦少年。 人云: 一要惺惺伶俐,二要眉目分明,三要口谈舌辩,四要出言尊至,五要经师稍学,六行院皆喜,七识得本事,八明智信行,九手段周圆,十轻梳细剃。” 可见至少清朝前,毛发长了,只要要不剪成寸头和光头,随便你怎么处理,剪成寸头也没关系,反正丑的是你自己。 到了清兵入关的时候,因为有强制剃头梳辫,不剃头就砍头的命令,使得理发行业发展到了最高潮。那时的理发匠会挑着一幅剃头担子,手里拿着像音叉一样的铁夹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我们国家最古老的剪刀就是宝鸡出土的西汉交股式铁剪,可以去搜图看。这把剪刀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功能则是剪布、理发和剪指甲等。老百姓们则只能用简陋工具。 东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指甲钳了,到了唐朝更进一步,除了修剪之外还能磋磨(剪完指甲后把棱角磨掉)、上色。上图就是元末张士诚母亲的小银匣子,一共有三层,上层有小剪刀、刮片,中层则是化妆品和牙粉,最下面一层是梳子、篦子、银针、修脚刀、指甲剪。 唐朝银剪刀,可以搜图看,好像在国外的博物馆里。这时候剪刀已经十分普遍,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和梅尧臣的“春风骋巧如剪刀”就能看出来,这一时期剪刀已经非常普遍了,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 宋朝铁剪刀,可搜图。 明永乐大典里关于理发行业的工具、习俗和技巧介绍,可搜图。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制五件套,集指甲刀、挖耳勺等工具为一体,可搜图。 元末张士诚母亲的小银匣,里面盛放了不少梳妆护甲工具,可搜图。 宋濂的百宝箱,里面同样放有护甲套装,可搜图。

古代人也有脱发困扰

魏文帝曹丕的脱发,来得就比一般人更早一些。大概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些严重了,史料称其“发脂如泉,脱发不止。” 一位名医研制出了一种“马鬃膏”。顾名思义,就是用了它以后,头发可以像马的鬃毛一样浓密而坚韧。 据说曹丕很快就长出了新的头发,而其余的头发也不再大把大把地脱落。唐代的医学家王焘在其编纂的《外台秘要》正收录了此药方,甚至夸张地称此方洗头疗效显著:“ 数日生长一尺”。 杜甫:随便一写,竟成了古今脱发第一名人。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45岁。 “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杜甫52岁。 白居易:秃头代表,脱发严重影响我颜值! 《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上二首》中写道:“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大概就是当代秃头党们洗头发时的惊恐,一梳一大把可谓人生噩梦。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白居易正好40岁整。白居易因为苦恋邻家女孩湘灵,直到37岁才结婚,可是40岁的他,毛发似乎就没剩多少了。正是那一年,白居易似乎对“掉发”这件事尤其“看不开”,左一首感叹,右一首感叹。 又写《沐浴》 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 40岁的我已经头发掉的都不需要用梳子打理了,那我70岁的时候,可怎么办呀。哎。 又写《吾雏》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 这首诗是45岁的白居易写给自己7岁的独子的。感叹自己头发“尽落”了,这不仅是秃顶,都秃头了! 后来,慢慢地老白似乎就接受了自己脱发的事实,他看开了。各位亲朋好友,你们别担心了。 《嗟发落》 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 他说反正掉光了也就不用洗了,也不用梳了,多轻松自在啊。 刘禹锡:白居易好友也有困扰,有点看不开了。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冬日晨兴寄乐天》) 头发少不是我的问题,是梳子太尖;颜值下降,也不是我的问题,是镜子太明亮啊。 苏轼:当年也曾经历过脱发的烦恼。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一位名医看到憔悴的苏轼,给他支了一招:“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苏轼谨遵医嘱。有时,他漫步在月光下,也不忘把头发披散在肩上,边走路边梳头。渐渐地,他脱发越来越少,望着重回茂密的头顶,他激动地吟道:“千肌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苏东坡被流放至儋州时认为一天最快乐的三件事就是:晨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东坡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旦起理发》给自己的弟弟苏辙。 陆游:我就是想要栽几根头发。 浩瀚的诗海中,陆游才是秃顶专业户。来看。 《累日倦甚不能觞客睡起戏作》:脱发满梳真老矣,断香萦几故翛然。 《细雨》:壮心已与年俱逝,脱发应无术可栽。 《游大智寺》: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 《秋兴》:晨梳脱发虽无数,社瓮新醅已有期。 《闲中信笔二首其一追和陈去非韵其一追和王履》:我看浮名如脱发,誓暮收身老岩穴。 《幽居春晚》:故山虽媿收身晚,外物元如脱发轻。第二首《细雨》,前卫的陆游,竟然想到了栽几根……这不就是植发嘛。 为了生发忧愁了半生的诗人陆游,“晚年生黑发”的秘诀也是常梳头。早晨起来,他对着妆镜“梳头拂面丝”;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闭门不出“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他拿出梳子“短发萧萧起自梳”。即使是生病了,他也“病观《周易》闷梳头”。他说:“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在陆游的眼里,梳头是人生头等大事。 晚年的陆游,容颜日渐老去,但头发仍保养地很好。他称自己的头发为“胎发”,对其珍爱有加。 在许多古代医学典籍中,均提及了“常梳头”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建议的“一日三篦,发须稠密”;《养生论》中提到的“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以及明朝养生著录《修龄要指》中提出的养生“十六宜”中的第一宜“发宜常梳”。栉是梳篦两字的合称,是古代常用的梳发理发工具。齿稀一点的叫“梳”,齿密一点的则叫“篦”,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可以用梳篦整理头发,清理发垢,以及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跳蚤之类的脏东西。 李贺:比起几位4,50岁才脱发的前辈,20岁的李贺就很想哭了。 《咏怀》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檗已染衣。 小李这个时候才20多啊。被称为鬼才的他,27岁就早亡了,也是令人扼腕叹息。 古人脱发怎么办呢?假发和帽子。 早在春秋时期,假发就极盛行。 《左传·哀公十七年》 “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己氏曰:"杀女,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 这一段话是说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长发乌黑亮丽,甚美。竟然命人将她的头发强行剃掉,给自己的夫人吕姜制作假发…… 从这个血腥暴力的故事里可见春秋时期假发是很盛行的,一部分是因为秃,另一部分是因为当时女子流行假发。 《庄子·天地》说:“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传说早在尧舜时期,舜帝给人治疗头疮,就用假发来遮羞。到后来一直沿用演变成了“髻”,类似一种假发套,用金银丝或头发编织而成,扣在头顶上,十分逼真。 髢(dí)和髲(bì)是假发最初的称谓,“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这正是为发量少的人量身定做的。 除了使用真人头发做假发外,蚕丝、动物毛发也可以制作假发。《酉阳杂俎》记载狒狒“血可染绯,发可为髲”。 明代方孝孺在《送李宗鲁序》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 “社死”名场面: “发不足者,失髢则羞”。 本来头发就不多,若是假发再当众掉了…… 唐朝,这个时期最为包容开放,男男女女对美的追求都要求到了极致。不仅剃掉眉毛,很多爱美人士,贵族小姐都花重金购买假发来做造型。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高回报的市场,就有铤而走险的罪犯。他们大都盯住喝醉酒人的头发,或者是在平民孤身一人的时候,强取豪夺直接剪掉头发,又或者是贿赂官府购买死囚的头发。 当偷盗和倒卖头发的事件屡次发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唐太宗决定“进口假发”。 在《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有明确的记载:新罗国向唐朝进贡头发630两,最长的头发是135厘米。记载写得是进贡,但实际上唐太宗收到头发后,会给他们丰厚的赏赐,赏赐物品的价值远超头发的价值。 可惜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后来一种不是用真发(用棕线等物)制成的廉价的假发诞生了,流传于民间,可想而知当时为了美想了多少办法。 鲁迅先生出国留学,就把辫子剪了,回国为了避免“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曾经用四元大洋(这个价格还真不便宜)买了一条假辫子装起来。但假辫毕竟是假辫,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挤歪或挤掉。 装了一个多月,鲁迅索性去了假辫,穿着西装在街上行走。 当时的地方上的普通小学教师月薪大概在10块大洋左右,工人基础工资3块大洋,巡警则是7块。著名的历史学者李开周曾经专门考证过关于民国时期大洋的购买力,在北洋时期一块大洋约等于44斤米。 清朝人也觉得辫子头丑,还吐槽说,唯一好的一点就是不像女人一样秃头明显。 《晋书·舆服志》记载:“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 帻,也就是头巾,戴头巾本来是底层人才有的装扮,但汉元帝除了额前的头发比较浓密外,其他地方秃了,于是他只好用头巾遮住。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正喜滋滋地准备搞登基典礼,尴尬的事情出现了,奢华的王冠怎么也不能在他稀疏又光滑的头顶上站住脚。怎么办?王莽给帻加了个盖子,把这个盖顶部升高做成“介”字形的“帽屋”,成功营造出里有扎丸子头的假象。 不过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么好用的东西怎么能独享,大家纷纷效仿,还喊起了口号“王莽秃,帻施屋。”

古代的洗护用品,脱发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