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4/1):陆军元帅也是个热血小青年
隆美尔是二战德军中享有高度声誉的陆军元帅,有“沙漠之狐”的绰号。最后因为卷入七二零事件中被迫服毒自杀,隆美尔的一生都有哪些精彩故事呢?我会将隆美尔的一生主要经历编辑为四集,后续会陆续更新。如果观众老爷喜欢的话请关注三连吧~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在德国海登海姆市。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校长,母亲是符腾堡州政府前政要的女儿。隆美尔就是在这样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年轻时代的隆美尔并不像军迷们想象的那样高大帅气,反而是个相貌一般,身高一米七出头的普通人。1910年,18岁的隆美尔迎来了自己命运第一次转折点。他的父亲以校长的身份将他送入军队服役,在给当地驻军长官的举荐信上,隆美尔父亲对儿子的评价是“健壮,可靠,是个很好的体操运动员“,但真实的隆美尔是面色稍显苍白,身体看上去比较虚弱。刚刚入伍的隆美尔自己也没想到,未来他将身披德国陆军元帅礼服,手握元帅权杖,在人们崇拜的欢呼声中走向事业巅峰。

从军后不久,他的爱情也来了。
1911年,隆美尔进入但泽一所军事学院学习,在一场舞会上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露西,是一位兼有意大利和波兰血统的美丽少女,隆美尔被她姣好的容貌和曼妙的舞姿吸引,于是大方地对露西展开追求。
隆美尔当时只是一名低年级的军校学员,而且身高,长相都不突出。露西起先对他并不感冒,但有一个场景让露西开始觉得隆美尔这个人很有趣。但泽军事学院有项规定,军校学员外出不准戴眼镜和镜片一类的东西。但隆美尔偏偏对各种眼镜很是喜欢,与露西逛街的时候经常会戴上一副老式的单镜片,趾气高昂地走在街上;在路上遇到高年级学员或者军官时又手忙脚乱地摘下镜片。从神气十足到手忙脚乱,隆美尔的形象在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露西经常被这副场景逗得哈哈大笑。
加之两个人出身相近,本身有很多可聊的话题。慢慢的,露西觉得这个其貌不扬的军校学员其实有一副有趣的灵魂。露西欣赏隆美尔的另外一点,是隆美尔是个高度自律的人,平时烟酒不沾,作息规律,每逢节日只是浅酌一杯。
慢慢地,两个人逐渐坠入爱河。

1912年,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负责新兵训练。他和露西不得不暂时分开,但两人仍保持频繁的书信来往,毫不隐讳地用文字表达彼此的爱意。这个习惯在隆美尔在北非鏖战时期也未中断。
生活不是一直平静的,战争给隆美尔施展军事才华的大好舞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隆美尔所在的124步兵团乘火车前往西线。初上战场的隆美尔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给露西信中也写道“火车进站,我和战友们能听到远方的炮声,探照灯光向敌人阵地方向扫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多数时间都是拉锯战,阵地战。隆美尔所在的西线同样如此,在枯燥乏味的攻守战中隆美尔开始崭露头角。1915年1月,隆美尔指挥部队以少胜多击退了法军一次进攻,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后来多次转战法国战线、俄国战线,在一次战斗负伤后,隆美尔不得不到后方休养。康复后,隆美尔被派往意大利北部战场,这里也是隆美尔获得一战中最大荣誉的地方。

意大利北部地区多高山,地形崎岖复杂,对指挥官的山地作战指挥能力是严峻的考验。本次战役德军第一个目标是伊松佐河对岸的意军阵地。对方防线构筑严密,制高点都有大批意军驻守,想完成作战任务并非易事。为鼓舞士气,德军最高指挥官发起悬赏:本次作战表现出色的指挥官将获得“功勋勋章“。当年腓特烈·威廉三世规定“功勋勋章”只能授予军事方面的突出贡献者。军官们对这枚勋章十分渴望,其中隆美尔的意愿尤为强烈。
战斗打响后,隆美尔率部迅速切入意军前沿,顺利拿下库克山。友军顺势跟进,攻占了意军全部阵地。担任战斗先锋的隆美尔认为这枚勋章非他莫属,但结果是这枚勋章授予了另外一名德军指挥官。这引起隆美尔强烈不满,申诉无果情况下只能要求军中的战史记录者对此次战役的情况做补充说明。
在隆美尔懊恼的时候,指挥部又发出第二枚功勋勋章的悬赏令:攻占蒙特山主峰的指挥官将被授勋。隆美尔的战意再次被激发,又一次巧妙利用战术配合,悄悄接近意军阵地前沿后进行猛烈的机枪扫射,步兵跟进突击,在意军惊慌失措时冲进敌军阵地。只牺牲一名士兵便攻下阵地。第二天中午,隆美尔的部队站在蒙特山升起德军旗帜,又向友军打出信号弹,告知战斗胜利的消息。

但是命运造化弄人,第二枚功勋勋章又被另一个指挥官拿走了。两次被截胡惹得隆美尔十分不满,隆美尔上司也证明隆美尔攻占蒙特山主峰时,拿走勋章的指挥官人影都没看到。这次递交给统帅部的申诉信也石沉大海。原本应该属于隆美尔的勋章再一次溜走了。
如果困难没有将我打倒,我会变得更强。这句话也适用于隆美尔。
第三次,命运终于垂青了隆美尔。不久之后他就在隆格诺恩镇打了一场大胜仗,俘虏了数千意大利士兵。1917年底,德皇威廉二世终于授予隆美尔一枚“功勋勋章”。此后无论在什么场合,隆美尔总是佩戴着这枚象征着荣誉的勋章。

1918年年初,隆美尔奉命回国,受到了战斗英雄般的迎接。不久隆美尔被派往64集团军担任作战参谋。正在隆美尔想方设法如何回到前线的时候,一战结束了。同盟国被迫在和约上签字认输。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军队被大幅缩减,军官只能保留4000人左右的规模。大批老兵离开军队后无以为继。隆美尔也忐忑不安,如果离开部队他能做什么?幸运的是,隆美尔的名字恰恰被保留在4000人的名单中。这意味着他能继续在军中发挥自己的光热了。
事实证明,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隆美尔先是被派往德累斯顿步兵学院担任战术教员。当时德累斯顿步兵学院的学生和教员都不喜欢在星期一上午上课。学生犯困无心听讲,教学效果很差。在同事抱怨自己的课被安排到星期一上午的时候,隆美尔主动表示愿意换课程。而且隆美尔信誓旦旦地说“在我的课上,孩子们绝对不会困!”

隆美尔并不是在说大话,他将自己在一战中的实战经验与课程教材做了结合,战例生动,引人入胜。果然没有一名学生在隆美尔的课上打瞌睡,甚至有其他兵种的学生来他的课堂上蹭课,他教授的步兵战术课程场场爆满。
教学之余,隆美尔也会想办法宣泄自己多余的精力。爬山、滑雪、骑马,游泳都是他日常运动的一部分。隆美尔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拆卸自己的摩托车,拆掉后再装好,装好后再拆。时间一久对摩托车的构造了解的一清二楚。
自己折腾还不够,还经常拉上自己的儿子一起去野外锻炼。隆美尔在1916年与他的挚爱露西结婚,婚后育有一子曼弗雷德,他对这位可爱的儿子寄予厚望,便不断找机会磨练他。跑步、爬山、游泳都是隆美尔“折磨”曼弗雷德的常用方式,小曼弗雷德的抗议并没有什么用。直到有一天隆美尔带着儿子骑马,因为小曼弗雷德的腿不够长,隆美尔便把儿子的靴子塞进马鞍里。结果小曼弗雷德没坐稳从马背上栽下来,靴子被塞在马鞍里被马拖行了几十米,头部也撞到石头上划出一道伤口。
隆美尔这时才感到慌了,连忙安抚儿子,还塞给他一枚硬币,并且承诺以后不强迫他骑马了。但提出一个条件让小曼弗雷德必须答应:回家后告诉妈妈头上的伤是自己不小心擦破的,不是跟自己骑马时摔的。因为隆美尔也怕承受妻子露西的怒火。

不久之后,隆美尔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鉴于他在德累斯顿步兵学院的优秀表现,德军高层决定调任他去第17步兵团任职。巧合的是这个团正在进行装甲部队作战试验,这也是隆美尔接触装甲作战的缘起。这里还想提一句,第17步兵团还出了另外一名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当隆美尔带兵后不久,德国政坛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了。德军开始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大规模扩军,像隆美尔这样兼有丰富的前线实战经验和军事理论教学背景,而且还获得过战勋勋章的军人恰恰是德军扩军期的重点培养对象。1935年,隆美尔又被调任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摇篮——波茨坦军事学院担任军事教官。任教期间,隆美尔带出来的学员无论是军事理论还是战术实操的成绩都十分突出,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隆美尔将自己的教案材料和实战经验相结合,写出了一本经典的军事著作,《步兵攻击》。正是这本书引起了德军高层的重视,也引起了希特勒本人的注意。隆美尔开始迈进德军核心高层,走进希特勒,为他在二战中的叱诧风云拉开序幕。
关于隆美尔是如何在德军高层中发展的,期间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在二战中具体有哪些不俗的表现,请看我的另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