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南京大学:心理学与生活

2.5性别认同
❓婴儿真的能体验到情绪吗
❓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和成人一样吗
发展心理学家一加二???认为:婴儿天生就有一套情绪表情:高兴,悲伤。
随着大脑的主导情绪的前额页发展,情绪被不断修正
婴儿有目的通过微笑来表达积极情绪,同时也对他人的情绪表达慢慢敏感
寻求社会参照:有意识地寻找他人情感信息,以帮助不理解确定情境的含义(是我了)婴儿八九个月出现
父母对婴儿同一种行为愤怒或者欣赏的情绪容易让婴儿混乱,产生不安情绪--教育婴儿,养育者的态度应该保持一致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意识
大人照镜子:观察外表;自我意识。婴儿前期基本不会有自我意识
通过点红实验来判断
婴儿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并非自我产生,而是社会教化而成的。
衣服,玩具,装修风格
即使通过社会教化,研究发现男婴与女婴的差距其实很小
无论是手枪大炮,还是布娃娃,本质都是一种角色扮演,只是人为做的定义,社会强化的结果。
男孩得到鼓励:发现和探索这个世界
女孩子得到鼓励:鼓励与父母保持比较近的距离
❓儿童性别的稳定性是如何形成的
生理学:男孩与女孩的差异可能跟性激素有关,但激素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行为,需要结合其他
社会学习理论:幼儿通过观察父母。老师,兄弟姐妹等来学习性别适宜性,得到肯定会强化这种行为。书籍媒体也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引导
'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儿童缺乏引导,没有建立与异性的关系,可能会出现:
性别认知障碍
变性人
!!!我们应该提倡弱化性别教育
男性和女性都是独立的个体,优势结合在一起,刚柔并济
2.6游戏人家
例子:很多小孩喜欢自己说话
~这些自言自语将会指导孩子的行为和思维,产生新的想法,最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思考-自我推理-内部对话=自言自语
2.控制自己的情绪=自言自语
3.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幻想游戏,如,过家家
感觉运动游戏:模仿别人的行为,再大一点回忆再现别人的行为→符号思维出现(将一种物体假想为很多物体)
当要进行游戏而没有必要道具时候儿童能通过假想,发明一些物体或者赋予常见物体新的功能,以此来进行游戏→应该给儿童灵活的,限制少的游戏材料
儿童还可以利用幻想游戏实现对现实环境和社会的理解,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高抽象梦里
随着年龄增长,游戏中互动性不断增加→游戏是儿童形成心智道德的最高方式之一儿童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
妇女患癌,药贵。丈夫偷了药→你觉得他的做法合适吗,会判他有罪吗
1.前习俗水平:
a.不应该或者应该→还处在以惩罚和服从为导向的阶段,只是通过一件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好坏
b.不赞同丈夫的行为,药店发明药就是用来售卖赚钱的→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导向的阶段,人和人之间就是你帮我我帮你的关系。(没有站在正义感和社会感层面
2.习俗水平阶段
a.动力不坏,但行为违法→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的阶段,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看这个行为是否被允许来决定好坏
b.行为合乎情理,但行为违法,应该被禁止
→依据规则和法律,但由于情、理、法三者有时候又很难兼具,善恶判断常常出现相互矛盾
3.后习俗水平
同情并愿意出庭辩护,请求减刑
或者认为法律允许老板不顾别人的死活赚钱是不对的
→法律或者习俗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议决定的,也是可以由于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高,实在高)
4.对该行为表示赞许,并且谴责药店老板谋取暴利的行为
→生命更高贵。超越个人得失,而将这样一个行为上升到人类普遍伦理之上
道德体系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识
多让孩子与他人一起参与到游戏当中,才能在实际体验当中,形成丰富的内在体系,形成协调的,化解冲突的有效行为,最终形成恰当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