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阜南县张寨镇华陀集隋永军40年的坚守,打造良心秤!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
2021年6月22日整理
阜南县张寨镇华陀集的隋永军,今年54岁,他十四五岁时就和父辈们学习木杆秤的制作工艺。凭着几十年的磨砺,隋永军对木杆秤的制作过程有着精准的把握。选料、校星、配砣、打磨等20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隋永军都是烂熟于心,精心操作,按照祖辈传下来的工艺绝不走样。他说,我这辈子就是靠诚信安身立命,俺做的都是“良心秤”。隋永军为人厚道,手艺精湛,十里八乡的人都慕名找他买秤。乡亲们说,老隋的秤质量好,称得准,俺放心。
木制杆秤,是我国古代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千百年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各类电子磅秤的出现,古老的手工制秤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就阜南县来讲,目前会这门手艺的人不多。隋永军讲,他准备让儿子、女儿也学制秤,他也相信这门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手工艺不会失传。
2021年3月,在隋永军的积极申报下,杆秤制作被批准为市级非遗,隋永军也成为阜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杜平 )
图片说明:
1、2021年6月19日,隋永军在为杆秤校准。






2、 隋永军对木杆秤的制作有着精准的把握。选料、校星、配砣、打磨等20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隋永军都是烂熟于心,精心操作,按照祖辈传下来的工艺绝不走样。
3、2021年6月19日,隋永军检查完工后的杆秤质量。
4、手工制作杆秤即是力气活,也要细致耐心。
5、2021年6月19日,隋永军为孩子们讲解杆秤的知识,
6、小小的一杆秤,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021年3月,在隋永军的积极申报下,杆秤制作被批准为市级非遗,隋永军也成为阜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8
#阜南鲍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