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史论(其三)
3、智者学派
(1)随着在海外利益刺激下城邦工商业的发展,个人开始从依附于某个整体的,旧的宗法制的社会关系中慢慢解放了出来,新兴的私人生活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宗族生活。
(2)既然我们通常的思维正是经验性质的,它完全活动在各种经验的局限性中,特别是活动在经验认识所特有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中,那么我们如何能摆脱这些经验认识的局限性而达到对那个永恒的,不动的,本质上是先验的对象的世界的认识呢?
(3)普罗泰戈拉与“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既是是者说它是的尺度,也是不是者说它不是的尺度。”基于这个理论,并不存在什么绝对、唯一、普遍、永恒和客观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认识的主观经验的局限性,而达到对客观实在的正确认识。事实上,个体的主观感觉经验构成了每个人的判断对自身有效的真理的尺度和标准。这就是普罗泰戈拉这个命题的真正内涵。显然这是一种主观主义,感觉主义的认识论。既然已经揭示出了人感觉经验的内在主观局限性,那么人的感觉经验认识本身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它也就必须被相对地来把握,而不能够被绝对化。但正是在这里,普罗泰戈拉对这种本质上是相对的认识做了绝对化的处理,把它树立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的认识的绝对的标准,从而,本身相对的认识对于每一个人就成了绝对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在认识上就被彻底隔绝开来,人的认识也就仅仅活动在各自感觉经验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中,感觉经验没有因其相对性而成为认识得以扩展的桥梁和途径,却成为每一个人思想的囚笼。
(4)高尔吉亚论“非存在”
高尔吉亚提出了三个互相关联的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我们能够认识,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如果“存在”按照巴门尼德的说法是永恒的,那么一个当然的推论就是,它就不可能是生成的,但由此一来,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就是:在我们实际经验的生成的世界中,这样一个没有生成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它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它将不在任何地方。这样,很显然,“存在”最终就被证明是“不存在”,他由此反驳了巴门尼德的“存在”。高尔吉亚同样对人的感觉经验的主观性做了分析,由此来对巴门尼德的“存在”予以反驳。最后,高尔吉亚的第三个命题,“即使我们能够认识,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则强调了我们语言的相对性、主观性,揭示出了我们语言中所存在的各种歧义以及它作为语言本身与存在的天然界限。
(5)自然与法律之争,“德性可教”命题。
“德性可教”命题:德性四教育的产物而不是人的自然禀赋,所以人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来养成德性,而且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德性。本身这个命题还有的隐含含义是教育会造就一种德性,换一种教育就会造就另一种德性,这样教育者所施展的教育手段就具有了决定意义,教育者可以随意塑造被教育者的德性。这样德性的本身的价值就丧失了。另一种隐含含义是德性并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这有利于民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