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圣地亚哥在下雨,智利在流泪2

2023-08-15 20:55 作者:奇斯统治领  | 我要投稿

1970.9-1971.3改变国家政体的尝试

   考虑到“人民团结阵线”依靠36.2%的得票率上,当时反对党依旧占据国会大多数席位,“人民团结阵线”通过签署限制阿连德政府的《民主保障协议》来保证基督民主党在国会内将选票投给阿连德,确保其能顺利上位。(智利宪法规定当总统候选人得票率不足一半时,将由议会决定总统的人选,否则重新选举)这一时期阿连德政府通过大规模提高底层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争取在来年议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智利宪法规定想改变国家的政体,就必须赢得超过50%选票)从而为顺利实施主张改革铺平道路。然而形式的发展却超出了阿连德的预期设想,1971年4月智利议会选举结果揭晓,“人民团结阵线”赢得49.8%的选票。阿连德企图走议会道路迅速改变国家政体的想法遭到沉重打击,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

竞选前演讲
成功当选总统

1971.4-1972.10摇摆不定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智利政局逐渐走向动荡不安,一方面阿连德政府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剧,形成以智利社会党为首的激进派,和以智利共产党为首的稳妥派,大大影响了政府的行政和决策能力。

     同时政治弹性空间也逐渐丧失。要明白智利维持宪政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智利政治的弹性空间,在1970年的智利总统大选表现的淋漓尽致,代表无产阶级的“人民团结阵线”,代表资产阶级的民族党,和主张仁爱精神去弥补阶级矛盾的基督民主党。但随着“人民团结阵线”胜选,基督民主党滑向右翼,智利的政治弹性空间消失。左右两派的斗争进入白热化。1971年底趁着卡斯特罗访问期间,在右翼党派的蛊惑下大量妇女发动“空锅游行”(手持空锅的中产阶级女性为主),又经右翼媒体的夸大和渲染,导致”人民团结阵线“在舆论上陷入被动。

阿连德和卡斯特罗

1972.10-1973.3深陷泥潭

     这一时期是阿连德时代智利政局走向恶化的关键时段,这一时期“人民团结阵线”的政治改革步伐不得不逐渐停止。同期经济持续恶化,工人的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增长,工人们明白阿连德政府试图改善他们的生活,但自从1972年开始他们的生水平大幅下降,这种矛盾的心理以至于在游行示威时部分民众打出了“这是个混蛋的政府,但这是我的政府”的标语。

     随后发生的卡车司机罢工更是严重影响了智利的经济,阿连德政府试图在艾森省建立国营卡车公司为这一事件的起因,智利特色的地理环境,狭长的国土,背靠安第斯山脉,面对太平洋,公路运输为其主要的运输方式,建立国营卡车公司引起智利右派的集体恐惧,他们担心阿连德政府将以此为起点逐渐征收全国的卡车公司,从掌握而整个智利的交通命脉,在右翼政党的挑唆下艾森省卡车司机开始罢工,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决定为卡车司机罢工组织提供专款,鼓励他们反对阿连德,卡车司机罢工迅速席卷全国(不开车比开车时拿到的钱更多),尽管左翼政府主导的工会组织发动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甚至采用当时以控制论为核心所开发的cybersyn系统(又名赛博协同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用于构建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以支持国民经济的管理,在此次罢工中政府用此系统的电传网络,制造了一套政府指挥系统)去尽可能合理调配国家资源让智利经济恢复生机,把罢工的影响尽可能讲到最低,阿连德的支持者们也积极投入生产以保障经济正常运转,但依旧缺乏足够的运输工具仍无法全面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这时一向保持中立的智利军方也表示对此次罢工的关系,最终阿连德政府和军方达成协议,军队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局势,同时监督即将到来的国会的中期选举,军方主要领导人加入内阁,此举虽平息了罢工的浪潮,但无疑于引狼入室。

阿连德和皮诺切特
叛军轰炸总统府

1973.3-1973.9苦撑危机

     3月中期选举阿连德政府在上院获得43.39%,下院获得42.7%的选票,这也是智利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期选举得票率增加,更坚定了阿连德走议会的信息。这次选举说明了虽然阿连德政府的经济改革有些不足之处,但改革措施还是收到了一定效果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认可。本次选举更进一步刺激了智利中右翼党派煽动军方发动军事政变的步伐。这一时期智利军方和工人阶级的冲突愈演愈烈,加之“智利左翼革命组织”等极左组织主张向工人阶级发放武器来抵抗即将到来的武装冲突,进一步引起了军方的猜忌,随着9月11日皮诺切特发动武装政变,阿连德政府的政治改革以最血腥的方式告终。

                                                             经济改革

   阿连德政府的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遵循宪法和现存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和平方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智利经济高度依赖美国资本,智利铜矿储备占世界的21.52%,铜出口带来的利润占智利GDP的7%-20%和国家税收的10%-40%,但这一经济命脉却完全掌握在美资铜矿公司的手里,这些跨国公司从1930到1972与0.3亿美元的投资换来了40亿美元的利润。除此以外智利在很多关键性的行业上也高度依赖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智利陷入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怪圈,同时不同阶层之间的财富分配更加不均,工人工资增长极度缓慢,工农阶级的罢工和抗议浪潮此起彼伏,贫富差距现象日益严峻,阿连德在采访中说道:“我们的特权阶级用民族的遗产和人民的苦难去做交易,换取外国资本给他们的骄奢淫逸与醉生梦死的生活。”阿连德政府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三大部分土地改革,征收跨国企业,建立公有制经济部门。

土地改革

    通过土地改革打破智利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大庄园制,满足无地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智利土地问题的症结在于土地高度集中,一方面是占人口一小部分的地主阶级掌握这全国大部分土地资源,但这些土地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垦,土地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智利社会尚存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他们对土地的渴求是完全正常。同时土地制度难以生产足够的粮食供应国内市场,导致国家每年花费大量外汇去进口粮食。阿连德政府的土地改革思路主要有四点,一是确定土地征收的标准,在初期超过20公顷的土地都将收归国有;二是政府会组织民众开垦先前被抛荒和经营不良的土地;三是新征收的土地将分配给小农,无地农民和农业工人,并探索建立合资型土地经营单位;四是当土地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也要开始征收中小地产。

    从实际效果来看阿连德政府的土地改革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地主阶级疯狂阻止土地改革,采取屠杀牲畜,枪杀征收土地的政府官员,甚至从阿根廷走私武器等极端手段,反抗政府的土地改革。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管理,使得农业合作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不仅没有使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购买粮食所花费的外汇日益增多,到后期严重影响政府财政。

阿连德在联合国演讲

征收跨国公司

    通过征收以美资铜矿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终结了智利经济对外资的高度依赖,维护了国家的经济主权,实现了智利的第二次独立及经济独立。征收美资铜矿公司依据《520法案》政府接管那些经营不善,生产停滞以及频繁产生劳资纠纷的企业。“超额利润”是阿连德政府征收跨国公司的核心概念,即凡年利润超过12%的外资企业都在征收范围内,同时政府会按照3%的年利率,以分期付款方式,30年内付清赔偿金,这一政策的颁布引发了美资铜矿公司的激烈抵制,这些公司一方面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去阻挠智利政府的征收,另一方面这些公司游说白宫在其影响下,白宫加大了干涉力度,其中美国抛售国家战略储备铜到国家市场,此举使国际铜价大跌,重创智利经济。

建立公有制经济部门

通过征收私营企业,建立公有制经济部门,是阿连德“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在采访中阿连德曾谈到:“没有公有制经济部门,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阿连德政府上台后采取了购买征收和占领三种方式建立公有制经济部门。

从最终效果来看阿连德政府征收了大量企业,但在外行领导内行,许多工厂经营不善,而且工人群体热衷于搞政治获得(本意是想通过让工人管理国企,锻炼他们的参政能力)这些国企的生产效率并未达到预期。同时资产阶级利益受到危害,资产阶级利用立法权力,出台《普拉茨-米利亚斯方案》试图从政府程序方面限制阿连德政府的征收活动,阻挠阿连德政府的行动,加之美资企业对美国政府的游说,美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从经济上封锁智利,进一步加快了颠覆阿连德政府的步伐,最后“人民团结阵线“政府内部的党派斗争也对智利建立公有制经济部门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综上“人民团结阵线“的经济改革不尽人意,美国的封锁打击是其最重要的外因,”人民团结阵线“内部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阿连德未能看到智利经济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对一些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老问题,如通货膨胀,土地高度集中等老问题缺乏清醒认知,因此也很难拿出具体整改方案,政府的经济改革方案一部分出于政治目的,甚至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短视色彩。对于阿连德时代,智利资产阶级的反扑可以引用经济学家奥斯卡.朗格的话,来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资本家的心态:除非该国只实行名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否则资本主义经济是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由于财产缺乏安全保障,资本家在社会主义国家是缺乏投资信心,也没有投资的积极性。

下期我将更新美国对智利的干涉



圣地亚哥在下雨,智利在流泪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