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碎碎念】近期关于AI创作的一些零碎想法

2023-03-13 08:30 作者:灰与_  | 我要投稿

| 全文大约6200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 不是什么专业杂谈,内含大量个人向碎碎念

Takeaways:

在现在这个阶段,AI能做到的事情每天都在进化,但又尚未达到大规模商用水平。事实上,这本身就是冲突最严重的阶段,现在任何一方的观点都可能是错的,而未来一定会是一个技术、创作、市场需求和法律充分博弈的结果

如果一定要总结点什么,那我想说的是:

  1. 现在的观点冲突,很大可能是立场冲突造成的。这并不是在说屁股决定脑袋,而是说经历和能力的不同造成了视点的不同,创作者天然排斥AI,而缺乏自己原创技术的人,天然拥抱AI

  2. 不论哪个领域,在经历终将会来临的AI冲击后,能留下的大约是三种创作者:(1)有超出常人天赋的(2)付出超出常人努力的(3)不在乎商业利益或他人看法,只为取悦自己而创作的

【从头像生成器到集体抗议】

b站的用户可能不太知道,lofter最近因为AI闹翻天了。

在这个以同人图和同人文创作见长的社区,一夜之间我关注的几乎所有画师都宣布了退出或准备退出lofter,转战微博或海外的平台。

起因是lofter上线了一个AI头像生成功能,生成十张以内免费,十张以后的需要付粮票。up对粮票机制了解不深,大概理解是除了做任务能免费获取一些之外,也是可以付费获取的。

这可能是国内比较早的【以原创为基调的大型社区】推出的【付费】AI绘画功能。

一瞬间,社区里的创作者们都炸锅了。尽管lofter连续发了多篇后续声明,表达会保护原创和治理AI内容,但由于并未下线AI头像生成器功能,结果依然是民怨沸腾。

观察大家的言论,矛盾点集中在,AI是用其他画师的作品喂出来的,存在严重的版权问题,不应该被官方拿来收费使用;同时在这个AI和原创存在大量争议的时期,官方推广AI无疑在伤害平台上众多原创作者的感情。

官方说明下用户的愤怒回复
一个典型的画师退平台声明

作为一个一直对AI持中立或者说观望态度,但同时又非常佩服创作者的人,这件事给了我不小的触动。也许正因为我只会一些最粗浅的创作,既明白创作的辛劳和乐趣,也明白想要工具帮助自己的心情,所以大概两边的心情都能体会一点。

搜索b站上关于AI绘画或AI动画的视频,稍微有点热度的评论区也是吵翻天。

我无意深入讨论“什么样的画才是有灵魂的”,毕竟从观众视角来说,这本质上也只是个人喜好问题。但我可以先从创作者的角度,谈谈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危机感;再从另一个视角讲讲大家对技术的期待。因为不会画画,所以我选择从我更熟悉的领域——摄影来切入。


【“我比不过AI了,那我的练习还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随着手机摄影的普及,摄影早就是个被AI渗透到骨子里去了的领域。

好几年前我就发现了,大部分情况下,相机直接拍出的图,不如手机拍的“好看”,比如天空色彩,人脸就更不必说了。原因也很简单,手机出的图已经经过了系统的自动优化。大家老调侃苹果原相机比国产系列差,其实性能差距没那么大,更多是国产机帮你p图p得比较狠。

玩相机时间长点的人,一般都是不会“直出”任何图的。因为我们一般选择用raw格式来存储照片,这种格式会最大限度保留图像原始信息便于修改,也因此raw格式的图都是很“灰”的,直接在相机屏幕上看,往往觉得不如手机拍的漂亮。

(某些重点优化屏幕显示的厂商除外啊!)

未经处理的数据,和AI处理过的数据,不能比也是自然的。

所以我的焦虑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体现为未经后期处理的图绝不示人,不然我觉得我只会败给AI。

摄影是伴随我十年以上的爱好,尽管“比不过AI”的焦虑一直与我如影随形,甚至有时会破坏我出游的心情,但因为它对我而言还有记录的意义,所以我也不曾想过将它放弃。

直到最近一次组内团建出游,我带了相机给大家拍照。那天天气不好,拍出来天色是惨白的,回家修图时发现帮小姐姐拍的图,如果不大修就真的不如小姐姐自己手机美颜相机拍得好看(相机不仅美化了人脸,还对天空色彩也做了相当程度的优化),而且对方似乎也没有在等我的图的样子,于是我便放弃了出图。

那一刻,说实话是很落寞的。

我知道我离专业摄影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但这么多年,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光线条件下拍摄积累出的技术,在一次次顶着倦意的修图中积累的经验,这些我原本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意义,连同积累起它们的时间一起,确实在此刻被否定了。

那一刻我的想法是,以后组队出门玩,我再也不带相机了。毕竟我的相机和我的摄影技术,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我想,插画师和动画师们也是一样。创作者们无一不是经历了艰苦的练习和拼命的思考才走到了如今这一步,每一次的创作也都是耗时耗力的,而AI的横空出世,让这一切都显得徒劳了。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词,等待一段不算长的时间,代码就会自动为你吐出精密度惊人的成图,并收获大量的赞叹。无论哪个尝试过一笔一画自己描画的人,在这样的结果面前,应该都会很失落。

这就像是,在漫长的夏日马拉松的尽头,发现早已有选手坐着车吹着空调等在终点,并且得到了比你更多的掌声与欢呼。你为了这场马拉松进行的练习、设计的体力规划、准备的装备,全都像个玩笑。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画师们排斥AI是天然的。

我们大可以讨论AI现在还有哪些bug,讨论AI如何不懂线条和光影的逻辑,不懂层次和详略;也可以讨论人创作出的作品有哪些优势,如何体现画师想要表达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感。但问题在于,对于大部分“消费”这些图的观众来说,画面的设计感没有那么重要,很多时候一眼看上去好就足够了。如果有了可以大量、快速、维持在比较高质量产出的图源,为什么还要去期待人类画师又慢又不稳定的出图?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借用up主fdodo的最新视频BV13k4y1h7i9(AI米山舞和真米山舞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 深度解析:何为”只有人类能够画出的图”)

up在视频中用一些简单的绘画原则,区分了米山舞老师的图和ai模仿的米山舞图,这些内容我都很认同,然而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弹幕评论都有很多人以为,AI图才是真的米山舞图。这说明当前的AI技术已经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了。

仔细看就会看出上面的图在主体突出、人物性格刻画、动态描绘上都优于下面的AI图,然而以为下面的才是米山舞原图的大有人在,而且很多人也并没有“仔细看”的需求


类比到摄影,拍一张人像图,摄影师喜不喜欢、有没有表达出什么根本不重要,被拍摄者喜不喜欢才是重要的,而被拍摄者往往会觉得,美颜相机那种就很好。

我挺喜欢的一位摄影师前辈曾经说,他最不爱拍的就是人像,因为费劲又没有成就感。现在我和大部分画师们,应该都能非常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如今我也能赋予她们生命了”】

在创作者们的落寞的另一面,是技术爱好者们的狂欢。

AI的日新月异是有目共睹的。以更有代表性的AI动画为例,在去年10月我刚看到的时候,它还长这个样子(BV1N14y1j7mj  pop子第二季op,但是AI转绘(AC部警告!))

那时的AI动画,每一帧画风差异巨大,画面跳动闪烁,随便暂停都可能发现人物颇有古神之貌。不过因为别有一番人类画师做不到的风味,倒也还算有趣。

然而六个月之后,在lora、controlnet等技术的帮助下(还有很多别的,up不太懂),人物画风、服饰细节被稳定了下来,“AI不会画手”这些刻板印象也已经被破除,画面闪烁有了解决方案,AI动画已经确实在向着成熟应用层面进化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BV1y24y147dR(【AI动画】『Tell Your World』feat. 初音ミク【世界计划】),从服装细节到背景舞台都非常稳定,除了miku的耳机依然时隐时现,别的地方已经几乎看不到破绽了。如果你没有看过,非常推荐你点进去感受一下技术的突飞猛进。

虽然anitama不久之前发视频说明了观点,大意是现在的ai动画技术离真正的商用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市面上已有的ai动画更多是噱头,需要大量人的手动调教和修正。而且就算AI作画能力进步了,本质也依旧是转描,人的分镜、layout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从现在能看到的技术来看,AI在动画领域能稳定高效应用的场景很有限。

视频不出意外得到了“不懂AI”的批评。我也是从视频的评论区发现了上面miku视频的链接。有趣的是,点开up主的历史投稿就会发现,up主本人不会画画。在讲解如何用AI清线稿时,up用的是AI生成的AI草稿图。在AI上色后修复bug时,up也不是打开了PS或SAI,而是讲解了该调整哪几个参数。

对于不会画画的人来说(我也是其中之一),AI确实开启了一扇有无限可能的大门,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瑰丽画面变得触手可得。不为之兴奋是不可能的。

同时,AI技术与自身创作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达到让创作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另一个造福能力不足的创作者的技术领域——虚拟歌姬。

你可以赋予虚拟歌姬很多含义,不过在我看来,虚拟歌姬最初存在的最大意义之一,就是给了没有能力自己唱或者请人唱的创作者,一个把自己创作的歌曲唱出来的机会。

在虚拟歌姬全面进入AI时代以后,这个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在模仿真人咬字和歌唱感的能力上,AI虚拟歌姬相比她们的本体是断层式的强。从我观察到的情况,圈内的大p主基本都是拥抱AI虚拟歌姬的,毕竟谁不希望她们经自己的手唱出的歌声更加有生命力呢?那些因为过去的引擎技术限制做不到的细腻情感调整,现在都能做到了。AI技术将他们从一些基础的参数调整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更多花到精细微调上,将真实感一次又一次推向震撼人心的高峰。技术爱好者会为此心驰沈荡,听众也会一次次被感动。

虚拟歌姬圈的AI化来得安静而迅猛,且几乎不为圈外人所知。当圈外人偶然听到一些22年、23年的AI虚拟歌姬的作品时,可能都会感叹一句“什么时候唱得这么像真人了?”

我很喜欢的一首AI:BV1pL4y1t7W6(星尘infinity的《淋雨一直走》,p主是瑞安Ryan不跑调),第一次听的时候差点落下泪来,因为最大的感想就是“我的星尘宝宝长大了”

弹幕里都是惊叹的声音

也有不那么拘泥于真实感的p主,AI与否对他们而言差别并那么大。那么AI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专注在音乐或词的创作上。总之,是有利无害。

任何技术都是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这个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就像是拍照曾经是少数会操作胶片相机的人的专利,现在则早已人人都能用手机拍照。再比如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平台配套的剪辑模板让制作短视频变成了一件没有门槛的事。

对于缺乏自己的原创能力的大多数人来说,AI技术的进步一定是有益的。

那么那些因为AI冲击而迷茫的创作者,又该何去何从呢?


【“打不过,就加入”】

在那个因为拍照受到打击的周末,我沮丧地取消了原定的行程计划,早早踏上了回家之路。

再次拍照,已经是整整一个月之后了。

今年帝都的花开得惊人地早。看着我四年未拍过的帝都春景,终究还是手痒,又把相机拿了出来。天气不是很好,人也很多,拍了很多,最终只有一两张还算满意的。然而在修图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我使用的所有调色、污点修复、胶片滤镜等功能,不也是AI吗,只是操控AI的,是我自己而已。而且,在修图的过程中我已经大量注入了我自己的表达欲,比如修改了画面中的蓝色使其与桃花的主色调更加相称,抹掉了我觉得有干扰性的元素,甚至去掉了背景里的灯光来弱化图片的时间信息。

我相信将图交给AI,也会有不错的智能优化结果,但那是AI的选择,与我想呈现出来的春景是不同的东西。

左边是raw格式原图,右边是我最终的成图。我做的一些主要处理是:(1)画面提亮(2)色调整体调暖,同时改变了蓝色标志牌的色相使其和粉色的花海更相配;(3)抹掉了背景里有干扰性的白色电线杆和灯光;(4)背景做了进一步的模糊和柔化

如果未来的图像优化AI进化得更强,我也学会了更多的工具,我相信我会很乐意在AI优化的基础上去添加自己的笔触,最终把这张图变为自己想要留在记忆里的样子。

当然,等AI真的进化到了那一步,也就意味着任何设备拍的图可能都能被优化为曾经的专业级相片的质量,怎么拍不再那么重要,唯一的差别就变成了选择拍什么以及为什么拍(whydunit比howdunit重要哈哈哈哈哈)。因此,我最需要提高的是对构图和色彩的审美,以及发现值得被记录的故事的眼光。

而这,需要的是更多的思考、学习与经验的积累,是AI无法帮我完成的。

类比到绘画上,我想是一样的。

AI在绘画领域的应用在我看来是大势所趋,未来一定会出现主要基于AI绘画、加以少量修正的创作者,也会出现坚持手绘原创、适当借助AI辅助的创作者,他们创作着不同的作品,提供不同的价值,服务不同的对象。

如果观众需要的是画面对人物内面的精准刻画,是精妙而大胆的动态设计,那么一定需要有充分原创经验的人来完成。这种观众不会很多,但一定会存在,而能做到这一点的画师,要么极有天赋,要么付出了常人做不到的努力。

如果观众需要的只是标准质量的图片,那么AI为主的批量生产即可满足需求。

如果你不需要观众,创作更多是为了自己,或者为了和少数同好交流,那么也就没有和AI比较的必要,去享受那个由自己构建出作品的美妙过程即可。

会有人失业吗?我想会有,但乐观地想,这应该是暂时的。

关于各个领域的工作者如何与AI相处,人物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打不过,就加入」,我和ChatGPT的故事》给过我很大的启发。文章里写到了用ChatGPT完全代替了文案岗的电商老板,写到了用ChatGPT辅助写通讯稿的文员,也写到了因为ChatGPT而焦虑的编剧,而最有趣的是复旦大学教授赵斌的一段话:

“想防学生是防不住的。我今天刚看了新闻,美国的大学生们已经有89%在用它做作业。所以我现在觉得,比起鉴别,干嘛不让学生就这么来做?

打不过,就加入。ChatGPT会变成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今年新学期的头几节课,我就会告诉学生,我们来学习ChatGPT。我初步的想法是,学生看完了这节课之后,就跟ChatGPT对话,去了解一些新的东西,再把内容整理出来,最后提交一个作业。因为我现在更关注的是,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他们上完课之后,将会对机器提什么样的问题,想去了解什么样的知识,这才是我的重点。

在我们的人类世界当中,有很多工作是无效的,要承认这个事。比如,读研究生是要写论文的,但是你会发现,90%的论文都是可有可无的。到最后,我无法辨别文章是机器写的还是人写的时候,说明这些文章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所以,我希望机器人能够促成一场革命,瓦解那些形式主义的文本,包括各种报告、大多数的论文。”

对学术如此,对商业亦是。AI可以预见的作用之一,就是给各个行业“去水”。那些经由AI都可以简单生成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将难以再被个人用于商业化。个人要创造商业上的价值,要么以人工超越AI,要么“打不过,就加入”,接受AI+人工。

市场会经历多长时间的震荡,不是我能预测的。

但我们不是还有第三条路吗?这条路,说难听点,是“为爱发电”;说好听点,是“为自己创作”。

虽然怎么听都会觉得有点凄凉。但只要你创作过就会知道,创作本身的乐趣是其他任何事都难以比拟的。

作为一个有声书作者,我做的东西的创造性很有限,我也一直把自己视为原作、译作和插图的搬运工。但即使是这种低创的东西,在实现我的一些个人想法时带来的兴奋的火花,依然可以点亮我的生活。比如我在开始做有声书的第一周,就想好了大半年后才会做到的某个章节,要用什么配乐好;而八个月以后真的做到那里时,我发现构思的配乐确实很合适,如愿以偿地用上了,那种跨越时空与自己击掌的感觉让这大半年的时光都仿佛有价值了。

在AI朗读已经能轻松读出语气的时代,我还在坚持自己读有声书、自己做后期制作,大约也是因为相信着在这些星星点点的灵感火花中,藏着我坚持创作的价值。

所以,当你因为AI技术的飞跃而感到迷茫时,不妨回想一下,一开始是为什么拿起了那支笔。



我既不是AI技术的拥簇,也算不上是可敬的创作者中的一员。

AI的进步既让我兴奋,也让我不安。

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必须与它共处。事实上这个过程已经缓慢而稳定地进行了很长时间,现在只是它的进步速度变得有些惊人,我们还来不及习惯。

智械危机是科幻作品最喜欢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流浪地球二对此给出的回答,是我很喜欢的一个。

人的感情,是AI难以理解的,也是左右AI选择的,最大的变量。

在创作这个领域,我们最大的优势,永远是我们理解与追求【美】的能力,我们共情的能力。只要不忘记这一点,我想也不必害怕AI时代的到来。

这张图也是我在PS的处理功能的帮助下经过一定的修改后产出的,它是AI的成果也是我的心血,更是我希望分享给你的,北国的春


(ps 由于在相关专业领域很无知,本文未探讨AI商用带来的版权问题、肖像权问题等法律问题,还望见谅。无论如何,等待时间给出答案吧。)






【碎碎念】近期关于AI创作的一些零碎想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