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飞防,如果正确理解入侵物种
2023年7月10日,星期一。雾,阴转晴。
上午大雾未散,便听到了直升机轰鸣着从小区上空缓缓飞过,预报的飞防作业如期而至。自2016年开始为防治松材线虫开始飞防作业以来,我年年说起这个话题,连自己都感到絮叨了,但还是忍不住要说。因为作为自然观察员,我不忍看到昆虫一天天锐减,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因无食而死。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一些入侵物种所造成的危害比比皆是。但怎么样认识和对待入侵物种,却众说纷纭。

什么是入侵物种。凡是有意引进或意外流入本土且能够在自然中繁衍的都是入侵物种。而入侵物种的危害性却大不相同。走在市区的山林、绿地,我们可以看到圆叶牵牛、垂序商陆、蔓陀罗、刺果瓜、欧洲千里光、群心菜、三裂叶豚草等许多入侵物种。


但同是入侵物种,它们的危害却并不相同,有些危害巨大,我们称之为“高危害性外来入侵物种”,如刺果瓜、群心菜、三裂叶豚草等。有的较为温和,环境适应性不强,如垂序商陆、欧洲千里光等。有些已经归化,与本土植被融为一体,如圆叶牵牛花、蔓陀罗等。因而对入侵物种应有科学的认识,不应见“入侵”而谈虎色变。


在入侵物种中危害最大的是昆虫,因为它们进入本土不会连其天敌物种一起带来,因而一旦它们适应了本土环境将不受控制地爆发式发生,对生态造成严重危害。在大连地区最突出的是美国白蛾。虽然自1980年代入侵以来,历经四十余年药物、生物等各种措施防治,却无法根除,有些年份还会爆发式发生。由于美国白蛾无法彻底消灭,使我们反思目前连年灭杀松材线虫的作业其实际效果。松材线虫真的能够被彻底灭杀?


总结历次对入侵物种的讨伐作战,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植物还是昆虫,只要已经蔓延开来,要彻底清除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只好躺平?也不是。我认为,首先应该尽可能发动群众参与行动。成功案例一:2000年代初,我们在中南路山缘发现加拿大一支黄花,经过连续三年发动志愿者清除,使之灭绝。成功案例二,同时期我们发现滨海路燕窝岭至傅家庄段群心菜呈泛滥之势,立即组织大连多个志愿者团队,开展了由2000余人参与的清除行动,在一天的时间里共拔除4车,约7吨。20年过去了,虽然仍时而发现小片集中生长,但已可有效控制。


植物性入侵物种较容易处理,但昆虫性的较难,如肆虐40余年的美国白蛾。但在实际观察中我们注意到,原本没有制约天敌的美国白蛾逐渐有了天敌,繁殖期的喜鹊、灰喜鹊、白头鹎、大山雀均有掠食美国白蛾成虫的现象。当然,最难遏制的是松材线虫,它们太小,小到需要显微镜观察。而据介绍它们传播的媒介是墨黑天牛,我们连年灭杀的正是这种媒介天牛。


2016年我对老虎滩地区的两棵枯死日本黑松进行了彻底的解剖,从皮质层到木质层一层层剥离。我除了要找到松材线虫的危害证据外,也想认识一下墨黑天牛。可惜的是连续近5个小时的工作什么也没发现,虫口虫迹都未发现。反而是发现这两株枯死日本黑松生长位置土层过浅,是因干旱而枯死的。

我们假设大连市区发生的日本黑松枯死现象真是松材线虫导致的,我的疑虑是:举头可见的美国白蛾尚且经过40余年的灭杀都无法消灭,看不到摸不着的松材线虫就可灭杀?如果不能又何必花费如此大的人力、财力去灭杀?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如今这种无标靶的飞防作业灭杀的是无法计数的本土昆虫。以我7月7日的观察为例,本月的此日我仅观察到6种昆虫,而2021年的同一天于同一地点,几乎同一时间,我观察到47种,这还不包括蜘蛛。这种杀敌一百自损一万的方法科学合理吗?


美国白蛾无法灭绝但可有效控制,并逐渐有了天敌物种。我们是否考虑以此为鉴斩缓目前的粗暴方法,进行冷处理。我们可以加大松材线虫标靶杀虫剂研发,生物治理研究,当技术较为成熟时再开展灭杀作业。美国白蛾猖獗了40多年已逐渐有了天敌,何知经过适应后墨黑天牛就不会有强力制约的天敌?为了灭杀松材线虫而误杀了本土昆虫,昆虫虫口的锐减使食虫鸟类锐减,食虫鸟类锐减使得“害虫”没有了天敌。这是典型的恶性循环。
科学理性是指导一切工作的宗旨!实事求是才是工作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