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香港新浪潮】历年真题、考点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2022-08-01 19:54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答案解析

一、香港新浪潮电影(名词解释)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香港流行的一场电影运动。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他们反叛传统,寻求创新,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出强烈的本土特色。其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前卫,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代表作品有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严浩导演的《咖喱啡》等。


二、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简答题)

①70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

②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极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于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③题材上,“新浪潮”之“新”,在于对传统的反叛,也意味着创新。香港“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出强烈的本土特色。

④手法上,由于“新浪潮”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的背景,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影像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节奏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⑤风格上,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


三、“新浪潮”的代表性导演及代表作品

1.徐克

徐克堪称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中的佼佼者。徐克,原名徐文光,广东人。1951年出生于越南,1966年移居香港。1969年,徐克赴美留学,在美国达拉斯南循道大学学习电影,毕业后在纽约华埠电视台工作。1977年返回香港,在佳视电视台当编导,以9集电视剧《金刀情侠》知名,显示出商业片的才华。佳视倒闭后,徐克进入思远公司,1979年,徐克导演了电影处女作《蝶变》,成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1981年,加入新艺城公司,1984年创办徐克电影工作室。


代表作品《蝶变》

徐克导演的《蝶变》号称是一部“未来主义的古装片”。“蝶变”是指一种利用蝴蝶杀人的方法。《蝶变》的故事基本上是称霸武林的武侠片经典模式,但徐克在影片中引入传统武打片很少见的日本和美国类型片一些元素,集武侠、侦探、神秘、恐怖、奇观于一体,塑造出兼具西方枪手、日本忍者特色的新型中国侠客形象,且用完全不懂武功的书生担任主角,总体构思突破了传统武侠片的格局。徐克希望能“在传统武侠世界中,讲些现在的事”。


2.许鞍华

从影40年来,许鞍华共拍摄了24部电影作品,以不同类型片带给观众层出不穷的惊喜,许鞍华已然成为香港影坛一位不可多得的重量级女性导演。许鞍华关注香港本土的普通生活,展露出浓烈的个人主义风格和风格化的女性视野。1979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处女作《疯劫》上映,一举开启香港新浪潮电影流派。之后,许鞍华做出过不少电影类型的尝试,比如爱情片《倾城之恋>(1984)、武侠片《书剑恩仇录》(1987)、黑帮片《极道追踪》(1991)等。

代表作品《疯劫》

影片以“文艺笔触结合现代电影语言去追寻一宗谋杀案和鬼故事背后复杂的感情纠葛,在对电影叙事模式、手法和功能上勇于实践和创新,别具一格”。接着,许鞍华强烈的社会观察、政治意识、人文省思与土地情感已从中显露出来。这部影片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切的人文关怀,也为香港电影扩大视野、开拓题材空间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许鞍华一改过去对人物执着的心理悬念探索,而是开始以人的命运作为她的电影的表现重点。许鞍华善于运用长镜头,影片具有强烈的纪录风格,影片以写实手法取胜,情节发展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细腻含蓄。


3.方育平

方育平也是“新浪潮”的一位重要导演。方育平,1947年生于香港。从小热爱电影。长大后就读于浸会学院传理系。1971年赴美留学,在南加州大学主修电影课。1975年,方育平返回香港,在香港电台电视剧部任职,1977年导演了《狮子山下》片集中的《野孩子》《元洲仔之歌》等电视剧。1979年加入凤凰公司,开始从事电影编导。1981年,方育平导演了电影处女作《父子情》,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他之后导演的《半边人》(1983)、《美国心》(1986)也先后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方育平导演的《父子情》和《半边人》渗透了导演的电影情怀。

代表作品

具有自传色彩的《父子情》同许多反映父子亲情的港片不同,它不是从父亲角度,而是从儿子的心理和情感的角度来描写父子情,是对父亲及其往昔时代的一种电影化的情感纪念。

《半边人》则是一种纪录性与戏剧性混杂的奇特样式:一半是原先构想的电影故事,一多半是对卖鱼女阿莹的真实生活的探访,由非职业演员演出他们的生活现实。


4.关锦鹏

关锦鹏,1957年生于香港,关锦鹏对电影的初始兴趣源于喜欢粤剧的母亲,1976年中学毕业后,关锦鹏考入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学习影视,参加了香港无线电视台演员培训班学习一年,兼职助理导演,后来成了专职副导演。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正逢香港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关锦鹏曾给多位“新浪潮”导演担任副导演,参与制作过许多“新浪潮”电影。关锦鹏是香港电影中最擅长刻画女性内心世界的导演之一。作为一个男性导演,他始终坚持拍摄“女性电影”,且始终站在女性立场,发扬女性人生的悲伤喜乐、表达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怀、甚至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生存世界。


代表作品《胭脂扣》

关锦鹏导演了电影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作品《胭脂扣》。这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和寓意的故事。关锦鹏在导演手法上有很大突破,影片采用时空交错、把过去与现在、回忆与联想、幻觉与现实揉和在一起,造成新颖独特叙事结构,用20世纪80年代的视点去观察30年代的生死恋,对传统的“人鬼情未了”的主题进行了反叛,以一个新奇的角度,写出女性的痴情、忠贞与男性的懦弱、薄凉,成为香港“女性电影”代表作。梅艳芳饰演的“如花”凄美绝艳,堪称一绝。


5.吴宇森

吴宇森,原名吴尚飞,原籍广西平南。1946年生于广州。19岁时就曾以实验电影《偶然》获奖。1969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国泰”、“邵氏”、“嘉禾”和“新艺城”等公司任职。曾师从张彻,受其影响较大。1973年,吴宇森导演第一部电影《铁汉柔情》,作为嘉禾的基本导演,这一时期共导演了10部电影,个人色彩不突出。1985年,吴宇森根据60年代龙刚导演的同名粤语片自编自导了《英雄本色》,从而掀起了“英雄片”的热潮。英雄片实际上是黑帮片的一个变种。作为类型电影,客观上美化了“黑帮文化”。和《辣手神探》等。

代表作品

《英雄本色》是当年最卖座、最重要的商业片。它成功地将江湖兄弟情和亲生兄弟的矛盾扭结在一起,有各自的挫折、各自的失败、各自的忏悔和各自的报复,这些人际关系冲突的交织,通过成功的煽情手法构成其可观性。该片注重以情感打动观众,切合了香港人的心灵企盼,影片故事和社会现实很有些微妙的巧合。该片恢复了香港影片男性角色的阳刚气,掀起一阵“英雄片狂潮”。



四、香港新浪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简答题)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在香港电影和全球华语电影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影响卓越,可以说将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的创作和制作,进行了革新,将整个华人华语电影产业全面现代化,是亚洲电影史中重要的电影改革运动,华语电影工业上的现代化革命。

带领潮流的是一群战后出生的香港电影工作者,不少曾负笈外国修读电影等文化知识,并将西方的文化模式,带进香港和两岸,全面冲击和革新了传统香港和华语影视制作的模式。这群香港新浪潮导演,摒弃传统电影公司依仗大型片场和院线、产销结合的旧式片厂制框框。

创作上,全面走进社会民间,取材自大众生活,聚焦社会议题,崭新破格的叙事手法,大胆采用电影语言针砭时弊。制作上,采用全实景拍摄,表达方式百花齐放、创意大胆,镜头风格凌厉,融合现代声光电科技,刻画出多层次的人性角色和真情实感,,极尽视听之娱和感官冲击。

香港电影新浪潮影响下,在嘉禾电影公司、新艺城电影公司、德宝电影公司等香港片商的带动下,八十年代影响至台湾,带动起台湾新电影运动,台湾新电影运动被称为台湾电影新浪潮,台湾新电影同样由一群创作大胆、锐意创新的年轻电影人带起,取材自社会焦点,注入大量人文关怀,革新了台湾影业。

香港电影新浪潮也影响到内地和韩国、日本,不少内地第六代导演,就是受香港电影新浪潮影响。韩国导演也受熏陶,日后韩片的风格不少有香港电影的影子和痕迹。


五、香港新浪潮的局限性(简答题)

香港电影在“新浪潮”期间,普遍在艺术性、社会性及主题开拓上都比过往有更大胆、更突出的表现。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自由港,善于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开革新之风。

然而,虽然在艺术品格和社会性主题的追求上新锐独特,但在剧作内容上往往未达到深刻的水平。尽管香港的新浪潮导演方育平、严浩等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强烈的独创精神和较高的表现技巧,却也只是在香港现有的电影机制内进行小规模的调整和改良。

虽然这种调整丰富了香港的电影机制,却不曾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电影体制,而只是巧妙地把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所以,“新浪潮”电影在香港影坛崛起不过两年,不少新锐导演便很快地转到拍摄主流电影方面来了。



影史考点 | 【香港新浪潮】历年真题、考点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