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分析
一、行业简介

乳制品指的是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经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也叫奶油制品。是我国的国民消费品之一,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乳制品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就是高质量的蛋白质。乳蛋白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都被广泛使用在蛋白粉补剂产品中帮助肌肉生长,提高免疫力。但是由于保质期较短,部分乳制品需要一定的冷藏条件。乳制品的分类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体乳、乳粉和其他乳制品。液态乳类包括常温奶: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加热到至少132°C,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低温奶(巴氏杀菌乳):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保质期长,但丧失大部分营养。经巴氏杀菌等工序制得的液体产品,也就是低温奶,保留了牛奶营养的大部分成分,但保质期短需冷链运输,发展空间受限;液态乳产品种类丰富,在目前中国乳制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是乳制品行业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一类产品。乳粉类(奶粉):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经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制成的粉状产品。乳粉营养价值丰富,主要面向婴幼儿及老人群体。奶酪;干酪类:以生牛(羊)乳或脱脂乳、稀奶油为原料,经杀菌、添加发酵剂和凝乳酶,使蛋白质凝固,制成的固态产品,通常10千克生鲜牛奶生产出1千克天然干酪,营养价值较高。干酪市场是近年乳制品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领域。
二、行业发展介绍
1)起步发展期:行业扩容阶段
1998 年以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量国营乳制品企业开始成立,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进行奶牛饲养和乳制品加工,原料奶和乳制品的数量、品种、质量都有明显提高。1984 年,国家首次将 乳制品工业作为主要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乳制品行业经历了迅速扩张阶段,奶粉纳入居民日常消费,成为营养的象征。1999-2007 年:行业处于快速扩容期,竞争格局分散。该阶段瑞士利乐联合国内乳企推出灭菌奶(适合远距离运输),利乐包技术和杀菌技术的突破。使得常温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国乳制品行业迎来快速扩容阶段。1999-2007 年全国乳制品产量由 69.08 万吨增加至 1787.44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50.18%;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伊利与蒙牛分别实现营收 193.60/213.18 亿元,初步奠定了二者行业龙头地位。乳企以抢占市场为主要导向,竞争激烈导致总体利润水平较低。同时,该阶段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资本的参与,使乳业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激烈最终导致乳企利润水平降低。可见该阶段乳企以市场份额为主要竞争点,重在追求销量与营收的增长。
2)稳健增长期:行业进入全产业链布局阶段,品类拓展成趋势
2016-2020 年:行业进入全产业链整合阶段,乳企纷纷进行拓展品类并进行升级。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乳品行业消费有明显转向,一是内部升级:常温奶高端化,二是品类升级:常温奶转向低温奶。在这个阶段大企业加速布局全产业链,并加码除常温以外的细分赛道,而小企业由于自身综合实力较弱,逐渐被清退出区域低温市场;近年来乳企全产业链布局加速,细分赛道众多、行业格局稳定促使竞争趋缓。综合来看,当前乳业需求端稳定,行业双寡头稳定格局下,各企业更加看重全产业链布局和利润空间,而不是一味追求市场份额。
三、行业发展空间现状
我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发展多年,在2005年就达到了千亿规模,之后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之后,由于销量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以及上游原奶的价格持续走低,使得行业的增长转向个位数。2020年乳制品行业的市场销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预测2022年乳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980.6亿元。

四、行业整体发展空间分析
从国内看,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需求仍有较大空间。从国内看,根据《2021 中国奶商指数报告》,目前仅有约 3.6 亿人坚持每天摄入乳制品。同时内部城乡差距显著,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约为农村居民的 2.4 倍。近几年农村收入增速大于城镇居民,未来有望提高农村居民奶类消费量,缩小城乡差异,农村市场依然具有较大潜力。

从国际角度看,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与西方发达国家及亚洲邻国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以日本为例,近年来日本鲜奶制品人均消费量约为中国的 1.88 倍,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乳制品市场渗透率空间广阔,支撑市场需求长期景气。
五、产业链分析
乳品行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非常长,且上下游具有不同逻辑。上游主要为奶源供应产业,具体包括牧草饲料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涉及疫病防治、挤奶设备等产业)、最终形成原奶;中游主要对原奶进行加工形成各种产品,包括液体乳、乳粉及其他乳制品(奶酪、炼乳等),目前我国的乳制品构成以液体乳为主(液体乳包含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和调制乳产品);下游为渠道消费环节,上述产品通过线下渠道(超市、便利店等)和线上渠道(淘宝、抖音等)送达至消费者。

上游:原奶供应产业具有周期性
原奶供应涉及农产品种植及养殖环节,呈现明显的“原奶周期”特点。原奶周期的逻辑是奶价上涨后推动奶牛存栏量大增,进而市场上原奶供应量增加,供过于求下原奶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促使养殖户开始淘汰部分奶牛,造成市场上原奶供应量减少从而推动原奶价格上升。从原奶周期逻辑来看,供给端成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重要指标是奶牛存栏量的变化,此外饲料、市场需求及库存同样对原奶价格产生影响近十年国内原奶价格变动趋势呈现周期性,且母牛从出生到产奶需要两年生产周期,预计23年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未来价格有望持续进入下降周期中国牧场资源较为分散,原奶市场尚未成绝对龙头企业,国家政策推动下,中国牧场正由小散乱转向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上游原奶市场的生产效率。

从毛利率角度来看,上游企业盈利能力较低,处于产业链弱势地位。且整体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原奶价格下跌压制了企业利润,预计随着原奶持续下跌,下游行业将会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增强。
中游:双寡头竞争格局稳定中游乳品加工企业众多,当前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00-2020 年,中国乳企数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2008 年达到高点为 815 家,随后因三聚氰 胺事件行业进入整顿期,截至 2020 年乳企数量下降为 572 家,综合来看国内乳企数量持续下滑,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以伊利和蒙牛为主的双寡头局面。

伊利与蒙牛两大企业领跑行业,双寡头竞争格局稳定,且目前国内乳企全国性企业包括伊利与蒙牛,二者 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营收规模与市占率居行业前列。2020 年伊利与蒙牛市占率有所提升,分别为 26%/22%,二者行业地位稳固,营业收入和毛利率随着集中度的不断提升稳健上涨。

.伴随消费升级。而牧场建设周期及奶牛引进繁育周期较长,往往跟不上需求增速,掌控了上游牧场可稳定生产成本,也可保障生乳供给。而对于奶粉企业,掌握上游优质 奶源更是意味着公司强大的品牌和产品力,也是奶粉企业重点发力的目标。不断扩大对其上游优质牧场的影响力。从而更好的避免原奶价格的波动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下游:具备消费品属性,品牌与渠道重要性突出
产业链下游为流通消费环节,消费品属性明显。对于消费品来说,渠道和品牌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从渠道上来看,乳品属于快消品且刚需性较强,渠道对于产品的销售尤为重要,各家乳企需不断投入销售费用进行渠道拓展。从品牌上来看,乳品产品较为相似,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需要企业持续塑造品牌形象从而抢占消费者心智

为打造品牌形象,加深消费者印象,乳企一般会投入大量销售费用并 举办多样化品牌活动。总体来看,乳企的销售费用投入均较大,销售费率处于较高水平。从品牌活动来看,以伊利与蒙牛为代表的乳企多年来陆续举办多样化活动,旨在打造自身独特形象,吸引消费者加大品牌关注并为之付费。
六、行业发展驱动力分析
1)下游需求驱动,疫情后收入提升,推动消费需求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将持续支撑行业需求。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对乳品消费需求也将形成持续的支撑。此外由于乳制品的健康属性,居民收入增速 波动对行业需求干扰较小,随着疫情放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望持续扩大,大概率会提升乳制品消费的潜力。

2)行业结构性增长(龙头企业享受行业集中度提高的红利,规模效应
行业步入稳定期间,中小企业逐渐出局,中游乳制品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伊利蒙牛的行业市占率达到市场一半,形成双寡头格局,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提升行业效率,行业利润质量提升。龙头企业有望享受规模效应和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利润的持续成长。
3)未来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利于推动乳制品行业利润提升的潜力。

乳制品主要成本为原奶,占比达到85%以上。原奶价格呈现周期性,随着交通运输改善,和奶牛存栏量的提升带来产能的释放,原奶价格将会延续下跌趋势。有利于扩大乳制品行业的利润空间。
4)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提高疫情后乳制品消费量迎来增长。2021 年,我国居民人均奶乳制品行业分析类消费量39.45g/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指导》均建议民众每日摄入 300g 奶及奶制品,当前奶类摄入量严重偏低。根据益普索调查,新冠疫情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据《2020 中国奶商指数报告》,疫后民众健康意识提高,乳制品提升免疫力成 为共识,疫情期间 54.4%的公众增加了乳制品摄入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疫情发生后全国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显著提升,2021 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 14.4kg, 为近年来最高值。


5)冷链市场的提升对低温奶的驱动作用
低温奶可以保存牛奶大部分营养,营养价值极高,但储存和运输需要低温保鲜保障品质,且保质期短,限制其发展,低温奶市场远不及日本和欧美。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冷链物流,和消费升级驱动下,中国低温奶市场有望打开增长空间。

6)政策扶持,提升行业品质和品牌化建设。
政策长期扶持乳制品行业,从消费端倡导居民提高奶类摄入量。产业端提高上游产业集中化程度和中游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乳制品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更好享受到政策红利和品牌价格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