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级制表业的机芯打磨

在谈到高级制表工艺的时候,似乎没有能比机芯打磨,尤其是传统手工打磨更能定义高级制表的了。在深度和细节层面,这似乎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题,因此也是引起了很多争议。而正是因为这些争议和本身话题的复杂性,让它比制表业其他任何方面都更容易被误解甚至曲解。
一般来说,当爱好者们讨论机芯打磨的时候,他们所谈论的是由瑞士和法国制表业发展而来的一种打磨风格,本身也是有着非常复杂的专有词汇。例如,倒角就是指在机芯夹板的上表面与边缘交汇的地方创造出一个斜面。包括倒角在内的所有机芯打磨,都可以通过机器来自动完成,比如使用通过电脑控制的切削工具。当然,也可以使用手动引导的机床半自动完成,还可以完全使用手持工具手工进行打磨。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机芯打磨两个主要的类型。
首先是功能性打磨。手表中绝大部分的组件,尤其是需要移动的组件都会跟其他组件发生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打磨就是为了减少二者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提升整体的性能。经过抛光的小齿轮和轮齿在相互配合运作时所产生的摩擦越小,就意味着能量将更顺畅地通过轮系传输。优质的硬化钢枢轴在经过抛光后,在宝石轴承中传动时几乎不会有任何摩擦,加入适当润滑效果甚至还要更好。同时,打磨还可以起到保护部件免受腐蚀的作用,例如不锈钢部件的烧蓝处理。黑色抛光后的表面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包括宝玑在世时所制造的很多作品,即便过了数百年的时间,经过黑色抛光的不锈钢组件也一样完好无损。
第二种就是装饰性打磨,这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日内瓦条纹,现在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了瑞士和法国制表的骨子里。当然还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雕刻,就比如朗格手工雕刻的摆轮夹板,对于手表的精度或者运作效率都没有任何帮助。朗格这样做就只是为了向这家品牌的历史致敬,在手工工艺上的一种传承。

手表部件需要打磨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在生产部件的时候往往会加工几种不同的材料,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留下碎屑和工具的痕迹,这些都是需要被清理掉的。生产出来的原始部件一般来说并不能够直接拿去使用。当然,按照现代的加工方法,只需要进行很少的机器打磨也绝对可以生产出性能良好的机芯。
钟表的制作最开始是通过纯手工工艺,所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简单,包括锉刀、手钻、锤子、锯子以及手动车床。在切割机芯基板或夹板的时候,会在上面留下毛刺以及明显的工具痕迹,这些都是需要去除的。在将边缘挫干净后自然而然会留下一个有角度的表面,为了将其做得更加精细,就会使用抛光工具来创造出具有均匀几何形状和统一外观的一面。因此,这种倒角也是出于必要性而产生的,而做得漂亮的倒角也是体现了制表师认真出色的工艺,以及对于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通过切割和锉削生产的不锈钢部件同样需要抛光来去除工具痕迹,这正是对于工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在做到防腐目的的同时尽可能达到高水平的光洁度。
几个世纪以来,机芯的打磨方式也有了很多重要的改变。在几百年的制表历史中,黄铜都是作为制作机芯夹板和基板的主力材料,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通过镀金来防止腐蚀。到了现在,机芯的主要材料依然还是黄铜,但是也有了一些例外。比如,F.P. Journe 的机芯夹板和基板就都是玫瑰金,包括朗格在内的其他一些品牌用的则是德国银,也就是一种镍、铜还有锌的合金。现在,制表业的标准做法就是为机芯组件镀上一层铑,但依然还有Roger Smith这样的英国品牌选择使用镀金机芯,保留了英国制表的传统。

机芯打磨最早是始于手工制造技术,但是如今仅以传统方式进行手工打磨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
例如,劳力士所制造的机芯就并非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打磨。考虑到该品牌每年百万枚的产量,即便是全世界有不错水平的表匠加起来也不足以完成这种规模的手工打磨。但即便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劳力士的机芯打磨质量就低了。劳力士具备着现代高精度加工技术和非常完善的一套品控系统,手表精度的一致性达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每年产出的上百万枚手表都能够保持在每天±2秒的水准。光这一项成就便会让前面的几代制表师羡慕不已,对于宝玑这种高度务实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当然,虽然手工打磨并不是劳力士制表的一部分,但在组装过程中还是需要进行大量的手工操作以及检查。
一枚机芯有可能在没有经过任何手工打磨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非常好看。在手工做出倒角的过程中还是要分为几个步骤的。第一步,使用锉刀将从机床上做好的零件边缘做出倒角。这种倒角的宽度以及角度不会随着零件的轮廓变化而变化,而是应该具有均匀的宽度和角度,而且外角和内角都应该有与倒角相同角度的尖锐过渡。下一步就是使用抛光工具去除之前工具的痕迹,而这一步也要非常仔细,因为要避免破坏掉倒角的角度,所以说需要越来越精细的工具进行一系列的抛光,而最后用的就是龙胆木髓制成的木棒进行收尾。这是一种在瑞士各地都有生长的植物,由制表师自己动手修剪并装上钻石抛光膏。
如果稍微思考一下的话,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即便在高端奢侈手表上,都很难看到真正的手工打磨了。就像WatchesBySJX的SJX本人在文章中提到的,手工打磨非常难以掌握,愿意尝试的人也很少,难以实现量产。如今,一般来说都是通过不同的技术使用机器来制作倒角,这种做法对于像是爱彼、百达翡丽还有江诗丹顿这样一年几万枚产能的品牌来说,确实还是很必要的。

一个零件在CNC数值控制机器中机加工的时候可能也能做出倒角,而且还可以通过冲压来完成。当然,机器加工出来的倒角也可以通过手动引导的电动工具来做得更加精细。抛光轮的使用也需要制表师非常小心,因为这种工具磨掉金属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磨坏整体的造型和结构。此外,倒角或者斜面的制作还可以通过钻石切割工具来完成,可以创造出一种非常干净、漂亮且造型一致的倒角,而且在机加工的同时也完成了镜面打磨的效果,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打磨。
由于手工打磨对于时间和人力的要求太高,而且无法实行量产,完全用手工打磨的机芯确实已非常少见,通常只有产量很低的独立制表品牌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例如,Roger Smith在生产零件的时候,第一步用的也是CNC数值控制机器。但是之后所有的零件都会再经过多次手工打磨的工序,所以说Series 2的产量每年就只有10枚。
在大多数的现代表款上,机芯可能不会都是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来进行打磨,更多比较的也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如今的手表世界并不会根据这项标准来进行分类,比如一种是稀有、手工制作且手工打磨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品,与它相对的则是大批量生产且毫无灵魂的垃圾,这种分类并不存在。而不存在的原因也是要得益于现代高精度的制造技术,即便大批量生产的机芯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需要手工制作,也依然能够拥有非常出色的性能。
现在来看一枚来自百达翡丽现代且高端的手摇上链机芯,而能够体现出手工打磨的倒角的一点就是尖锐的内侧棱角。这是百达翡丽在2021年推出的一款卡拉卓华6119,搭载的也是全新的30-255机芯。这款30-255机芯在卡拉卓华上取代了百达翡丽从1974年开始使用的215机芯。那款机芯相对来说尺寸比较小,21mm x 2.5mm,拥有44小时的动储。

30-255机芯上就没有任何的内侧棱角,所以说虽然这是手工打磨的倒角的特征之一,但也只是评价机芯精美程度的其中一个条件而已。相比于215机芯,30-255在基本上所有方面都更加现代且设计更加精良。动储提升到了65小时,并且31毫米的直径让它会更加适合用在现代表上。同时,30-255机芯的设计很用心的一点就是即便动储提升且用到了双发条盒,但是依然能够保持卡拉卓华家族那种优雅纤薄的造型。这款机芯上也经过了很细腻的打磨,比如漂亮的日内瓦条纹、镜面打磨的螺丝槽和宝石槽,还有中间小夹板边缘的倒角所形成的外角等等。它的机芯结构是否比传统的215机芯那种全夹板更好,这还是得取决于个人的品味。但是不得不说,30-255的设计似乎还是想去解决制表上的问题,并不是为了经济上的问题。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款非常现代高端、做工精良的手摇上链机芯,整个制作和工程设计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应该比它所取代的机芯更加可靠、更加精准、更易于维修保养。

当然,机芯的打磨跟机械表制造业其他的方面一样,都在不断地进步。像是Akrivia、Philippe Dufour以及Romain Gauthier都是将最传统的瑞士风格打磨贯彻到底。而像是Greubel Forsey这样的品牌则是在使用费时且经典的瑞士技术的同时,又融入了一些从英国怀表上所传承的风格。到了Roger Smith这里,他的出发点就是不考虑工时不考虑成本,就是要做出最经典的英伦风腕表。然后还有像是Richard Mille、URWERK、以及De Bethune,他们在机芯的设计还有打磨层面,都是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当我们在谈论机芯打磨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手工打磨的历史和传统,以及它所代表的东西。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手工打磨在现代制表中的意义所在,也能够更容易去理解现代制表业中那些“高端玩家”是如何脱颖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