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肉、人参果和白骨精:为什么最受排挤的是悟空?

人生处世,到底是富贵繁华,还是白骨微尘,多少圣哲为之迷闷。而《西游记》则用了一个“白骨精”的形象,给这个人生公案下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转语。小说第二十七回用一回的内容,写“尸魔”——“白骨夫人” 三次变现为美女、老婆婆和老头儿迷惑唐僧、八戒,导致唐僧、孙悟空师徒矛盾爆发,最终唐僧“恨逐美猴王”的取经经历。以往的读者读至此,多只贬损唐僧凡人肉眼,人妖不分,而为美猴王叫屈。其实“白骨观”的宗教寓意甚深,它是佛教“五停心观”中重要的一种——“不净观”的一部分,是佛教徒对治“贪淫”的基本手段。 尤其在出家僧众中,白骨观为广大教徒熟悉修习,即使在在家佛教徒和道教徒中,人们对 “白骨微尘”的说法也毫不陌生。如清代道士悟元子评点的《西游记》,就谈到佛教“白骨观”的修法,“虽小道,亦有可观”,如果依之修行,“可齐一生死,亦为看得透彻,脱壳出世之一法”。
“三打白骨精”的回目,首先写了一个执着长生不老的“白骨”妖魔,这个妖魔和西天取经路上的很多妖精一样,不懂得无常的人生法则,妄图在无常流速的宇宙中贪求身体的不灭——那妖精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世人总是喜欢走捷径、贪便宜,比如无本万利的生意,是最受青睐的。甚至修行炼丹的,也不愿勤苦禅坐、累积功德,而追求吃唐僧肉成仙的速成之法。为了自己的长寿长生,不惜杀害别人的生命,这就是《西游记》中反复描写的妖魔式邪恶思维模式。如果妖魔们懂得佛教的“无常”观,懂得生命无论怎样长久,都最终将化为“白骨微尘”,则巧取豪夺之徒即使不归心向善,也最起码不会再执着于恶法了。
佛教专门有个修止观的方法,叫白骨观,是不净观的一种。《禅密法要》详细记载了修习“白骨观”的三十多个层次,从观想自身的脚趾骨“极令白净”、“令肉劈去”,到“见足趺骨,白如珂雪”,节节观想,最后将自己观想成一白骨相连之人,“见身诸骨,一一分明,共相支柱”。“白骨观”的基本功能是破除贪欲,尤其是破除人对情欲淫心的执着。白骨观的特色,就是“观身不净,生大厌离”,在观想白骨显现的同时,《禅密法要》反复强调对于“不净” 的观想,如观想身体如尸体般的腐烂、恶臭、毒虫翻滚,观想身体的血肉细菌离身在前,唯剩白骨,从而“出定入定,恒见不净”。甚至如果说观想白骨更多地使人恐惧无常的话,观想不净,则会将克服贪淫的修行进行到底。白骨观中,正是配合如此猛厉的不净观想,才能够起到完全克服淫欲的作用,使之后的“如实观自心”的佛教智慧启发有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