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苏威 字无畏

苏威 字无畏

苏威(542年-623年),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省)人,苏绰之子。苏威5岁时,父亲去世。継承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北周重臣宇文护礼遇他,想把女儿新兴主嫁给他。苏威知道宇文护専横,恐怕惹祸上身,逃亡山中。为叔父所迫只好承诺婚姻,但终日在山寺中读书励志。不久,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怀道县公。北周武帝亲政后,为稍伯下大夫,宣帝时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随国公杨坚为丞相掌握北周实权,高颎向杨坚推举苏威。苏威投靠杨坚,听说禅让之事,重回乡里,高颎追回了他。公元581年,杨坚即位建隋,授苏威太子少保、爵位邳国公,兼务纳言、民部尚书。苏威、高颎共辅朝政,隋文帝非常信任,苏威历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制定隋律令《开皇律》,为法制整备做出大贡献。公元589年,为尚书右仆射。公元592年,国子博士何妥与苏威之子苏夔议论宫中音乐制度,论者多畏惧苏威权势,附和苏夔意见。何妥上奏苏威与卢恺、薛道衡、王弘、李同和为朋党,苏威被免官,一年后,复官爵,为纳言。公元601年,再任尚书右仆射。
隋炀帝即位,加苏威大将军。公元607年,高颎、贺若弼被诛杀,苏威连座免官。不久,再为纳言,与宇文述、裴矩、裴蕴、虞世基参与朝政,人称五贵。公元612年,炀帝起兵远征高句丽,苏威兼务左武卫大将军、光禄大夫,爵位进宁陵侯、房公。苏威以年迈请求致仕,隋炀帝不许,翌年,再征高句丽,苏威兼右御卫大将军。度重的劳役使高句丽远征失败,杨玄感等人在各地相次反乱,天下开始大乱,苏威几度劝谏炀帝,炀帝不听。公元616年,因裴蕴谗言,苏威下狱。同年7月,炀帝行幸江都,苏威随行。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杀炀帝,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化及失败,苏威仕于李密,李密败北,苏威归顺王世充。公元621年,李世民灭王世充,苏威归顺唐朝,后来卒于长安家中,享年82岁。子苏夔有二子:十八学士之一的苏勖和台州刺史苏亶。苏亶的女儿是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妃,苏亶的儿子苏瑰、孙子苏颋后来都做到了宰相。
统帅 D
(未有勋绩。)
武力 D
(不详。)
军谋 D+
(苏威从幸雁门,为突厥所围,朝廷危惮。帝欲轻骑溃围而出,威谏曰:“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则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何宜轻脱!”帝乃止。突厥俄亦解围而去。)
智略 A-
(苏威久处机衡,多所损益;罄竭心力,知无不为。隋文帝谓曰:“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苏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杨玄感之反也,帝引威帐中,惧见于色,威曰:“玄感粗疏,非聪明者,必无所虑。但恐浸成乱阶耳。”威见劳役不息,百姓思乱,微以此讽帝,帝竟不寤。及雁门之围后,言于帝曰:““今者盗贼不止,士马疲敝。愿陛下还京师,深根固本,为社稷之计。”帝初然之,竟用宇文述等议,遂往东都。后复问伐辽东事,威对愿赦群盗,遣讨高丽,帝益怒,终不行。)
内政 A+
(苏威历事二帝,三十余年,与高颎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初,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时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然或谓其颇伤苛碎,以为非简允之法。)
魅力 A-
(苏威治身清俭,以廉慎见称。每至公议,恶人异己,虽或小事,必固争之。时人以为无大臣之体。隋文帝尝谓群臣曰:“世人言苏威诈清,家累金玉,此妄言也。然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此其大病耳。”及大业末年,尤多征役,至于论功行赏,威每承望风旨,辄寝其事。时群盗蜂起,郡县有表奏诣阙者,又诃诘使人,令减贼数。故出师攻讨,多不克捷。由是为物议所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