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魅力与侠之魅力的融合
这部电影比起武侠,更像是在说历史,比起大刀王五,更像是在讲谭嗣同。我想,倾城的一刀指的不是大刀王五,而是谭嗣同英勇就义的那一刀。但我看了之后发现大家对袁世凯的形象好像和我所想有些偏差。
关于这部电影,袁世凯得到的很明显是美化,他随时可以牺牲朋友,但不代表他愿意这么做。在王爷问大刀王五之时,他先说的是“此人若可用,必可辅佐王爷成大事,我认为宜招纳”,其实王爷无端端问你这个人,还能是想做什么?自然是招纳,但袁世凯很清楚王爷和政治,又说“若不可用,则如归山猛虎,后患无穷。”表明自己的立场,王爷知道他和谭王二人走的近,这是袁世凯必然要说的,而不是他真的就觉得王五不可用就后患无穷,毕竟那句“多一把刀少一把刀,又有什么分别呢”也是他说的,当今世界洋枪洋炮,一位武人又能对历史有多大影响呢?之后王五拒绝亲王之时,王爷面露杀机,袁世凯追到门口连喊几次五哥希望挽留下来,但是却失败了,如果他不在乎王五死活,这种行为无异于在王爷面前表现自己立场不够坚定,完全没必要做。之后他奉命去告诉王五比武换人之时,还反复提醒他不可与日本人私斗。日本武士找到他挑衅,未必是王爷指使,毕竟那个日本人也同样非常尚武,渴望与王五一较高下。逮捕王五后,他安排自己仰慕王五的亲信去王五西厢房暗中保护,一方面抚慰王爷情绪,却不想谭嗣同上来打了一巴掌,他急忙忙对谭嗣同说“我哄了王爷气消了就没事了,你现在带个手谕过来不是打王爷的脸吗?五哥要是被杀了你岂不是间接害死他?”这种话,如果不是对方是兄弟朋友,他会说的出口吗?随后谭嗣同血溅王府,王爷出言激怒他,就是要逼他出手伤自己,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杀掉谭嗣同。谭嗣同果然上当挥刀就上,此刻如果不是袁世凯出手制止,不等王五听到打斗声出门,就要酿成大错。袁世凯在这部电影里的形象就是一个圆滑而狠辣的人,他随时可以牺牲朋友,但不代表他愿意这么做,毕竟只有少数的心理变态才会对出卖朋友产生快感,如果可以,他始终想留住谭、王二人的友谊,但立场不同,谭嗣同又太激进,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这部电影比较大的缺点恰恰就是它的优点,它融合了王五的侠义之美和谭嗣同的君子之美,融合了历史的魅力和武侠的魅力,使得它在武侠片里文戏最动人、台词最有力,在历史片里武打戏鹤立鸡群,但同样也让它变成武侠片里文戏太多太长、历史片里对历史人物太美化、太江湖化,这样的电影要么同时讨好两边的爱好者,要么同时得罪两边的爱好者。遗憾的是,在它诞生的年代,并不是一个足够多元化的年代,观众对于多元化接受力度不够,历史爱好者会对这样刻画袁世凯感到疑惑,武侠爱好者看到这样长的对白和文戏、这样少的武戏感到枯燥,所以它上映的时候票房亏本,如今却变成各大网友心目中被埋没的佳作。
如果他是历史片,在谭嗣同英勇就义,或者是王五惜别知音之时就该结束了,在那个时候结束最荡气回肠,观众的情绪也最难平。可它还是武侠片,它必须要有一个正反派的大对决,所以最后才是王五单刀赴会、众人赶来支援。这就是这部电影我觉得最一言难尽的地方了,花拳王步亭虽然不是王五对手,但终究和他打的难解难分,几十个回合后王五才胜了一招,没道理打自己的徒弟节节败退,这是战力崩坏。最后王五迎向火枪队,虽然也有几分李小龙版精武门的感觉,但是与谭嗣同英勇就义相比,始终还是后者处结尾更能让观众印象深刻。
综合来看,倾城一刀无疑是一部文戏武戏都极其优秀,台词功底极其扎实的电影,它很多布景的意境都十分动人,如今能被互联网还一个它应有的名分,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