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兰溪文史资料 第6辑 兰溪的清明灯会

2023-04-06 08:48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作者:郑秋兔 沈瑞兰 兰溪的清明灯会,始自清同治年间,系由元宵灯演变而来。 我国民间元宵张灯的习俗,起源于佛教。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东土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燃灯法会,即所谓“无量火焰,照耀无极”之意。 兰溪城关与乡村,本来也是举行元宵灯会的。但灯会日期,却错落有致,先后不一。例如溪西、殿山,历来循例在元宵夜迎灯,近郊的黄滋、湓则为正月十八。马河镇原来共有十四个行政村,除觉林村是正月十五外,其余村落皆不定,全县更不统一。 兰溪城关的元宵灯之所以演变为清明灯,原因有二。并是农历二月初二向例为城隍神诞,这一天菩萨被人们抬送上街“出巡”,各行各业酬神演剧,然而离闹元宵时仅半月,人们的精力疲于应付,经济开支也过大。为此,元宵灯早被改为与城隍“出巡”同日举行。清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克兰溪,迎神与灯会一度停顿,太平军撤离兰溪的这年,二月初二已过,为了补行灯会,是年改在清明节举行,灯期三天,农历闰年四天,自此成为惯例。二是清明前后,正是商业淡季,兰溪为商业要埠,以灯会招徕邻县及四乡顾客,使之淡季不淡。 为了清明灯会,元宵一过,各行各业就自发筹备各种彩灯,有的还从外地请来能工巧手,专工制扎,争奇斗艳。灯会以各色花灯为前导,花鸟鱼虫,多种多样。猪、牛等大型纸灯,维妙维肖,孔雀开屏电珠闪亮。接着是绸布业的秋千,管弦音乐悠扬,每部四个女孩,载歌载舞。中药业的狮子抢球,用多根绳索牵拉,跳跃灵活自如,风格独特。搬运工人的落地獅子,随着火把而来,鞭炮齐鸣,尤为热闹。不少行业有台阁,每台以二至三个孩子装扮成一幕幕的戏剧人物,由八至十二人抬行。兰溪的高跷也特别高,踩高跷的只能靠长柄铁叉倚扶休息,据说清末民初,尚有一种由十来人组成的所谓“提炉”,他们用尖弯铁勾扎进自己的臂内,吊挂着一只几斤重的香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多系花舫水手,但以后就已绝迹。 队伍最后是龙灯。兰溪的龙灯,除龙头、龙尾外,各由数十条至百余条板灯所组成,所以又称“桥灯”。它拼凑灵活,盘旋方便。龙灯由各地旅兰同乡会自办。如义乌灯、永康灯、东阳灯等,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紧锣密鼓声中,盘灯、拔灯,直到深更半夜。 灯会期间,按例由商会每天张贴海报,通告当天的集合散灯地点及路线,由于自发性质,都能争先汇合,先到先排,当时狭窄的街道,人山人海。抗日战争时期,灯会停顿多年,抗日胜利后曾经恢复。 解放后,逢重大节日或召开物资交流大会,也曾举行灯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市举行的两次元宵灯会,灯景多已电气化,台阁亦由汽车改装所代替,农村的龙灯,进城欢庆,盛况又一千秋。 (1988年8月14日)

兰溪文史资料 第6辑 兰溪的清明灯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