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历史武技在战场上是“无用”的?(顺带翻译三十年战争资料)
内容摘译自鱼鹰社《Men-at-Arms 457 Imperial Armi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1)Infantry and artillery》(《三十年战争中的帝国军队(1)步兵与炮兵》)。
这次不是摘译插画部分,而是摘译正文部分。主要是关于“散兵”的内容——也就是Pike(长枪手)和Shot(火枪手)之外的一些士兵资料。

之所以着重挑选这一部分内容出来翻译,是因为有时候人们对Pike&Shot(长枪+火枪)的方阵战术有一些误解。比如,HEMA(欧洲历史武技)的单兵武器在战场上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因为长枪和远程武器主导了战场。双手长剑乃至巨剑,以及剑盾这些武装是鸡肋,由于成本等等原因竞争不过长枪,所以被历史淘汰的。除了误解一些冷兵器外,还有便是“精锐士兵”无用论。简而言之就是顺着之前的理论继续推演,既然只有长枪手是需要的,那手持“特殊”武器的散兵游勇当然也是昂贵的、不便指挥的、无性价比的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历史剑术(Historical Fencing)所涉及到的许多冷兵器,尤其是单手武器一直延续到二战。至少在二战前,还有成建制的部队使用军刀以及骑枪这类“特殊”的武器。至于“散兵”这类战士存在于整个人类战争史一直到今天。
下面就以欧洲战争转型期的三十年战争为例,解释这些散兵,以及他们的武器存在的意义。
书P11步兵章节
……
长枪兵的武器依然被视作“战场之皇后”,然而在三十年战争中,火枪手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在战争前期,两者比例大致相同。到了战争后半段,这个比例变作了2:1,火枪手比例占优,到了战争末期,1641年,只有五分之一的帝国军队还装备有长枪。这些长枪手摆出厚重的阵型,专精近战;最开始火枪手被视为长枪手的辅助,到了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两者地位反过来了。
帝国军队也有其他兵种组成的小分队:圆盾手(Rondartschieren)和长戟手也在长枪手身旁出现,火枪手部队也包括轻火枪手或者精确射手(Rohr und Schiilzen, or Jager)。圆盾手是头排步兵,穿有护甲配有防弹盾牌,接受冲击训练,以及近战训练。长戟手,因他们使用的长戟而得名,也许同样穿有部分护甲。轻火枪手从地区驻防部队招募,精确射手从猎人和护林人中招募;装备有轻火枪或者簧轮卡宾枪或者有膛线的火绳枪,他们要么与火枪手并肩作战要么作为单独的单位作战。与长戟手一道,他们为资深指挥官提供护卫工作。在常规帝国步兵团之外还有非常规的轻步兵单位,通常是从匈牙利法外之徒,克罗地亚人以及波兰人选调。波兰人来自哈布斯堡东部领土和波兰本土。这些部队装备有火枪,要么编成团,要么作为单独的“自由连队”,与常规部队有类似的组织架构。

书P18页“行伍”小节
在16-17世纪的步兵中,长枪更有威望。成为长枪手要比成为火枪手更时兴,因为最强壮,收入最高的士兵就是长枪手——他们的称号“双薪者(Doppelsoldner)”反映了他们的地位。因为长枪手的收入是火枪手的两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部队主干不受骑兵的袭扰。圆盾手和戟手通常是从长枪手中抽调出来的,但这些人往往比长枪手有更好的护甲。在方阵头列往往会布置剑盾手小分队,他们要保护长枪手和火枪手。长戟手用于支持圆盾手,他们也保护马车、军旗以及关键地点。
火枪手采取厚实的阵型作战,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如此。在17世纪早期,成建制的轻火绳枪兵便早已消失了,但在整场战争中,轻型火枪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军火库中,轻火枪保有很大库存,于是成为了城市民兵的重要武器,这些轻火绳枪很适合在城墙或者其他工事中发射。轻火枪兵和精确射手(猎兵)更灵活,射击更精确,所以在主阵外会布置这些散兵。这些非常规的步兵来自帝国东边的领土。主要是法外之徒(Hayduks)和克罗地亚人,他们被编入500-1000人的团队中,但相较于常规步兵而言,他们的管理更为宽松,他们的指挥官也没有常规指挥官的特权。与波兰步兵雇佣军团一道,法外之徒和克罗地亚轻步兵往往作为散兵作战或者支援轻骑兵。

总结
三十年战争是冷兵器与盔甲逐渐退位的时代,也是“排队枪毙”的起点。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资料中得出三个结论:一、一些精锐士兵的武器是高度个性化的,而且适应“散阵自斗”的场合。历史武技中的许多武器并非不能在主战场应用。这些兵器与长枪配置是互为表里的。长枪阵也必须有德意志双手剑士、瑞士戟兵、西班牙剑盾手的紧密配合。

二、一些古代武器的消失,并非其发展思路问题。历史武技中的武器之所以消失,并非其进化上的不合理,而是由于火器革命的进行。也就是说,并非长枪进化得比其他武器都优秀,从而取代了它们。有一种说法是主战场上,“长枪淘汰了所有冷兵器”/“刺刀淘汰了所有冷兵器”。其实不然,是火枪淘汰了长枪在内的冷兵器。当双手剑、长戟、剑盾消失时,长枪也日薄西山了(比如三十年战争末长枪装备量只占军队五分之一)。
三、三十年战争的军事思想只是当时一种优解,而不是各个时代的唯一解,或者说是完美无缺的解法。当时的一些取舍还是有问题的。
三十年战争强调密集队列、整齐划一的武器是有历史背景的。观察散兵的来源,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要么是常规步兵中抽调的精锐部队,要么是从保留了大量封建自组织的,外来的“蛮族人口”中选拔的部队。这是因为近代欧洲打的是高动员率和高消耗率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军人之前都是平民出身,经过几周训练就上场做炮灰,不像中世纪的骑士老爷那样经受过优良的训练,因而强调列阵作战。但这种“爆兵”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否则三十年战争中,就不会依仗武德充沛的东欧部队组建小分队作战,之后的排队枪毙时代,拿破仑也不会去吸收波兰枪骑兵一类的外籍部队。

不能以欧洲近代军事转型期的特殊情况就去否定其余时代的军事概念。比如“双手长剑/锤斧+精工板甲这类武器的存在是中世纪落后概念的产物,侧剑/军刀+长枪才是军队的最优解”。各个时代的军事装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只要在当代能够“物尽其用”就行。
历史的发展也是有其循环的,比如,进入20世纪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排队枪毙过时了,就连大兵团作战也成为了历史。散兵小分队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比如今天的特种部队,就是用来反常规的。他们不遵循常规步兵单位“规范化”的战斗模式,其装备和指挥调度都是“私人化”和“个性化”的。他们就像中世纪的骑士,有着精良的武备和特立独行的作战方式。
本次摘译之所以选择长枪之外的“散兵”作为主角,也是想讨论下密集方阵之外的其余兵种的发展。有一些爱好者把常规步兵方阵视为最完美的军事模板,但却忽视了在Pike&Shot系统之外的一些武器/兵种存在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有些人会因方阵的存在而产生欧洲近代军事是僵化的,缺乏应变的印象。而实际上,欧洲的军事哪怕是在最讲究整齐划一的时代,也保有一定程度的活性,并没有完全忽略散兵的作用。散兵及单兵武器在主战场上,依然能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