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对公文材料的哲学思考

2022-11-12 19:08 作者:会写材料的明叔  | 我要投稿

对于公文,在过去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懵懂的;十年前,我开始懵懵懂懂;现在,才稍微有了那么一点透亮。而这一点透亮,是经过了将近20年第一线的公文写作实践与锻炼,才获得了这么一点透亮。


现在回想起来,公文真的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也就悟透了”,其实它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公文一些哲学上的认识。


我所说的哲学认识,其实一点都不空洞,反而是很实用、很活泼的,因为,在我看来,公文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工具,它有自己的使命,也有自己的作用——只要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好公文;再换句话说,这就是好材料。


第一,关于公文的理论化与通俗化


所谓公文的理论化,是指很“高大上”的理论与实践充斥公文全篇,让普通人如读“天书”,根本看不懂,更不爱看。


所谓公文的通俗化,是指很“不高大上”的文稿,理论一看就懂,做法一学就会,很接地气,很显土气,很有人情味。


“高大上”的文稿,一般有两种人会写:


第一种,具备深厚理论造诣、深刻实践感悟的专家、学者或领导,真正深挖某一问题的本质属性,给大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第二种,啥也不懂不会的“材料人”,只会从不同出处复制粘贴,在这个过程中还“不管三七二十一”,粘上就拉倒,凑上就完活,导致文稿中出现了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甚至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


“不高大上”的文稿,一般也有两种人在写:第一种,纯业务口的人,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要把事实说清楚、把数据列明白;第二种,对公文有很深很深理解的人,至少要能懂得“公文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这种道理,才敢于和肯于去写这种并不“高大上”的文稿。


因此,作为一名真正的材料人,要深刻理解公文的功能作用。如果理解了公文的功能作用,也就能懂得公文的大众化、通俗化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真正使公文发挥应有作用,而不是写成高高在上的“四不像”。


第二,关于公文的“高”与“低”


在材料圈流行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吃透上级的、掌握下级的、了解同行的、形成自己的、变成有用的”,这是金玉良言啊,更是实践规律,其中也蕴含着写材料的方法论,但是有些人明白,有些人就是不明白;有些人看似明白了,但真正写作时就是用不上;或者用上了,却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


那么,在这句话里,“高”与“低”都涵盖了。


到底是“高”好,还是“低”好,还是不“高”不“低”好?


到底什么是“高”,什么又是“低”?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高”,怎样才能做到“低”?


其实,笔者认为,太高不好,太低也不好,不高不低更不好;最好的是,该高的地方高,该低的地方低。再换句话说就是,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


因此,好文章,是浓淡相宜,是肥瘦相间,是“看春春不争”,是“落夏夏不惧”。


第三,关于公文的“大”与“小”


大,可从宏观、整体、系统来看;小,可从微观、细节、具体来看。可以说,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作用。


那么,一篇文稿到底是该“大”还是该“小”?


材料圈里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就是真谛了。同样滴,这句话中也蕴含着写材料的方法论,就看个人如何理解和运用了。


比如,省长、市长就非得讲“大”的东西吗?县长、镇长就非得讲“小”的东西吗?这就是辩证法。


其实,我的观点是大小相间,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场合,要把“大”与“小”综合运用,大有大的作用,小有小的作用,因此,无论“大”与“小”,只讲最适合的、最管用的、最贴切的。


“大中蕴小”“小中见大”,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因此,一篇万字长文可从小处入手,一篇千字短文可宏伟巨大,这就是“大”与“小”的统一。


综上所述,“把正确的文字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就对了!

 

哈哈,胡说八道了一通,可千万不要误人子弟,如果感觉有误,就当我啥也没说哈!

 

 


浅谈对公文材料的哲学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