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年级的学渣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先说结论,在单纯的学业评测上,每一位学渣背后,都站着一位或几位不靠谱的家长。啥?很多学渣家长(尤其有些父母还是具有一定知识修养的高学历人才)看到这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估计气就不打一处来。 您还别不信,生理没有异常的孩子,家长该做的都到位了,孩子要想在中低年级就变成学渣,还真是挺难的。这也是很多教育专家一直强调的,家长不缺位不乱搞,孩子学习不可能很差。你若有心去仔细观察每一个所谓的学渣,都会发现身后或者有个有问题的家庭,或者有一个或几个不着调的家长。家庭环境没问题,孩子很难有严重问题。有可能,孩子学习成绩不愠不火,中游徘徊,但是,孩子是几乎没有可能垫底的。 生理正常的孩子,在低年级面对并不沉重的学习压力,早早成了学渣,一定是家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最常见的情况是,学渣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和督促管理严重缺位,缺位最严重的到了什么程度呢?很多年轻父母出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扔给了老人带,而老人往往是体力,精力,文化修养方面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们带孩子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饱了穿暖了有玩具(甚至是电脑手机平板作伴)能上幼儿园就行,至于什么早教,兴趣班,亲子阅读,学前智力启蒙,性格培养等等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基本都是天方夜谭了。事实上这种带娃模式一直持续到上小学时,这些孩子的智力构成各个方面都没有得到必要的锻炼,如果是这样的状态开始小学生涯,这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除了极其个别的孩子平时机缘巧合自发得到了脑力锤炼,大部分孩子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在起步阶段就开始慢慢落后于正常家庭教育氛围熏陶下的大部分孩子,进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思维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短板彻底爆发,很多学生就这样在低年级就在学习上彻底缴械投降,无奈地成为了人们口中所谓的“学渣”。 有很多人可能会问,不是有学校有老师在教育和引导吗?事实上,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尤其是在双减和全社会教育内卷的大背景下,学校和老师在学生的学业起步阶段能起到的引导作用中所占权重正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咱们的小学教育拼家长现象是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并且将愈演愈烈。因此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不作为或者无能为力是孩子成为学渣的关键因素。 与之相反,很多高知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陷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在高压内卷的当今社会,很多追求完美,努力上进,渴望成功的父母自然而然把成人世界中的竞争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他们的孩子每天被安排满满当当的学习任务和家庭作业以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兴趣班。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高度期待和对孩子现状的不满足逼迫孩子每天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唯独孩子少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而且孩子稍有懈怠或者犯一点小错就会遭到父母的无情指责甚至暴力打压。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的多是专横暴虐和居高临下,很少感受到来自父母温情的赞美肯定和适度的妥协与包容。一个成年人,面对要求苛刻的上司,尚且时而在内心深处产生阵阵波澜。那么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的孩子,就很容易在父母的高压控制下逐渐丧失自信心,自主感,成就感,安全感,乃至感知生活乐趣的能力,最终变成心理问题丛生的,整日郁郁寡欢,情绪焦虑的“空心人”。这样的状态,怎么去面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又怎能不“渣”呢? 至于中间状态的大部分家庭,出了低年级的学渣,根据康爸多年的观察,更多的原因其实还是家长极度匮乏教育常识和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长总是以上帝视角看待孩子问题而不自知,当孩子显露出明显的学渣苗头时,不是虚心学习,反省自身,而是任由错误的认知和习惯支配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智商不够,天生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在错误的路上一路狂奔,终于将孩子推入了学渣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