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头翁药性与归经,中国药典和大学教材都错了

2023-06-10 14:31 作者:龙妈妈花候鸟  | 我要投稿

白头翁在《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味苦,温。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也是“味苦,温。。”,

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也是“味苦,性温,有小毒,入心肾二经。。。。”《本草纲目》中也是白头翁苦温一切风气,能暖腰膝。。唐荣川的本草问答也认为其苦温,主能治下痢后重者,升散郁结也,功在升举后重,取其味苦熄风火达肝阳也。甚至在中华民国时期的药典也是苦温,


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药典》则改为苦寒,归胃与大肠经。


随之的大学教材中药学方剂学一律以白头翁苦寒,入胃与大肠经。作用主要是治热痢。


我感到好奇,为什么PRC的药典和大学教材要把白头翁改为苦寒,入胃与大肠经。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果转化的白头翁性味归经百度辞条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相关论述和参考资料,相关论述。
1《本经逢原》:“白头翁,《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
参考资料是PRC药典和2007年高学敏 的《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经逢原》作者张璐是明末清初温病学派创始人物之一,同一时期的医学畅销书名家汪昂和此后乾隆御医黄元御也在各自著作中认为白头翁是苦寒,黄元御甚至认为白头翁入肝胆。好在民国的药典又重新把白头翁定为苦温。
我想我大概找到了答案,然而我的疑问也更多。


疑点一:清朝之前,那么多明医大家都写苦温,难道他们都没有发现传写之误?就你张璐发现了?难道前面的医家都没有亲尝验证过该药,就你张璐亲尝验证了?咋没有写上你的理由,却只写“传写之误”呢?清朝之前几千年的样本验证难道都是错误的?


疑点二:我自己亲自喝过白头翁汤,喝完后睡觉,我的手脚是温的,夜里尿也少,我认为白头翁是苦温入心经肾经。之前喝过牡丹皮,手冰凉。如果白头翁苦寒,白头翁二两加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一票苦寒药下去,我的手脚怎么可能出现温热?怎么可能夜尿很少?
疑点三:当我们回到东汉末年,仔细揣测仲景先师当时的想法,则会真正体会到医圣仲景先师命名为白头翁汤的用心良苦。整个白头翁汤方中,白头翁2两,黄连3两,黄柏3两,秦皮3两。白头翁不是君药,更不是量最大的药,为什么仲景先师要把白头翁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把主角王冠给白头翁戴上,该汤也以白头翁命名?如果白头翁也是苦寒,和黄连黄柏秦皮就没有区别,也没有必要放首位了。


我们知道炙甘草汤中炙甘草也不是量最大的,但先师仲景以炙甘草命名,且把炙甘草放在首要位置,这和先师以前的汤方多以剂量最多命名好像不太一样,比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都是剂量最多者或者该方主要功能对应的主要药物命名。因为先师此汤炙甘草汤是主治伤寒脉借代,心动悸,针对心率失常等心脏方面的,此方桂枝炙甘草人参强心,麦冬生地阿胶大枣提供人体所需血液滋阴,桂枝人参强心大家都用的多,甘草则大部分情况下用来调和诸药,用量较少,所以仲景先师在此以炙甘草命名提醒大家炙甘草在此方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剂量。


再回到白头翁汤,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仲景先师要以白头翁汤命名了。白头翁汤是针对厥阴热痢的药方,看看仲景先师论厥阴病篇,当病入厥阴时,绝不可以用纯寒凉的药物,因为病入厥阴时,病人已经体内阴寒很重,阳气都快没有了,如果白头翁也是苦寒药,试问,病人还有活路吗?这符合先师厥阴用药准则吗?先师在此以白头翁命名,一定是在提醒后人,厥阴用药一定要加温药,万万不可用纯寒凉药,所以在此药方中,白头翁是极其重要的一味药,也是后人要谨记的用药准则,即先师心法,如果手里没有白头翁,当然也可用其他苦温药代替,但必须要加温药治厥阴热痢。


只可惜温病派想当然认为热痢都得寒凉药,当代药典编者只见形未见神,想当然的认为和修改,药性和归经全部错误,不可谓是中医学界的悲哀,也是当代中国中医学衰败之主因。
我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当代中医治不好病,老是怪药材不好,到底是药不行,还是医不行,还是辩证不行?


以我自己一年多到处找名医治病的经验,最后靠自己结合各家观点再自行加减治好的经验,医生辩证错误,病总是不会好,而且还会越治越严重,辩证对,真是一剂知,两剂已,而且用的是普通药材,在社区卫生中心或者淘宝上买的。地域对药材质量可能有影响,但药物四气五味,寒凉温热性质基本不会变化。你以为呢?


白头翁药性与归经,中国药典和大学教材都错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