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助人概述||《助人技术》阅读笔记2

2022-07-23 00:52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人的发展受制于环境。健康的环境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如食物和安全,能够满足情感需要,如接纳、爱、支持等。消极事件则可能阻碍人的发展。譬如,早期经验中,依恋关系对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儿童容易产生焦虑或社交退缩。当然,个人也可以在一定限度上做出改变生活的选择,对自己的理解能够增加对个人人生轨迹的掌控感。

1助人的三阶段模型

助人技术引导当事人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了解自己的问题,做出选择,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作出改变。

1)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助人者需要构建良好的氛围,发展治疗关系。助人者的共情同感包括发自内心地关心当事人,无价值评判地接纳当事人,敏感准确地和当事人交流自己的个人体验。良好的氛围能够让当事人感到安全,让当事人敢表达情感,也给当事人思考自身问题的机会。

在该阶段,助人者需要深入了解当事人,即便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有相似的经历、身份、角色。如果助人者主观认为自己了解当事人的问题,懂得当事人的问题如何解决,就容易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当事人。

2)领悟阶段

助人者和当事人共同去了解当事人的想法、情感和行为。在该阶段,需要助人者保持共情同感,偶尔还需要助人者挑战当事人的观点,试探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给当事人提供参考。当事人和助人者一起处理问题能够获得矫正性关系体验。

3)行动阶段

助人者帮助当事人发展一些新的行为策略并在治疗关系外的其他人处寻求反馈

彻底的探索能够为当事人领悟奠定基础,深入的领悟为行动决策铺道路,改变还可能会鼓励当事人回过头来探索其他问题。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按顺序进行的,当事人有时候也会转回到前一个阶段或跳到下一个阶段。比如当事人身陷危机需要危机干预时,则行动要在探索分析之前。

2助人的过程模型

1)助人者的背景

在助人的过程中,每个助人者都会用其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开展助人。助人者的人格、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和经验等都会影响助人。

2)当事人的背景

在受助过程中,当事人有不同的准备程度:

前沉思阶段。当事人没有意识到需要改变,或者缺乏改变的意愿。此阶段的当事人忙于否定自己的问题,时常责备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自己的问题。当事人是被动受助。

沉思阶段。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承认要对自己的问题负责。此阶段的当事人容易思考很多问题,还未积极地做出要改变的决定。

准备阶段。当事人承诺改变并为改变做准备。

行动阶段。当事人积极地改变行为和周遭环境。

维持阶段。当事人已经改变并巩固改变。

当事人可能会出现不同问题在不同阶段的状况,如亲子关系问题可能在沉思阶段,而夫妻关系问题则在前沉思阶段。

3)治疗关系

治疗关系能够预测治疗结果。当事人认为有效的治疗往往是感觉自己被人理解和支持。治疗关系由真实关系、工作同盟、移情和反移情组成。

真实关系。当事人与助人者之间真诚的、未扭曲的联系。

②工作同盟。由当事人和助人者之间的联结(联系)、双方持有一致的目标(目标一致)、双方持有一致的行动规划(任务一致)组成,是治疗关系中聚焦于治疗工作的部分。

移情。移情是当事人对助人者的扭曲。如当事人因为早期经验中被父母忽视而预期助人者不喜欢自己。

反移情。反移情是助人者对当事人的扭曲。如助人者可能因为家庭不认可而对当事人的愤怒感到不舒服。

在共情同感、非评判的治疗关系中,当事人感到足够安全,愿意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但治疗关系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建立,这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当事人不愿意求助,也可能是因为助人者因个人问题出现了“花更多精力在自己身上”的失误,还可能是因为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不匹配(如性别不同让受助者很难感到被理解)。

4)助人过程中的互动

助人的过程通常是助人者根据特定背景评估助人目标,选择助人技术。当事人对干预产生反应,助人者根据当事人的反应进行目标和任务的重评。

助人意图。助人意图是干预背后的缘由。助人意图有时是无意识的,如助人者可能会自我表露以让自己感觉好些而不是对当事人有所帮助。因此,助人者需要时常回顾助人过程中每个干预的意图,增强对助人意图的觉察。

助人技术。针对不同的助人意图可能采用不同的助人技术,例如希望当事人谈论情感则可以使用情感反映技术。在助人技术中需注意的是,技术包含了言语和非言语的,同样一句情感反映“听起来你有些难过”在不同的非言语表达下(语调、目光交流)会给当事人不同的感受。

当事人的反应评估助人技术与助人意图的匹配需要观察当事人的反应。如果在希望当事人更多倾吐情感的意图下,使用情感反映技术,而后当事人也在表达情感“真的很难受……”,那可以判断助人技术与意图是匹配的。不过,当事人也可能会对助人者隐藏负面情绪,可能是因为当事人感到不安全、害怕被批评、顺从权威。如果情绪难以承受,觉得羞耻或尴尬等,当事人还可能会回避一些话题。

助人者的再评估。助人者对当事人的评估过程中,可能较难觉察到当事人对干预做出的消极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当事人隐藏了消极反应。由此,在过程中依然是需要保持对反馈的开放态度,足够好的关系能够允许双方发生误解并表达。同时,助人者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误解发生后,助人者对错误的纠正同样会成为当事人处理“过错”的榜样。

5)助人过程外的世界

外部力量会影响助人过程。例如当事人的家庭可能会促进/阻碍当事人的积极变化,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则更容易痊愈。助人者的生活事件也可能影响助人过程,过大的外在压力会让助人者力不从心。

6)助人效果

助人效果可以从个人内部、人际和社会角色表现衡量。

①个人内部的变化是当事人内心的改变,如自尊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能够发展出新的适应行为、主观幸福感增加。

人际关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如沟通改善、婚姻满意度提高、关系更加健康。

③社会角色表现的变化是当事人在社会中承担责任的能力提升,如工作业绩提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学校适应良好、反社会行为减少。

 

来源:《助人技术 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


助人概述||《助人技术》阅读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