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地磁翻转来临时

2021-07-06 01:02 作者:诸葛惜颜  | 我要投稿

2060年6月24日凌晨3时,这是人类永远难忘,必然载入史册的的日子。一颗质量大约260万吨,直径长达80米的陨石,以每秒15公里的速度砸向地球。在它穿过地球大气层充分燃烧后,其划破天际的亮度超过了太阳表面的20倍,当它坠到距地表3公里时发生了爆炸。释放了4500万吨TNT的能量,引发了当地里氏M8.2极地震,地面上形成1.5千米直径的陨石坑。所幸的是陨石坠毁的地方是俄罗斯西伯利亚扬斯克山脉以北靠近北极圈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且在附近城镇的居民在三天前就得到了俄政府的预警进行了紧急疏散,几乎没有人员伤亡。史称“第二次通古斯大爆炸”。当这颗代号为2060PH3的陨石鬼使神差地绕开庞大的木星引力时,就被NASA监测到了,它将于2060年6月24日凌晨与地球的绕日轨道相交汇,与地球最近距离是0.00124AU,极有可能撞向地球。由于各国都在1966年签订了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被禁止向太空部署核武器,没办法摧毁这颗陨石。再加上超级计算机已计算出这颗陨石的坠落地点是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且释放的能量低于5000TNT以下,都没超过当年苏联沙皇氢弹的威力。对于地球的伤害肯定是没威胁性的,这是各国天体学家的一致看法。地球几乎每二十年都会遇到这种外来天体的威胁,但在木星强大的引力作为盾牌时,这些外来天体很难砸中地球,即使偶尔砸中,由于经过大气层的充分燃烧,这些外来天体对地球的威胁性也被降为极小。


可谁也没想到该事件却是人类面临毁灭性灾难的序曲。在接下来四个月,各种各样的大型地质灾害以及神秘事件频繁登上各大媒体和网络头条。诸如:两架法航客机在同一航线坠入大西洋海底。近地轨道的通信卫星时而坠落,原因不明。五彩斑斓的极光从北极穿过了格陵兰岛,延伸到了冰岛北部小镇侯尔马维克,所到之处电网全部瘫痪。六千只栖息在俄国远东湖泽的大雁,并没有像历年秋季那样迁徙到中国南方,而是惊叫着在原地空中打转,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美国的雷尼尔火山结束了它500年的休眠,黑灰色的烟柱直冲天空2000多米,炙热的岩浆淹没了皮阿拉普河山谷;厚重的火山灰像飘雪一样覆盖了整座塔马科市。意大利,土耳其分别遭受7.5极的大地震;太平洋的大海啸淹没了印尼群岛12个城镇。位于日本熊本县的5家地热发电厂的安全气阀被地底蒸汽直接掀上了天,附近的温泉景点的泉水沸腾得能把人煮熟,还散发出一股硫磺味……


2060年11月28日,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以德国气候学家安东尼.赫斯代表的七家国际环境监测机构发表报告指出:“自206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所发生的大规模地震,海啸,天气异常乃至神秘事故,都超出了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水平,这很不正常”。虽然暂时调查不出原因,但推测可能与“第二次通古斯大爆炸”有关。他的报告使得全球民众感到恐慌。2060年12月24日夜,全球各地的教堂都迎来了大量民众,这大大超出了往年教众的数量。祈祷声,诵经声,唱诗声在烛光的映衬下响彻了那年的平安夜。


2061年1月3日,早上8点半,第54任美国总统卢克.摩根在例行听完每日简报之后,走入了白宫会议室。20分钟后,他神情凝重地看完了白宫科技代表团提交的报告。在场的还有这届政府的重要高官: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土安全部、NASA、环保局等各个负责人。摩根总统把在场的人都扫了一遍,最终目光停留在了他的首席科学顾问约翰.皮埃尔博士的身上,他是这封报告的主要撰写人。


约翰.皮埃尔 ,法裔美国人,天体物理学家。现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白宫环境政策顾问,PCAST(总统科技委员会)主席。作为2038~2050年美国的能源部长,曾为美国新能源革命和完成碳中和目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73岁的他虽然满头白发,走路还用手拄着拐杖,但眼神坚毅,精神抖擞。


“嗯……你的意思是地磁正在减弱,是吗?皮埃尔博士。”总统问。


“是的,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皮埃尔解释道。“这可能是几十万年一次的地磁翻转。从20世纪90年代,欧洲航天局就发射三颗能侦测地球磁场的高分辨率蜂群卫星。他们通过卫星发现地磁北极从加拿大以北开始朝俄罗斯西伯利亚移动。虽然地磁每年都在减弱,但还不至于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可这次地球受到陨石撞击之后,地球的磁场开始变得紊乱,减弱速度异常地快,全球有几块地方已侦测不到地磁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会议桌中心的LED灯,3D全息视频画面顺着灯线展开,这是LIFI有光源传输视频技术。上面播放着2060年下半年以来的自然灾害画面,各国科学家对该灾难的简要分析以及各地地磁变化的数据。


“我参加了去年12月28日在新西兰惠灵顿举办的第45届国际天体物理与地磁学研讨会,与来自95个国家300多名科学家充分交换了意见。他们大部分人和我的结论差不多,地磁正在快速翻转,这种变化将会给地球生态圈以及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我想现在欧盟、中国、俄罗斯都已经开始研究应对措施了。”


“可据我所知,地球曾发生数万次的地磁翻转,也只有五次生物大灭绝,难道这次会灭绝人类?”说这话的是国务卿坎贝尔。


“国务卿先生,地球目前有46亿年的历史,的确有几万次的地磁翻转,最近的一次翻转也发生在78万年前了,平均每次翻转进行得也非常慢,至少需要一千年乃至几万年的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的伤害也可能降到了最低程度。但这次不一样,2060年下半年,全球异常灾害达到同期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就是预兆。去年12月在NASA联合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使用了埃姆森研究中心的Alex4超级计算机。根据全球各地的地磁力数据和气候的变化建出了有关地磁场的数据模型,从而测算出此次地磁翻转所用的时间。”说完,他看了一眼NASA局长。


NASA局长克雷斯.金站了起来。“总统先生,请允许我把Alex4测算的结果告诉各位吧。”得到总统的默许后,克里斯.金用手指操作着视频上的虚拟按键,视频画面弹出一组数据模型。


“从2060~2100年,地表的地磁会在这四十年里降到最弱,2100~2120年地磁会完成翻转。2120年后,预计地磁会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估计从2060~2100年在这期间地表的地磁会迅速消失,它给处在工业社会的我们带来的伤害远比史前一万年前的人类先祖要大得多。你能想象的就是老电影《地心危机》和《2012》类似的场景。太阳风暴剥离大气层,杀死地球大部分生物。人类社会的电子设备都会变成废品。地球上氧气将会从21%降到16%。南北两极的冰雪将全部融化,海平线会上涨近70米,随后海水会不断地萎缩……”


听到了这些,包括总统在内的其他高官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就是说我们只要撑过这60年就可以恢复正常。”总统强装镇定地问道。


“是的,但我们只能在2100年前这四十年里给人类找个避难所。后二十年我们在地表上什么也干不了。”皮埃尔无奈的说。


摩根总统突然灵光一闪,问皮埃尔:“刚才克雷斯提到了《地心危机》这部老电影,我小时候也看过。能否像电影一样,派个小分队钻进外地核,用反物质炸弹或核武器轰击来刺激外地核,促使其流动,地磁力恢复。你觉得这方法可行吗?”


“很遗憾,总统先生,该电影的设定是外地核与内核一样固化导致地磁的消失。而我们的外地核并未固化,依然在流动。我们遭遇的是几万年一次的地磁翻转,我们的地磁并未消失,只是在大部分地表减弱到最低,到一定时间就恢复正常。所以该电影没有参考意义。另外我们没有掌握探索地心的高科技,现在我们最先进地下钻探技术只到六千米。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是30千米,地幔是2865千米。我想科技发展再过三百年,我们也到达不了地心,这比探索太空还难百倍。”


总统听罢,不免有些沮丧。“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你们的科技团队难道就没有想出应对之策?不会要我们都移居太空吧?”


“移居太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总统先生。”皮埃尔博士继续说道。“应对危机的办法我并没有写在报告里,我们只具备初步的构想,如要形成报告还需要广泛听取国内或国际上科学界的意见”。


“好吧,把你们的初步构想说来听听。”


“方法一,就是选择移民太空。因为目前航天技术发展比较成熟。截止到2060年,全球能独立研发重复使用型载人飞船的国家已有12个;能组建国际空间站的国家已有9个,其中3个国家使用桁木式,6个国家使用积木式;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有22个;正在发展火箭技术的国家有15个。去年全球每年发射火箭次数总共为3420次,是2020年的近30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核热火箭推进器的成熟,我们近地运载能力已达到1000吨,未来十年内有望突破2000吨。现在的空间站已不完全是当初以空间实验为目的所建,而是逐步发展成为各国尝试太空移民的初始场所。除了我们的白头鹰号,像中国的天宫城,俄罗斯的斯拉夫星,欧洲的半人马座,现每个太空空间站点常驻航天员达100多人,而每个空间站都可容纳600~1000人共同生活。从2060~2070年,只要全球能加大产能,把发射数从3000多次提高到一万次,每年就可运送2.5万人。2070年以后把发射次数提高到三万次,每年就可运送至少7万人……" (3D全息屏幕一直用图像化呈现皮埃尔所讲的内容)


听到这里,NASA局长克雷斯.金插口道:“皮埃尔博士,你说的几乎不可能实现。虽然重复使用型飞船得到了广泛运用,现在航天业的成本比100年前大幅度下降,能搞航天技术的国家比上个世纪不止增加了一倍,但航天业毕竟是高投入,高科技的行业。以我们的科技和产能即使加上欧洲盟国,每年最多也只能完成2000多次的发射量,也只能送5000人到太空。如果再加上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总共每年最多也只能送一万人啊,哪另外1.5万人谁送呢?而且国与国的技术,发展程度也不同,比如一枚载荷量500吨的火箭,我们国家只用半年就可造出来,而有的国家却造了三四年。


“如果美国把所有的航天技术和专利都共享给全球各国,并帮助他们培训人才。全世界的火箭像同一个工厂统一制造,统一标准。这样会不会提高到每年发射一万次以上,运输2.5万人呢?”


“这…这…”克雷斯.金有些语塞了。他的确没想到皮埃尔是想让所有国家都掌握美国先进的航天技术,推高全球对此计划的参与度。“这…的确有可能做到。” 金心里这样想,可嘴上却没说出口。


“这太可笑了,皮埃尔博士。”国务卿坎贝尔说道。“科技优势是美国立于全球领导地位的基础,谁也不能放弃。拿出来给全世界共享?不,我们只共享给拥有同样价值观且能帮助我们的盟友。至于其他国家想都别想。”


“行了!坎贝尔先生,现在不是讨论你那没用的新冷战学说的时候。” 皮埃尔用斥责的语气说道。“我们是在严肃地讨论地球上每个生灵的命运。在面对人类大灾大难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该保留半点自私。否则毁灭的往往是他自己。”说完,皮埃尔愤怒地用拐杖笃了笃地。


众人听到皮埃尔博士当着总统的面对国务卿毫不留情的批评,都吃了一惊。坎贝尔涨红着脸,欲言又止,却说不出口。他有点不知所措。他觉得周围仿佛有人窃窃私语,像是在议论他。那句“这太可笑了”是一种对人不尊重的失言。他不能与皮埃尔争辩,因为摩根总统正盯着他,他再说错话可能就会被请出会议室。皮埃尔是总统的首席科学顾问,不能得罪他。场面一度尴尬。


“行了,消消气,皮埃尔博士,我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的——向全世界共享美国的技术。”摩根总统为尴尬的气氛打了圆场。


“我有个问题,皮埃尔博士。在太空移民要住几十年,怎样解决失重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是美国国防部长克莱斯勒。他年轻时曾经作为空军上校,乘坐SpaceX公司的龙飞船,在国际空间站里工作了一年。“在空间站长期的失重,使我患上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的症状。好在NASA提供了骨髓干细胞充质片和身体锻炼能够解决。我和我妻子一起在空间站工作时,失重问题导致我们俩一年都没有干成那种事。(这时传来发笑声)别笑!这是很严肃的问题。这该如何解决?” 的确,如果人类移居太空却不能繁衍后代,这种移居将会无意义。


皮埃尔博士脸上露出了笑容:“这问题问得好,不过你应该向金局长提问。我的观点是用离心力加速就可以得到一些重力。我记得100年前,NASA与苏联同行竞争就做过几次重力实验。只是由于成本太高和火箭载荷力不足等问题就放弃了,对吧?金局长。”


克雷斯.金点了点头。他解释道:“在飞船上安装一个自旋系统产生加速力就可得到重力。近地空间站很难干成这个是因为它的体积太小了,旋转起来会导致人的身体上下部分产生重力差,头晕目眩,血液倒流。如果要做成重力飞船就必须采用环形结构,超大型的体积,不断旋转。可以参考库布里克拍的老电影《太空漫游2001》和马特达蒙主演的《极乐空间》。”


皮埃尔说:“所以我们打算与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联手在月球轨道建立一座能容纳50万人超大环形太空城。每段200米的船体设旋转内径,每分钟旋转可达2~4下。当然,效果最多是地球重力的四分之一,但也极大改善了失重环境。这需要国际的通力合作,如此大的太空城,每年需发射载具飞船1.3万次,才有望在8年内组装完成。在2100年前我们需要建立起至少四座环形太空城。”(视频展现3D环形太空城的构想图)


“呵呵,现在我总算知道为什么科幻电影里的飞船都像是旋转的摩天轮了。”摩根总统说道。


在解答完克莱斯勒的问题后,所有人对方法一移居太空没有任何异议了。


“除了移居太空,那第二种方法是什么吗?”摩根总统问。


“总统先生,按照我们最好的设想,40年内移居太空的人数最多也只有200多万人。这对于现在92亿的地球人口总量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于是我们想到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在地球表下修筑大量300~1000米深的地下城,作为92亿人的庇护所。”(视频呈现着地下城3D构想图)


“按我们的设想:0~300米深的区域是连接地下城与地表的进出口距离,容纳有轨载具和电梯。之所以把城修得深一些,一是抵御太阳风暴粒子的侵蚀。二是避免地震波中的面波冲击。300米~600米是城市区,也可以按人口基数把城区划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600~900米则是农业生态区、畜物饲养区、生物实验区和物资储备区。最后100米深则是能源供应区。包括核电或火电厂、地下水储存和水循环系统、制氧和空气循环系统、藻类养殖区等……”


“上帝啊!92亿人口都住地下城,那是多么大的工程量,这比移居太空还得耗费更多的资源。” 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艾克.谢尔顿不禁惊呼起来。


“说得对,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别说工程量史无前例地惊人,更关键是我们怎么号召全球92亿人从地上搬到地下去,还得住半个多世纪?” 年仅38岁的环保局局长苏珊.伯格问道。


“面对的困难是前所未有,但我们别无选择,毕竟不可能人人都能移居太空。”克雷斯.金说这句话表明他支持皮埃尔博士的地下城计划。


 “可皮埃尔博士,我看你这地下城的设计……”苏珊.伯格指着地下城的3D构想图说道。“这可不像座城市啊,它被设计得更像一座地底摩天大厦。你就没有想过人类的心理和生理对环境的感受?如此封闭的环境,长期靠人工采光,住久了会导致视力衰弱、精神压抑、体能下降、脑力迟钝。很难想象,60年后的地球人的体质会孱弱成什么样?”


“伯格女士,你的担心不无道理。就像电灯和太阳都能发光,但太阳光能增强人体所需要的钙质,而电灯则不能。可未来的地下城会容纳超量的人口,而我们想到办法是压缩公共空间,尽量确保私人空间,所以整个城市也只能设计成一座大楼那样。这并非是最终的设计,我们还需与各国的科学家进行充分地讨论和论证。


“你的担忧会有相关的人和技术来解决。比如:工程师会合理地规划公共空间;医护人员对居民进行心理辅导;政府大力推广体育锻炼;除了锻炼身体,我们还可以用航天员吃的骨髓干细胞充质药片来抑制骨质疏松。至于心理压抑,可用虚拟屏幕展示大自然的景象,再用拟声器和仿真味技术制造虫鸣鸟叫,还有花香的气味,那就更好了。”


“皮埃尔博士,我想问一下关于地下城的具体细节,比如地下城该建在哪?遇上地震怎么办?空气、水、电、食物该怎么解决?” 提这个问题的是副总统克林特.鲍尔。他出身律政界,他的父亲马丁.鲍尔是有名的华尔街大鳄,也是摩根竞选总统时最主要的赞助人。


“副总统先生,地下城应避免建在六级以上的地震带和活动断层。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有自己的地质数据库可筛选建城地点。至于空气、水、电、食物等问题。目前的技术可解决65%的问题,剩下的35%正在继续研发。”


“各位应该知道地下1000米的深度,至少比地表温度热上30℃,在地下城安装大型空调不但能制造舒适的凉风,还能调节空气的湿度。还有纳米多孔聚乙烯,这种材料能在皮肤与空气间产生一个隔热层,并能充分吸收汗腺分泌的汗液,使人体感到凉快,下一步我们就该降低成本,把技术推广到纺织业上去。”


“我们的制氧机有电解水设备,还有二氧化碳分离设备,还可以采集地壳中高达48%的氧元素来制氧。还有NASA正在研制的绿色生态制氧系统,一旦这种技术成熟也可移到地下城。总之,我们会确保地下城的空气氧含量达20%。能源问题就有赖核能发电厂,我们还可以重新启用火热发电,反正地球还有探明储量8000多亿吨的煤。至于水和食物,居住于地下肯定会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在地下城建成以前,我们会督促各企业大规模生产工业食品以备储存,当然,为了人体的健康,我们还必须在地下开展有机食品的生产。LED灯就可仿照太阳光,能促使地下生长的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且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微藻食品和蚯蚓能向人体提供大量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不亚于牛奶……”


皮埃尔博士的滔滔不绝使得在座的官员大多数觉得地下城的建造是可行的。


“……目前最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把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无论是上天还是入地,这都不是美国单独就能完成的。像俄国有防强度辐射的高分子纳米涂料,能让太空城的寿命更加持久。而中国能制造出长达几千米翼展型超聚光柔性太阳能电池板。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万吨以上TBM盾构机的国家。想要建太空城和地下城都必须争取到与他们的合作。除了航天技术,关于地下城的技术我们也得开放,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广泛的合作,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说得对!”克雷斯.金补充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和大学生,俄国有丰富的航天技术经验和顶尖的数学家,印度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力和软件程序师。我们还需要大量的钚—238来做核电池,这都离不开全球的参与。”


摩根总统点了点头说:“我们的确需要广泛地合作才能把这场灾难的损失减小到最低。接下来就是与他们商谈了。也许这世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科学,而是政治。我们须制定个计划好好落实,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美国,也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


在确定用两种方式躲避地磁翻转的灾难之后,会议接下来的讨论就很顺利了。会议讨论出接下来要采取的措施:美国要与全球各国达成应对此次危机的广泛共识,那么最好的途径还是靠召开联合国特别大会。


2061年2月12日,197个国家派代表和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召开的特别大会,在经过十五周的讨论之后,197个与会国家签订《未来生存和发展条约》以及《人类自我拯救共同宣言》。各国决定在2061~2100年,向太空移民至少200万人,并在月球轨道建立4座超大环形太空城。剩下的92亿人则转移到即将修建的地下城。将在地球地表下修建3万座30万人规模的地下城。各国计划在联合国基础上成立一个国际应对危机最高部门——人类最高统筹委员会,由该机构执行两项拯救工程……


当一位记者向约翰.皮埃尔博士发问:“您认为在未来,人类的命运究竟会如何?” 皮埃尔博士这样回答:“我相信海明威的那句话——人不是生来就该被打败的。这是一句箴言,也是一种信念。”(完)


当地磁翻转来临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