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两百多年前的八百里洞庭什么样?后来能凭空冒出一个县

2023-03-09 17:36 作者:史说新传  | 我要投稿

洞庭好风光 诗中美如画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这一年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李白在流放途中得到了赦免,并和他的朋友夏十二登上了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风景。 这时的洞庭湖汪洋无际,水面辽阔,水天一色尽收眼底。

众所周知,大诗人李白是登楼必赋,他用诗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汪洋浩瀚。 面对文字,我们只能去揣摩大诗人文笔中的意境,当时的洞庭湖到底什么规模,什么气势不得而知。

言归正传,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200多年前的清朝嘉庆时期(1796年-1820年),这时就有人绘制了一份洞庭图,全面反映了当时八百里洞庭湖的碧波浩渺。

清代嘉庆年间绘制的洞庭湖地图

嘉庆年间洞庭图全图 这张地图是当时统一绘制的湖南全省图中的一部分。作者不详,出版时间大约是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二十五年(1820年)间。 虽说是一份地图,但却又好似一幅山水画,与现在的地图绘制方法不同,此图是既写意又写实,把八百里洞庭描绘的有景有情。 地图以岳阳楼为坐标,大致呈现为上西南下东北的方向。

岳阳楼 洞庭湖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其后历朝水域面积不断扩大,向西南扩张,及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其鼎盛时期。据记载,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时洞庭湖水域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这一数据计算依据的就是《洞庭湖志•附图》。 当时的《洞庭湖志》曾记载它的范围是:“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这是一种观点,也是现在在相关书籍、媒体报道和百科中经常引述的一组数据。 不过也有研究观点认为,其实,从清朝初期到清朝中期,洞庭湖就已经出现由大变小的萎缩了,所谓的道光年间湖区面积达到鼎盛时期值得商榷。 在2014年李跃龙编著的《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一书中,分析认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后的洞庭湖如果使用经纬测量方法,当时的洞庭湖天然水面约为4300平方千米。所谓的道光版的《洞庭湖志》其蓝本原是乾隆初年的湖区周围四府一州八县方志所写成。 根据他的这一观点,道光版的《洞庭湖志》中所绘场景并不能代表当时的洞庭湖情况。 如果按照后面这一观点,也可以理解成这张嘉庆年间的地图其实很大可能也是按照康乾时期的记载为基础绘制的。

沧海桑田 湖中长出一个县

再来看此图的绘制。 这张地图中绕湖一圈,大小县邑散落在四周。按照地图上的标注,最下方的岳阳楼所在即是巴陵县,西北有华容县,西有龙阳县、沅江县,南有益阳县、湘阴县等。

图中的君山、扁山、月山、鸡山(寄山)、团山、磊石山等山峰成为小岛,点缀各处。舵杆洲、冷泛洲(图中为泠,今南县等伴洲)、芦林潭等要冲分布湖中。 不过,图中的这些地名及县治所在与今天略有不同。 这时的君山以北地区犹被湖水所掩盖。不仅如此,今天的华容县东北部,南县和安乡县南部原来都是湖区。 其中的南县,在这张图中就是一片汪洋,随着湖区的淤积,这片土地一直在扩展,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始有“南洲直隶厅抚民府”,1913年后改称南洲县,1914年,又改称南县。

源自湖南省地图册 由盛转衰,亟待治理

十九世纪中期后至今天,洞庭湖由盛转衰,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严重洪灾导致堤溃,形成了荆江四口(藕池口、松滋口、太平口、调弦口)分流的局面。 随着泥沙淤积、洲滩扩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围湖造田,湖面开始大面积萎缩,逐渐呈现出湖泊、河道和堤垸交织的形态。 整个湖区被分割为东、西、南洞庭湖,大通湖及诸多小湖。 一方面是泥沙淤积,另一方面是围垸垦殖,这对洞庭湖的萎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众多堤垸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挤压了湖区面积,也削弱了洞庭湖调节径流和蓄积洪水的功能。

鸟瞰洞庭湖周边 根据今年两会中湖南日报的相关报道,目前的洞庭湖泊面积减至2625平方千米。也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系统治理,全面复苏洞庭湖的建议。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两百多年前的八百里洞庭什么样?后来能凭空冒出一个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