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最美的一棵树(梅花树)
一、文化元素挖掘
梅花是原产中国的独特花卉,以开花奇早而领百花之先。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1)梅花文化发展的历史
1、以中原为代表的实用文化:
从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多年)—西周至春秋(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从迄今发现的记载看,中原地区当是梅花文化的最早发生地之一。这段时期的梅花文化,以中原地区为代表,以简单的生活实用和朴实的精神浪漫为特点。主要用于我们祖先的食用和祭祀,后逐渐又成为人们传情达意时的媒介,如祭祖时的贡品、饮食的调味剂和青年男女自主的媒妁之约。“那时人们栽培梅树多是为了实用,尚未用于观花”。
2、以江南为代表的文人文化
从魏晋南北朝(220年)至20世纪50年代。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所经历的朝代更迭、政治变革和文化演进,是在以前基础上的几何增长与魔幻变化,从封建社会一直到现今时代,国运的跌宕起伏,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国梅花文化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历练而发育几近成熟,为今天呈现出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3、以北京为代表的大众文化
历史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但在中国辛亥革命以前,文化的更多享用,还是比较集中地被文人所掌握。新中国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扫除了文盲,这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也是梅花文化可以走向大众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在2006~2008年北京尚未形成群众性赏梅活动之前,我国梅花欣赏一直以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为中心。要看梅开花如海,不到江南枉费心!江南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人文基础,是梅花自然和栽培生长的最佳土壤,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文化底蕴之深厚,梅花规模之宏阔,至今无任何地方可与之比拟。江南拥有南京中山陵的梅花山、武汉东湖磨山梅园、无锡百年梅园、苏州邓尉观梅、杭州灵峰探梅等诸多一流赏梅名胜。早春江南赏梅花,一直是这些地方根深蒂固的民俗,是从古至今一桩深入人心的文化盛事。
(2)梅花的文化象征意义
1、坚贞不屈
梅花是寒冬中的花朵,它能够在严寒的环境下依旧生长,因此被赋予了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在古代诗词中,梅花常常被用来形容忠诚、执着的精神,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一句。
2、品格高雅
梅花的花朵虽然并不华丽,但它却有着高雅的品格。据说,唐代的文学家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梅花》诗,其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表现了梅花清雅高洁的品格,因此梅花也被赋予了高雅的象征意义。
3、勇敢无畏
梅花在冬季中即使遭受风霜雪雨的侵袭,也能够顽强地生长,因此被人们赋予了勇敢无畏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勇于拼搏、无畏艰险的人。
4、清高脱俗
梅花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花,它的花朵虽然并不华丽,但它却有着清高脱俗的气质。因此,梅花也被赋予了清高脱俗的象征意义。
总之,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多种多样的,它代表着坚贞不屈、高雅品格、勇敢无畏、清高脱俗等美好的品质。
二、旅游主体文化特征分析
(1)以我们小组成员为例,关于旅游主体文化特征,我们组的相同点是:1、我们都具有主观性,以这次寻找春日校园最美的树为例,我们小组团队成员的旅游理念、艺术审美都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特点,都有自己主观上认为最美的树,都是按照旅游主体自身的主观标准进行的,因此,旅游主体文化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2、我们都具有求知性,对于新事物,我们都有探索新东西的欲望,是旅游主体所表现的探求新知识的特性。
(2)我们组点差异点是:1、每个人的个性不相同,以这次寻找春日校园最美的树为例,每个人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所以认为最美的树的种类也不同;2、层次性不同:像我们组有的人是,到此一游型,这样的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到了景点拍拍照”,然后发到朋友圈或微博,证明自己曾经去过。但问起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地的民俗风情,则一概不知;也有这种类型的,领略美景型,旅游的过程中随时都能发现美,路边的一朵野花,都会被他们镜头的忠实地记录下来,并乐在其中;还有享受生活型,时间归自己支配,行程由自己做主,会自己提前规划好线路,就是为了尝遍美食,看遍美景,关键是,心里放松。
(3)我们组的认同点:我们认为旅游主体文化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所展现的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性格、情趣都各不相同。旅游主体的构成呈现时代性特征,每个时代,旅游主体也不相同,旅游主体的审美理念也受时代特征的影响,每个阶段的人,审美标准也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