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展导读① | 夏代:青铜礼乐文明的“缘起”与“晨曦”
礼由“事神致福”的宗教性行为发展为一整套规范社会人伦的政治制度,大体经历了约两三千年的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至西周时期而臻于完备。源远而流长的礼乐文明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之所在。该地区的考古发现清晰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从初现到成熟、从辉煌到衰弱的全过程。
本期“礼记:中原夏商周礼乐文明展”导读从夏代开始,将带领大家感受青铜礼乐文明的“缘起”与“晨曦”。

光华初现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部分器物逐渐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意义,并用于各种祭祀等礼仪活动,成为了“礼器”的最初形式。青铜冶铸技术成熟之后,这些器物也成为制作青铜礼器的重要参考或直接来源。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M2005随葬陶器

夏代早期,礼器多为陶制的酒器和食器,相对于日常生活用器,造型更规整、制作亦精美。晚期则出现了青铜酒器和食器为基本组合的礼器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真正迈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也开启了以青铜礼器为表征、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河。
“海纳百川”的陶礼器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周围乃至更远的区域分布着若干各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不同的文化因素逐渐汇聚中原,并与自身文化不断融合,最终发展成为第一个地域性王权国家——夏王朝。因此,夏代的陶礼器中既有源自本土的传统,也可见周边其它文化的踪影。



二里头文化中的陶鬶与山东史前文化的陶鬶最为密切,是中原同类器中的最后形态,自二里头文化晚期开始,敞口敞流的鬶逐渐为更具保温和防尘功能的封口筒流盉所取代
由于冶金技术的发展,青铜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被夏代统治阶层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特殊内涵。青铜礼器自陶礼器脱胎而出,在礼制文化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


“片羽吉光”:夏代青铜器真容?
目前可见的夏代青铜容(礼)器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有限,铸造技术及装饰水平也相对偏低,但这是否反映了这个阶段青铜器的真实样貌呢?
二里头遗址已知的青铜遗物主要来自于数量不多的几座中小型墓葬,尚未发现大型贵族墓葬,而随葬青铜器数量的多寡及铸造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墓主人社会身份的高低。因此,有理由期待今后更多、更丰富的青铜器的发现;


该遗址拥有规模大、分工细致并长期使用的青铜铸造作坊,其所具备的专业铸造能力,也是我们期待今后有更多新发现的理由;


从嵌绿松石铜牌饰等制作精良的铜器可知,夏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和艺术表现能力已经十分成熟,同时期陶器、骨器上已常见此后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而唯独不见同时期青铜礼器上有相应的表现,于理不合,此为我们期待新发现的又一理由。


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先商时期商人的青铜冶铸技术尚未发达,青铜器的数量极少,甚至没有青铜礼器。因此,我们推测:商代早期的青铜冶铸技术乃至礼器系统是夏王朝的遗产,有如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传统是承袭商王朝的遗产一样。


诸多理由使我们深信:夏代或其晚期青铜礼器的基本面貌应该与早商时期青铜礼器的面貌相近。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更多更精彩的夏代青铜礼器的发现!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