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夏威夷 茂宜 - 1 火努鲁瓦湾,哈娜之路

二月中旬,眼看着清算年假的日子又要到了,而我仍有一周去年的年假没有休。考虑到一月份刚去佛罗里达玩了一周,我想这次就安心在家待着吧(毕竟我佛罗里达的游记还没写完,再去新的地方,欠下的“作业”就更多了)。如果春假实在无聊想出去,到圣地亚哥住上两天也蛮不错。但老婆一直嘟囔着想再去夏威夷玩儿,我也觉得上次在佛罗里达浮潜得很不尽兴,就又动起了去夏威夷的心思。我们去年3月份刚去过夏威夷大岛(Hawaii)和瓦胡岛(Oahu),今年再去就有些太重复了。于是茂宜岛(Maui)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选。茂宜岛在大岛与欧胡岛的中间,也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有很多适合浮潜的海滩。其实我们冬天时就想去茂宜,但因为住宿太贵就放弃了。这次再去网上查住宿的价格,发现依然要差不多500美金一天。看来茂宜住宿就是这么贵,那也没有办法了,该花多少钱就花吧。毕竟钱花了还能再挣回来,时间用掉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而且浮潜也是一个体力活儿,等我年纪再大一些,可能也就浮潜不动了,所以更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寸光阴。
当然茂宜不是没有便宜的地方,只是那些地方住宿条件太艰苦了(有些就是海边的帐篷),不太适合我们。我想既然是出来旅游的,把自己搞得苦哈哈的就没必要了。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住一晚7、800美金的海景度假村。于是我们找了一家在茂宜岛中部马利亚市(Maalaea)的短租公寓(Hono Kai,一晚500)。这个公寓在一个三层的住宅区,旁边紧挨着马利亚湾(Maalaea Bay)。但我们的房间在一楼,所以没有海景,很遗憾。但我们有一个小院子,可以更方便的从停车场进出,也挺不错的。可能因为美国各个学校放春假的时间不同,去茂宜的机票要比冬天圣诞节期间便宜些,300出头一张票(比去年去夏威夷大岛、欧胡岛还要便宜)。由于我和老婆都爱吃Pokē(一种生鱼拌成的食物),只要食材新鲜就没问题;所以在茂宜的这几天里,我们基本上都是在超市买东西吃,只在个别时候(比如说去“哈娜之路”的那一天)才到外面店里买吃的。茂宜超市里的物价和欧胡岛上差不多,都是蔬果相对较贵,海鲜相对便宜,是可以理解的。超市里不光有卖生鲜食品,也有卖熟食米饭的,非常方便(之之不爱吃生鱼,就给他买的超市里的盒饭,他也挺爱吃的)。这样算下来,差不多平均一天的吃喝花费要60块。至于租车,6天要500多,比预计的多花了些(主要是临时升级了一下)。在茂宜岛玩基本上花费不会太多,因为所有的海滩都是免费的。只是海滩边的停车位不太好找。尤其是一些被度假村“吞并”的海滩,附近的停车位都是只供度假村住客使用的。但好在茂宜岛漂亮的海滩很多,不用上赶着去非要去度假村边上的海滩。哈莱阿卡拉国家公园(Haleakalā National Park)的门票和其他国家公园一样,只要30块就能玩儿几天。如果有国家公园年卡,也不用买门票。唯一真正要花大钱的地方,是去茂宜近海的摩洛基尼岛(Molokini)。那里是世界闻名的潜水圣地,必须坐船才能到达。我们这次参加了一个浮潜的观光团,花了500块,但其实不去也没有太大损失。最后一天我们实在没事干(去海边玩水不好收拾),去了茂宜水族馆,花了小100。以上就是这次旅行的主要花费。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其他花销,这趟下来一共花了小六千,还是不少钱呀!
2023/3/16 (星期四)
一早6点,我们就起床了。洗漱完毕,把行李收拾好,便叫了一辆网约车去机场。我们出门的时候刚7点,没想到高速上已经开始堵车了,看来洛杉矶的交通又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状态。开了一个小时,我们才来到机场(不堵车的话,30多分钟就到了)。机场里依旧是人山人海。过安检之前,人们还要排队穿过一个有两只警犬的检查通道。警犬在通道两端不停往返,仔细“检查”旅客的行李箱。虽然我的箱子里没装什么危险品,但看到警犬一直在旁边嗅,还是不禁感到一点儿压力,生怕它突然对着自己叫起来。好在这一切都只是我的臆想,警犬闻完我的箱子就很淡定的去闻下一个人了。
8点半,我们来到了候机室。等了十来分钟,就开始登机了。一路上阳光刺眼。尽管我很想看看窗外的风景,但也不好意思把遮光板打开,毕竟飞机上好多旅客都趁此机会补觉呢。大约飞了6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茂宜机场(Kahului)。这个机场比大岛还要简陋。只有两条跑道,跑道旁有三、四个停小飞机的机库,外面停了几架直升机。从机舱出来,立刻感受到了那股熟悉而又久违了的海风。那风是如此的轻柔、和煦,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片世外桃源里,而平时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压力、烦恼都能烟消云散。大概这就是夏威夷的魅力之所在吧。

出了机场,才刚刚下午1点(因洛杉矶和夏威夷有5个小时的时差),还有大半天可以玩儿呢。我们先搭机场外面的摆渡小火车来到租车中心。租车中心里坐着两个慈眉善目、身穿夏威夷花裙子的中年大姐,不疾不徐的帮游客办理着租车业务。老婆事先在网上已经订好车了(300块6天),所以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大姐告诉我们,车是一辆道奇公羊(Dodge Ram)时,我们才吃了一惊。居然是一辆皮卡(老婆订的租车方案是由租车行按需给租客分配车型,所以便宜一些)?如果我们这次要带着冲浪板、皮划艇到各个海滩玩儿,皮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我们此行没有这样的需求。而且我们这次要去“哈娜之路”(Road to Hana),听说那里的路非常窄,停车也很困难,开皮卡这样的大车势必很不方便。于是只好临时升级(又加了200多),换了一辆英菲尼迪(Infiniti)的小车。看来现在租车行的套路也很多,令人防不胜防。
取到车后,我们便往公寓的方向开去。途中,我们去了一趟超市(Safeway),采购了这几天需要的水和干粮。同时买了些Pokē,米饭,带回公寓吃。2点半,我们终于开到公寓小区。这里的停车位都很局促,如果租得是皮卡,那停车肯定是要非一番力气的。找到我们租的公寓,发现保洁员还在收拾房间(没过多久她就离开了)。虽然气氛有些尴尬,但我们实在太饿了,就先到厅里的小茶几边上吃了午饭。这次我们买了三种Pokē,分别是辣味金枪鱼(我和老婆一致的最爱)、葱伴扇贝(感觉是最近几年才开发出的新菜品,我觉得很好吃)和酱油三文鱼。其中酱油三文鱼比辣味金枪鱼更贵,但却没金枪鱼好吃。不知是鱼不新鲜,还是调味不得当,总感觉臭臭的。不论如何,夏威夷Pokē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至少比洛杉矶的要高的多。


饱餐一顿后,已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就打算现在公寓附近转一转。出门没走几步,我们就来到了海边。老远就能看见近海处有一个深棕色的东西在海浪中若隐若现。“海龟!”我们兴奋地大叫起来。此行我的目标之一就是与海龟一起在大海中遨游,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海龟了。但是这边的海浪比较大,水也比较浑,看得不是很清楚。只觉得这只海龟的背上脏兮兮的,像是糊了一层泥巴一样。接着我们一起沿着海滩走了走。沿路有好几个类似的公寓小区,看来这一片是新开发的住宅区。走了10来分钟,我们来到一小片礁石区。在那儿我们找到了一种外表光滑、长得像香肠的海参。它看似绵软无力的在水底躺着,但其实趴得很牢。费一番工夫把它从水中取出时,它还会向外喷水,蛮有趣的(但之之觉得很恶心)。这里的礁石上还常能看到一种像文字香一样的东西,那是一种蛇螺科(Vermetidae)的生物。这种生物就像蜗牛一样,平时会缩在壳中,等潮水涨上来后再伸出触角滤食海水中的微生物。我们在这儿玩了十来分钟,就往回走了(这片礁石区实在太小了)。




回到房间后,刚4点多一点儿,感觉还能再去个别的地方。于是我们就又出发了,往乌鲁阿海滩(Ulua Beach)开去。我们跟着导航开了20来分钟,眼看就要拐进了一个度假村里。我觉得不太对劲,就没听导航的指挥,继续沿着主路往前开,结果开着开着就跑远了(其实导航是对的)。我们就临时就近又搜了一个帕拉维亚海滩(Palauea Beach),这才把车停下了。我们穿过了一片荆棘丛生的小树林,来到了海滩上。这个海滩上玩儿水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找了摄影师帮着拍海边艺术照的。可能是因为这个海滩人少(不太好停车)且面朝西边的缘故,这样就可以在日落时分以夕阳为背景。朝远望去,这里还能看到拉奈岛(Lanai)及卡胡拉韦岛(Kaho’olawe),它们是在夏威夷群岛中相对较小的几个岛。
我们沿着沙滩往北走了走,接着来到了一片礁石区。这里的礁石就比刚刚去过的那一片多多了,但必须要蹚水才能过去。老婆不想把脚弄湿,就在一个小台阶上坐下了,而之之抱着公寓里找到的小冲浪板(body board)去海边玩水了。我虽然带了浮潜的装备,但这儿的浪有些大,且有好多礁石,就没下水。我自己一个人蹚水到礁石区探索了。在这儿我找到了很多之前没见过的海边生物,如:收藏家海胆(Collector Urchin)、头盔海胆(Helmet Urchin)、龟甲宝螺(Humpback Cowry)等等。此外,我在一个小水坑里发现了一只像蛇尾一样的小东西。它藏在一个卡住的珊瑚礁碎片后,怎么也抠不出来,只能看到几条细长的触角。最后,我来到了一处全是黑乎乎的火山岩的“半岛”,再往北走就到另一个海滩了。此时天色已经不早了,我四下里稍微看了看,就往回走了。




6点多钟,我回到沙滩上,找到了之之他们。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离开了这片金色的海滩。今天的行程,可谓是歪打正着。我们事先也没有查潮汐表,结果5点多钟正是潮水最低的时候,所以才能找到这么多生活在潮间带的有趣生物。我们21号(回洛杉矶那天)再次来到这里赶海,但那时潮水就没有今天这么低了。
7点钟,我们回到了公寓。简单的吃了些东西,就洗洗睡了。
3月17日(星期五)
早上5点半,天刚朦朦亮,小区里的鸡就按耐不住开始打鸣了。最可气的是,它还和远处的一只鸡遥相呼应,一唱一和的打鸣。就像是要比谁的嗓门大一样,它们拼尽全力地嘶吼着。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惨。尤其是最后拉长音的时候,简直和玩具“惨叫鸡”一模一样,特别刺耳。在此起彼伏的惨叫声中,无辜的我们被生生地吵醒了,真是气不打一出来。

但早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更早的出门游玩。这次我们破天荒的8点就出门了,前往茂宜西北角的火奴鲁瓦湾(Honolua Bay)。开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火奴鲁瓦湾附近的一个观景台,在那儿可以俯瞰火奴鲁瓦湾全景。只见碧玉一般的的海湾静静地躺在两旁青山的怀抱中,海水十分清澈,甚至能看见水下深棕色的礁石群。此前我只在欧胡岛的恐龙湾看到过如此清澈的海水,没想到这么轻易就在茂宜岛看到了,真是令人兴奋不已。我们又开了几分钟,看不少人都在路边停车,于是我们也在路边找了一个空位,停下了。我们跟着其他游人沿着公路走了一小段(大概2、3分钟),来到了一片小空地。原来这片空地才是火努鲁瓦湾的停车场,早知道刚才就停到这里了(可能因为这片空地比较小,只能停10来辆车;大家怕没车位,就直接停到路边了)。接着我们沿着一条不起眼的林间小路,往山下的海滩走去(大约500米)。
这条步道两旁满是参天大树,它们茂密的枝叶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巨大的树干上缠绕着一圈一圈的绿色大叶子,好像给大树穿了件绿色的衣服。我们一路上遇到不少走地鸡,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看着不像是家养的(因为附近没有人家)。它们若无其事地在路边游荡着,只有人走到跟前时才象征性的躲闪一下。此外,我们还看到了几只北美红雀(Northern Cardinal)。虽然它们的叫声非常婉转动听,但却是一种外来物种。此前在夏威夷大岛也遇到过,看来茂宜岛也沦陷了。
我们顺着小路走了十分钟,便下到了海边。可能我们来到时候尚早,整个海湾只有三四十人左右,远没有恐龙湾那么拥挤。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这片海滩上全都是大石头,几乎没有一块空地,就连下到水里也要“翻山越岭”一番。老婆不想浮潜,就在树下找了片阴凉地,坐下了;由我带着之之到水中看看。一开始,我先带着之之在近处游了游,同时试一试新买的水下相机(Olympus TG-6,可以在水下缩放镜头,也能录影)。但近处没什么好看的,水下都是些大石头,上面有一层黄褐色的藻衣,不时能看到几条鱼在礁石上啄来啄去。远处的游艇(也就一两百米)附近有不少浮潜的人,估计那边的景色应该会更好些。我看这里的浪不大,就算之之一个人游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之之带着一个小冲浪板,只要自己不游太远,就不会有事),便让之之在近处自己玩,而我到游艇那边看一看。


游了没多久,水下便豁然开朗起来(可能因为水更深了),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光秃秃的礁石上如雨后春笋般“长出”了一朵朵珊瑚。一开始只有零星的几朵,到后面变成了“百花齐放”,甚至我看路过了一座像小山一样巨大的珊瑚礁,非常壮观。珊瑚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像一根根分叉的鹿角,有的像是一簇簇小蘑菇,有的像是一片片木耳,还有的像是一朵朵绣球花。它们杂乱无章地生长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画面。在珊瑚礁附近,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儿们交织如梭的嬉戏着:小鱼在珊瑚礁的缝隙里进进出出,显得很紧张;而大鱼则绕着珊瑚礁闲庭信步般的游弋着,显得很放松。还有几种鱼喜欢群聚在一起,如山羊鱼(Goatfish)。它们往往几十条,上百条的一起行动,好像浩浩荡荡的军队一样。其中大部分鱼我之前在恐龙湾浮潜时都见过了,如鹦鹉鱼(Parrotfish)、扳机鱼(Triggerfish)、蝴蝶鱼(Butterflyfish)等等,在此就不再介绍了(之前游记里有写)。本文就着重介绍几种给我印象最深的“新发现”。首先是米点箱鲀(Spotted Boxfish)。顾名思义,这种鱼的体型像一个小箱子。全身是深蓝色的,像是扎染布料的那种颜色,上面还有无数颗米黄色的小点,整齐的分布在全身,非常醒目。我总共只见到两条,体型都不是很大(大概20厘米左右),不知道是不是它只能长这么大。另一种是蓝鳍鲹(Bluefin Trevally)。这种鱼的背鳍、尾鳍是深蓝色的,而鱼身则是淡淡的黄褐色。靠近背鳍、尾鳍的地方有很多深蓝色的小斑点。在光线的照射下,这些蓝色斑点像是点点星光,非常梦幻的一种感觉。这种鱼的体型比较大,我遇到的最大的一条可能体长超过1米了。最后,我还在一个珊瑚礁上看到一个环刺棘海胆(Banded Sea Urchin)。茂宜近海最常见的有四种海胆,红铅笔海胆(Red Pencil Urchin)、冠刺海胆(Long-Spined Urchin)、收藏家海胆(Collector Urchin)、岩石无趣海胆(Rock-Boring Urchin)。它们在水下、或潮间带都很常见,几乎是无处不在。相比之下,环刺棘海胆就没有那么常见了。这种海胆的刺很尖,像针一样。刺的颜色是黑白相间的,一看就令人不寒而栗,我稍微拍了拍就赶紧游开了。
我浮潜了一个来小时,接着回到岸边休息了一会儿。这时之之已经坐在他妈身边大快朵颐的吃零食了,周围还围了好几只鸡,在等着捡漏。原来这里没什么浪,所以之之玩冲浪板也没什么意思,就早早上岸了。我给他们讲了讲我在水下看到的东西,之之听后表示也想去看看。于是,我又带着之之去我刚才浮潜过的地方转了一圈,让他也见识一下水下丰富多彩的世界。一直玩到11点半,我们才又回到岸上。此时,海湾上的游客已经多起来了。我们临走的时候,还看到救生员骑着摩托艇从海上带回来一个白胖子游客(躺在摩托艇后面的一个小气垫上)。岸边待命的救生员赶紧去接应,打开急救箱,做各种检查。那个落难游客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在救生员的搀扶下站起来慢慢的走了,所以到最后我们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在茫茫大海中,确实潜伏着不少危险,而且有不少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如洋流。因此在海边浮潜时一定要做好规划,多抬头确认位置,这样才能及时意识到是不是游得太远。



11点50,我们离开了火努鲁瓦湾,继续往北前进。12点20,我们来到下一个景点——纳卡勒勒喷孔(Nakalele Blowhole)。这里是茂宜岛的最北边,三面环海,视野非常开阔。我们在路边停好车,接着沿着一个小坡往山下走。老远看见一条之字形的小路通往山下的一个小平台,小平台上湿漉漉的,那里应该就是喷孔之所在了。半山腰的岩石上坐着不少游人,应该都是来这里看喷孔喷水的,我们也找了一块石头坐下了。但我们左等右等,也没看到什么特别壮观的喷水(据说喷孔能喷出数十米高的水花,所以是个知名景点),只有像泉眼般冒出来的一小股水。我想难得来这儿一趟,干脆走到下面近距离看看,说不定到时候水就能喷得高了。由于这里的山路不好走(纯天然山路),而老婆又穿得是夹脚拖鞋,她就不下去了。之之也留下了陪他妈。因为这儿山路比较陡,他又喜欢边走边蹦蹦跳跳,实在太危险。就由我一人下山看看,快去快回。
大约走了十来分钟,我来到了山下的小平台上。这里的地形很奇特,土黄色的平台有很多巨大的黑色岩石。它们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平台四处,好像是什么人布下的阵法一样。这些石头上布满大大小小的气孔,表面十分锋利,是典型的玄武岩(岩浆冷却后形成)。我估计这片平台曾被岩浆完全覆盖过,但大部分玄武岩都已经被侵蚀殆尽,只有少数还残存在这里。喷孔附近的地面湿漉漉的,岩石的坑洞处也变成了一个个小水池。水池里毛绒绒得长着一层藻类,给人一种脏脏的感觉。我爬到了一块离喷孔较近的岩石上,希望能看到喷孔喷水的奇景。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自始至终只看到了绵软的水花从洞口冒出,最高不超过一米。尽管入口处有个告示板警告游客不要走到喷孔边上(说是会有吸力把人吸进喷孔中遇难),但还是有好几个人走到喷孔旁边探头探脑的看。可能这些人都已经看开了,达到“视死如归”的境界了。







我在山下待了10来分钟,见没什么起色,就只好回来了。接着我们继续往东边的橄榄石池(Olivine Pool)开去。1点半,我们按照导航开到了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口,旁边只停了一辆车,看来这里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景点。我们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荒草丛生的步道之中。没走几步,迎面就遇到了另一个车的人。我们不想顶着正午的阳光走太久,便向人家打听要走多远才能到橄榄石池。他们说前方不远处有一个观景台,在那儿可以看到橄榄石池。至于走到橄榄石池旁边,就不好说了,毕竟他们也没走下去。临走,他们还善意的提醒我们说:“下山的路很陡,如果我穿着拖鞋是不会尝试的。”听到这一番建言,我们也就彻底安心了,不再奢望着能走到底下。
走了5分钟,我们来到了一片视野开旷的地方,这儿应该就是所谓的“观景台”了。极目远眺,山脚下有一个三角形的礁石平台。平台上有几个平静祥和的小池子,这便是橄榄石池了。在一旁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对比下,确实像是镶嵌在礁石中的几颗宝石。这几个池子看着虽小,实际上挺大的,甚至有足够的空间供游客在里面游泳。起初我也是看到别的游客在池子里泡着的照片,觉得一定很有趣,才想来这儿玩儿的。但身临其境后,我才放弃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一方面,池子确实离得太远了,而且没有很明显的一条路,估计走到池子跟前至少还得半个小时。另一方面,观景台附近有一块墓碑,记录了一件悲伤往事。据说有人曾在池子里玩的时候被海浪卷进了海中,再也没有回来。遇难者的家人特地在此立碑纪念,并希望用这个血的教训劝诫后人,不要以身涉险。观景台的东侧能看到一座斗笠状的大山(Pu'u Koa'e)屹立在海边,它也是茂宜岛西部的一个地标。这座山有200米高,其中一面像被斧子劈过一样,直愣愣地插入海中,令人啧啧称奇。据说以前茂宜岛部落首领曾在这儿玩悬崖跳水,真是不敢想象。估计他是为了服众,用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勇气与胆识吧。在烟波浩渺的海面上,不时能看到几个灰黑色的小点露出水面。这些都是来夏威夷附近海域产崽的鲸鱼。之前在欧胡岛住了8年,看到的鲸鱼也没有这次在茂宜看到的多,不知道是不是鲸鱼都喜欢在茂宜岛附近活动。有的时候水面上同时有好几只鲸鱼浮上水面换气,还挺壮观的。我们在这儿拍了拍照,就往回走了。
此时我们都已经有些倦了,准备回公寓休息一会儿(早上起太早)。从地图上看,继续往东南开离我们的公寓最近,但实际上往西绕行反而能更快到达。这是因为接下来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而且路况非常不好,根本开不快。因此,我们决定原路返回,结束了这次茂宜西部小环线之旅。途中,我们在路边找了一家L&L(夏威夷常见的连锁快餐店),吃了午饭。接着我们想顺路去黑石海滩(Black Rock Beach)看看。据说那儿也是茂宜有名的海滩,适合浮潜,还有不少高的礁石让游人玩悬崖跳水。等我们开到海滩边,发现这里的停车场只让附近的住客停车。周围也没找到对公众开放的停车场,也就只好作罢了。



下午4点半,我们回到了公寓。稍事歇息,我带着之之到公寓旁边的海滩玩。我们又看到了海龟在海边觅食。我看天色还不是那么晚,就跑回公寓取了浮潜的装备,准备去水里看看海龟。海滩近处的水很浑浊,眼前是浑浑噩噩的一片,根本看不到海龟在哪儿。之之在岸上不停的给我指挥,告诉我海龟的位置。我好不容易游到了海龟旁边,但是海龟一下子就游走了,也没有看得很清。既然近处的水太浑,我就往远又游了游。远处的水要清很多,基本上能看清水下的状况了。这个海湾其实很浅,离岸5、60米的地方也没有很深。在水下我也看到了一些热带鱼,但它们明显比火努鲁瓦湾的鱼更胆小。人一来它们就四散游走了,可能很少有人在这儿浮潜吧。这里最有趣的发现是一种淡蓝色的海葵状生物。它们紧密地聚合在一起,形态各异,却又让人觉得井然有序,就好像是礁石上长出了一群蓝色的细胞。
没过多久,之之奉他奶奶的旨意,把我喊了回来。接着赶紧回公寓洗了澡,吃了饭,就早早休息了。

3月18日 (星期六)
这一夜,公鸡尚未开始打鸣的时候,卧室里的防火铃猝不及防地响了起来。我连忙起床,检查家里有没有着火。结果什么也没发现,就把防火铃关了。岂知一个小时还不到,这个防火铃就又响了起来。依然是虚惊一场,我只得再次把防火铃关了。不出所料,过了没多久,防火铃再次响起。经过这几次三番的折腾,我已经快要神经衰弱了。赶紧从壁橱里找到小梯子,把防火铃直接拆了,这下终于消停了。来了茂宜三天,只觉得睡个安稳觉竟是这么的难。之之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依旧在客厅的沙发床上呼呼大睡。

早上7点多,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屋主,让他把这个午夜凶铃般的防火铃处理一下(屋主下午来公寓给换了)。今天我们的行程是茂宜岛东部环岛,也就是人们推崇备至的“哈娜之路”(Road to Hana)。在网上做功课的时候,就听说哈娜之路可谓是茂宜岛的“百里画廊”(104公里),沿路风景美不胜收,随便一停都是美景。而且还有一个很文艺的说法,就是人们走“哈娜之路”不是为了看某处美景,而是为了寻找每人心中的“哈娜”。这个说法颇有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韵味。但另一方面,听说这条路相当崎岖,有一部分路段还是双向单车道,相当不好走。而且一路上景点的停车位都很少,如果来得不凑巧,就只能去下个景点停了。总之,既然来了茂宜,切身体验一下茂宜西边的风景也是极好的。
8点半,我们从公寓出发,一路往茂宜的东北边开。一开始路边还有些小民居、小商店,像是一条普通的乡间小路。但渐渐的,道路两旁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水嫩的绿叶,搭配着鲜艳的红花,再加上远方的蓝天、白云、大海,确实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只是在我看来,这风景与夏威夷其他地方常见的雨林风景差不多,远远达不到传说中那种人间仙境的水平。而且一路上弯道特别多,真是“这里山路十八弯”,把人转得晕头转向。
开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Waikamoi Ridge Nature Trail(一个林间步道),终于可以下来走一走了。这是一条很短的环形步道,只有1.5公里长。道路两边都是高大的树木,路上也满是盘根错节,像是用树根铺成的一样。路边还长着很多大叶子的绿植,绿油油的,特别喜人。茂密的枝叶中不时能看到几个红色的圆球状物体,也不知道这是尚未绽放的花蕾,还是已经结出的果实。我们在这里转了20分钟,就回到入口处了。虽然一路上只有雨林的景色,但也让我在无穷无尽的弯道中找到短暂的解脱。




接着我们继续沿着哈娜之路往东开。路过了几条瀑布,我看也不是特别壮观,就没有停下来。但瀑布附近的路边都停得满满当当,可能别人觉得值得一看吧。后来我们也找了一个人气较少的瀑布,停了一下,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出彩的地方。10点半,我们开到了Honomanu Bay(一个海湾,也是停车比较方便才停下了)。这里有一条柏油路通往山下,走到尽头应该就是海湾了。我们看到有不少游人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往山下走,应该是要去海边玩儿吧。但我们今天没有玩水的打算,毕竟搞得一身湿再开车也不舒服。这条柏油路的坡度还挺陡的,走了5分钟后,觉得可能一会儿再上来会很累,就点到为止了。路边有一个小山谷,全被绿色的植物覆盖了;另一边是一个山坡,山坡上长着一片竹林,密不透风。在这儿,植物的叶子都长得特别大,甚至跟人的身子一样大,着实令人惊讶。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种蜘蛛。它的背是白色的,上面长着几个大小不一的黑点儿,看上去像是一个可怕的鬼脸。鬼脸一圈还长着六根鲜红的尖刺,像是染了鲜血的凶器,越看越觉得不舒服。这种蜘蛛是乳突棘蛛(Spinybacked Orbweaver),原产于美洲,后来被传入夏威夷,也成为了一种入侵物种。




又开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Nahiku Marketplace。这是一个路边的小集市,有几家餐厅和一个小商店。但我们来的时候餐厅都没开门,只有一个烧烤摊开着。这个烧烤摊拥有一个完全开放式厨房。只见凉亭下生着一炉炭火,火上架着一个巨大的铁架,铁架中夹着两只鸡和几条排骨。油脂如雨点般不停地滴入下方的炉火里,发出噼里啪啦的清脆响声。还没走到跟前,香味儿就扑鼻而来,让人不禁垂涎三尺。我们本来停到这儿就是来吃午饭的,便在烧烤摊点了两份烤鸡套餐做午餐。半只鸡配水煮青菜和少许米饭,16块钱,还是挺贵的,但好歹是现烤的,有点技术含量。一旁还有个卖椰子的小摊儿,一个椰子就要10块,相比之下烤鸡实惠多了。在等饭的间隙,我带着之之去小商店里逛了逛。那里正好有卖茂宜特产“香蕉面包”,上面写着手工制作,便买了一块尝尝(8块),还给之之买了一杯百香果冷饮(10块)。这个香蕉面包没有太多香蕉味,但也不难吃。它的质地很像海绵蛋糕,只是更扎实,更顶饱。小集市上还有几个让游客拍照的牌子,其中一个写着“I Survived Hana Highway”(我挺过了哈娜之路),立刻引起了我和之之的共鸣。尤其是Survive(幸存)这个词,用得真是恰如其分,入木三分。对我而言,这条哈娜之路就像是一场盘山路的试炼一样,毫不夸张。


饱餐一顿后,我们继续踏上旅程。没开多久,我们就来到了哈娜(Hana)。哈娜是茂宜岛最东边的一个小镇,虽然不大,但里面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我们随便找了一个当地的海滩公园(Hana Beach Park),停下来歇歇脚。这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园,但里面游人却相当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茂宜本地人。大家都在其乐融融的做着自己的事,感觉非常休闲放松。公园里有一座残破的水泥栈桥(也可能是码头),成为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水上乐园。只见7、8个穿着泳衣的小孩(有男有女),三五成群的站在桥边,像是一排正准备钻入水中捕鱼的鸬鹚。突然间,其中一人开始助跑,然后纵身一跃,跳入水中。其他小孩也一个接一个的像下饺子一样跳入水中。虽然他们的动作不像跳水运动员那样优美、整齐,但无不彰显出青春的活力与朝气。不一会儿,孩子们又笑嘻嘻的跑回桥上,准备下一轮的跳水。我在一旁看得如痴如醉,仿佛正欣赏着一场精彩的跳水表演;同时又觉得自己是那么的胆怯拘谨,好像身上有一副看不见的枷锁一般。



看了10来分钟,我们就回去了(实在有点晒)。接着我们离开哈娜,开始从南边往回开。12点50,我们来到了维纳斯湖(Waioka Pond)附近。这里停车也是在路边找空位,而且步道入口异常隐秘,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要不是有其他游客带路,我们还真找不到路。穿过一条芒草丛生的羊肠小道,翻过一个栅栏(没错,有一个栅栏一样的门,起初我们还以为这是专门防止游客误入的),来到一片空旷的大草原。再沿着小路走了5分钟,就来到维纳斯湖跟前。这个湖三面都是峭壁,只有一面与大海之间隔着一片鹅卵石滩。每当涨潮时,海水就会倒灌入湖中,也是一个奇景。此外这里也是一个悬崖跳水的热门去处(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悬崖跳水有什么好玩的,可能跟坐过山车一样就图个刺激吧),我们来得时候也有好几个人在排队往下跳。这里有好几个天然“跳台”,其中最高的一个可能离湖面有十来米,光看着就令人胆寒。我和之之下到了湖边转了转,又近距离见识了一下悬崖跳水运动,之之还在湖里玩了玩水。但时间有限,我们待了半个小时就离开了。


接着我们继续往西开,又开了40分钟,来到了哈莱阿卡拉火山国家公园的南部景区(我们有国家公园年卡,所以免费)。我们先去了趟游客中心,要了一份地图和少年巡逻员的习题册。研究地图后,我们决定走皮皮瓦小径(Pipiwai Trail),这也是南部景区最热门的游览线路。皮皮瓦小径单程近3公里,来回大约要2个多小时,能走到山上的一个瀑布处。这会儿已经快3点了,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敢耽搁,往山上走去。
起初的一段路和早上走过的Waikamoi Ridge Nature Trail很像,路面上都是错综复杂的树根。除此之外,路面上还有一层厚厚的落叶,一派深秋时节的景色。走了约20来分钟,我们遇到了皮皮瓦小径路标之一的大榕树。这棵树不高,但非常大。树干的直径感觉10米有余,而离地大约2米左右的地方,无数根粗壮的枝杈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出去,最远可达几十米,颇为壮观。树枝上垂下了很多条气根,其中几条已经扎入土内,长成了另外的小树干。还有几根树枝离地面较近,变成了一个天然的长椅,不少人都坐在上面歇脚。接着我们继续往山上走。途中路过了两座小桥,下面是两个水潭和叠瀑。据说以前游人还能在水潭里戏水,但现在已经不让了。过了小桥,我们步入一片竹海之中。在我看来,这段路是皮皮瓦小径最美的地方。道路两旁的竹林劲秀挺拔,仿佛是一个竹子形成的峡谷。微风吹过,竹林中发出簌簌地响声,像是风铃般悦耳。漫步在竹林之中,感觉内心都跟着变得清静了,难怪隐士们都喜欢隐居在竹林中。
走了十来分钟,突然察觉到竹林中有些动静,竟然是两只可爱的小野猪。小猪体型不大,只有一米多的个头,全身长着棕红色的鬃毛,各别地方有黑色的斑点。它们专心致志地在地上找吃的,连头也不抬一下,对周围的游人更是置若罔闻。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它们好像是在土里挖竹笋。首先小猪会用鼻子把地面拱开,然后再咬住什么东西使劲往后拽,最后再到土里翻找它要吃的东西,如此往复。我们都很好奇,这些小猪难道没有危机感么?居然敢堂而皇之的在路边找吃的。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它们肯定不知道自己在人类眼中可是一种美味。后来我再定睛一看,原来竹林深处还有一只大猪,应该是它们的母亲。这只大猪就相当大了,大约有好几百斤重,但是身体上的毛色不是深棕色的,更偏灰一点。我事后查了一下,这些猪其实不能算作野猪,只是逃到野外的家猪的后代。它们在夏威夷岛屿上面没有天敌(除了人),所以种群壮大的很快,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当地植物的安危。不过对我来说,能在野外看到野生动物就已经很开心了。




3点40分,我们终于来到了皮皮瓦小径的尽头——Waimoku瀑布。这个瀑布的落差还蛮大的,有120多米,但水量较小,所以看着不是那么壮观。瀑布之下也有一个水潭,里面有几个大树枝,应该都是顺着瀑布冲下来的。入园时,园区工作人员还专门叮嘱,告诫游客不要到水潭附近玩。因为这个瀑布的上游也是一个水潭,如果水潭边缘有新的裂口,瀑布的水量会瞬间增大,并且会夹杂着流木与落石。整个过程毫无征兆,所以一旦发生,在水潭附近的人都没有机会逃脱。因此我们几人就老老实实坐到瀑布对面的一个小山坡上休息(大多数人都在这里观景),但是仍有几个游客不听劝阻,自顾自地到水潭里嬉戏。看到此景,只能说素质低的人哪儿都有,不分民族、国家。
短暂休息了10来分钟,我们就下山了。下山的途中,那两只小猪还在路边活动,又遇到了一次。来回一共要走6公里,算是我们这次旅程步行最多的行程。老婆不出意外的落到了最后,但作为年轻人的之之,居然也一直叫苦不迭,真是令人感到惋惜。直到下午5点,我们才走回游客中心。接着我们就一路往公寓开了。




回去的路比早上的路更加坎坷,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铺柏油。但唯一聊以慰藉的地方是,路上的车少了很多,开起来更加畅快了。回程时有一段路的风景不错,可以俯瞰山下绵延不绝的海岸线。在落日余晖之中,显得更加壮美。
6点40,我们路过了超市(Foodland),去买了些Poke和之之的晚饭。7点20,我们终于回到公寓,结束了漫长而又曲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