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阻碍平等?对于目前女权争论的一些反思

最近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性别成为了一个值得炒作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在线上和线下的两性关系中,却因为这些热点事件而出现了不小的裂痕,两性的陌生人之间如今几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我不能说这种现象是全新的,但目前的互联网之争确实让这些不信任感找到了全新的出口,我的女性朋友表示她看到熟悉女性主义的网友顿时心生暖意,但是在知道他的身份是男性的一瞬间顿时又觉得他不怀好意,同样的,另一位朋友一旦看见男老师教女学生就心生厌恶和恐惧感;与此同时我的男性朋友们也颇有微词,他们认为现在很多(乃至是所有)女生都被女拳洗脑,觉得她们跟女性主义的初心和平等的诉求毫无关联,只是在无理由地厌男以及不讲理地追求特权。
像这样针锋相对的论点和诠释也有很多,长久下来我也几乎在脑袋里养了两只虫,这两个虫各执一词,在很多话题上都可以争执不休,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觉得我上面说的这些反应和想法,在对立的性别看来是完全不可理喻和毫无道理的,但我并不认为这些想法本身包含着恶意,也并非纯粹出于受教育程度和单方面的媒体熏陶,而是在目前中国性别舆论环境下继承的自然产物,是他/她们对于环境本能的反应
所以我的这篇文章既不是一个传统女性主义视角的解释学,也不是一个对于社会现象和性别特权的再反思,我仅仅是将自己立场上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感写出来,我写这篇文章也不在于试图讨好或者劝架,但我希望无论你目前对于女权争论的态度为何,从我的视角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回归初心
以我个人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女性主义的本质包含几个层面,一个是实现男女在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平权,一个是反对文化和体制性的性别歧视(即厌女症),最后是跨越性别的藩篱,将男性和女性都从社会建构的角色和期待中解放出来。我并不认为所有人都会同意这份简短的清单,但这是我个人阅读女性主义文献的整理,也是我认为一个合适的公约数
从统计数据来看(参考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与数据),我们离第一点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这是我们讨论性别平等状况的基石;在第二点也就是厌女症这方面,我们看到女性已经有能力团结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也面临消费主义的收编和厌男情绪的泛滥威胁,我们看到男性,目前尤其是所谓的“直男”,越来越厌女,而且体制性地压迫女性的发声依然存在;最后一点,我们目前的个人主义发展使得社会对于性别角色期待的效果有所减轻,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和大城市里,同时我们却发现围绕性别的争论越来越加强了性别的藩篱,甚至因为生理性别造成的歧视现象不减反增。
也就是说当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一些女性主义的基本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在制度和立法层面有在逐步取得进展,也在逐渐与国际接轨,但也正是这些很细微的进展引来了不小的反动情绪,被认为实际上过分偏袒女性;另一方面,今天的女性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尽管这个声音依然无法与男性的主流话语相比,更糟糕的是,这些声音并没有引起男性更多的尊重和同情,而是恰恰相反。
带着这些前提和观察,我希望指出这样两件事,首先我们离真正的性别平等依然很远,无论是经济上,文化上还是政治上,女性仍然是社会上的弱势者;其次我认为女性主义最终是一个两性间的问题,必须靠两个性别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和实现,而目前的性别争论并不利于这一点。
认知泡泡
听上去很极端的,我身边有不少男性完全不想搭理与某些平台“有染”的女生,比如微博还有小红书,类似的,也有一些男生一旦看到某种语言就会产生厌恶感,诸如黄豆、“谁懂啊”“集美”等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是如今互联网联结任何小圈子的方式,而在目前的网络空间的消费主义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因为缺乏共同话题而混迹在完全不同的空间里,这样的分隔基本上从接触网络社群平台就初见端倪,而完全处在男性或女性泡泡里的人几乎不会跟异性交际,他们获得的所有关于异性的信息和看法几乎都来自同性,同时他们很可能也有不少爱好是性吸引相关的,从而产生一种天然的物化之嫌,即他们接触着一种抽象化的性概念,建立起对于人设,取向或者性癖的审美,却对现实的性和立体的人缺乏认知,流行的蛙化反应可能与这种滤镜不无关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互联网当然难辞其咎,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科技总是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的,就认知泡泡这一点来说,这种泡泡并不是因为互联网而产生,在互联网之前某些男性圈子的游戏也没有女性的份额,某些女性的技能和家长里短也轮不到男性操心,在青少年阶段,也就是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我们却一直禁止早恋,带着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纯洁友谊的授受不亲观念来看待青少年男女的交往,我认为这导致了两个性别在很多关键地方的互不了解,尤其是目前有很多独生子女没有异性的血亲,两性之间的祛魅化在这种环境下难以达成,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异性交往不纯便变成了一种自证预言,因为双方都很难带着平和的心态看待异性,这种心态被带到他们长大后的生活中,也让很多夫妻实际上变成了迫于压力,以结婚为目的的生产性结合,这种结合在很长的历史里曾经是结婚的主流,但在个人主义和浪漫关系愈显重要的当下,这种结合能否塑造幸福的婚姻,不得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研究说明,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注重交际的质量,也就是说,她们的直观情感体验,抛开这个研究的50年代美国背景不谈,我觉得这个原则是有一些通用性的,女性在语言能力和关注他人的感受方面确实有更多的天赋,而男性平均更缺乏这一点,我觉得这是导致个人主义时代很多男性抱怨找不到老婆,而女性抱怨丈夫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的部分原因,常常听到的论调是,男性应该去学习社交技巧,但至少我个人并不认为社交技巧是一个可以“学习”的东西,它在于两方面,天赋和练习,无论如何,这需要一定的资本和宽容的环境,我当然相信大多数男性同样有发展成体贴的人的潜力,但是他们需要环境的熏陶和与异性的交往来获得这样的自信,目前而言,我们不仅仍然缺乏这样的环境,大多数男性也不停地在跨出第一步时就遭遇挫折乃至侮辱。这就像是一个移民悖论,移民越被排斥,也就越无法融入,你觉得他应该学习你们的文化并且努力融入,并且他有义务自然而然地明白怎么使用你们的语言跟你们打成一片,但事实上这种想当然的过程只能让极少数人融入,而将大多数人排斥在你们的圈子之外。我的建议是男性去试着寻找一些自己同样有兴趣的文艺作品去了解女性的心理,培养自己内心细腻的部分和注意观察他人的感受,同时女性也应更加宽容和尊重地对待男性,尤其是所谓的“直男”,他们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始,而不是不怀好意乃至应该被辱骂,我相信真正解决这种裂痕需要的是整个环境的转变,去实现性别的祛魅化,以及营造一个宽容和激励性的社交空间
舆论空间
我认为必须单开一节来讲社交平台的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目前我们的互联网环境,我觉得应该是“骂声一片”,各种应该都看见过那个“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的说法,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部分网民的心态,他们的上网体验可以归纳为乐蚌典孝麻,看乐子、对线、玩梗是他们的特长,在我与这些网民的接触中,我认为他们并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也并非对现状乐见其成,但是他们有一种奇特的优越感,很张扬自己的喜恶和立场,而且不在意跟他想法不一样的人什么感受,乃至乐此不疲地恶心对方,这种攻击性造就了目前互联网上小圈子互掐的现状,引战成为了新时代流量密码,各种莫名其妙的节奏层出不穷。总而言之,目前的互联网环境并不利于女性主义或者说男女平等这种需要共识的社会进步目标,而我认为这和互联网语域脱不开关系
在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其实是媒体报导警察使用高压水枪和警犬驱逐示威者的时候,当白人的狗肆无忌惮地咬人,当黑人小女孩被高压水枪冲飞几米远,这些影像激起了全社会的愤慨和同情,社会进步的事业往往伴随着这种标志性的悲剧,而电视媒体在这其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当学界在谈论互联网社群平台的时候,我们往往提到它代表着人和人可以跨越藩篱,社会可以以去中心化的形式进行自组织,信息更加透明和社会问题更加公开,社群平台账号和网络连接是新时代的基础设施……在目前全世界的回潮中,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当时这些口号一般的理想主义目标,以及社群平台的另一面,互联网霸凌,假新闻,水军产业,身份极化,以及那些虽然公开透明却不被听见的声音。
我从初心谈起,是因为在这种再审视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看出问题出在哪里,让我们回想一下科技是在与社会结构的复杂互动中产生影响的,也就是如果我们在古代就发现了一种奇妙的魔法可以让我们不用通过子宫生孩子,那女性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但如今我们却可能会发现同样的“魔法”能帮助我们解放女性,促进性别平等。同样的我们社会的某些结构性现状和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情也会影响社交平台这样的媒介所制造的具体的语域,也就是包含修辞,词汇,态度等一系列内容的舆论空间,而反过来这个空间的形成又影响了我们对于女权等概念的感知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现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三观有着莫大的影响,现在根据平台的演算法和自动推送,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套女权自助餐或者掉进反女权兔子洞,从而快速根据立场吸收某一方的论点和信息,你越支持某种观点,就越容易搜集更多“证据”,你知道的越多,就越看不进“对立面”的信息,同时盲目相信你所在的圈层的任何证据,这也造成了阴谋论的盛行。另外,我想资本的介入也是我们之前没有预见到的,尤其是某些平台可能为了流量而炒作性别议题,煽动性别对立,某些创作者为了博眼球赚钱而使用极端的态度语言和词汇,同时还有相伴而生的水军和引流,以及审核的选择性执法,这些都让目前的互联网环境变得更糟
现状是,我们在互联网上已经培养出一整套的词汇,立场和与之相关的情感反应,而且同样的词重复出现更是一遍遍地加强这种情感学习,比如我一看到“打拳”“虾头男”就不免心生厌恶,而我也看到我随便说一句话就很容易被贴上“女拳”或者“郭楠”的标签,这些标签和情感是我们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对于任何不熟悉这些词的人提起这些话题,他们大都会表现得很客观,但一旦建立了情感联系和立场先行的态度,一旦谈起这个话题就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因为双方对于这些词并没有共识,对于同一个例子他们往往会得出完全相反的感知,这时我们又如何讲道理和达成共识呢,我本人曾经试图和互联网上反女权和女权的“斗士”进行对话,而我惊奇地发现,只要我们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并且避免那些会引起强烈情感反应的词,我们完全可以很客观地讨论性别平等的现状,促进平等的措施,达成很大程度的共识并且反思自己的某些语言,但我们也看到这群同样善良并且有意愿促进性别平等的人,放在目前的舆论场中就会表现地极端偏执,并且看起来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诉求,只有不停地谩骂和厌恶,而这个过程我想必然会加剧他们的性别歧视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简单的解法,但我想至少这说明了目前的舆论空间必须改变,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平台以及政策三个方面,如果社群平台的发展导致我们是通过训练而变得极端,那么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能一点点改变这个环境而不是任由仇恨发展,我们就可以在未来创造出一个能够讨论这些话题的空间,这意味着首先我们必须在教育中涵盖关于性别平等和网络舆论的认识,这些认识应该是基于事实和统计数据的,多方面的客观的教育,这对于生育率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当然都是有用的,我同样认为我们应该对于男女交往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同时促进性教育和祛魅化;在平台和政策而言,我想这是一个全世界都仍在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底线和规则,我知道中国已经有很多小圈子建立起了相当友善和谐的社区秩序,并且包容多元的观点,在他们的网上训练中,他们发展出了对于玩梗,引战,带节奏等行为的一致鄙视态度,尽管在微博等平台这些行为仍然司空见惯,如果这些小圈子能够营造和谐正向的环境,我相信更大的圈子也有能力制定相关的规则并且慢慢改进,而不是被流量和资本裹挟制造更多仇恨,更多的,这也是每个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选择留下什么样的评论,阅读和点赞什么样的内容,建立怎样的平台和社区,我知道这些努力在大势所趋面前仍然显得很无力,但不要气馁,我受到朋友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启发是,把那些互联网玩梗,博眼球和小丑行为当做一种亚文化,也许就像不良或者非主流那样,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和仪式感来获得关注和建立自我认同,但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一个白眼,然后聊我们自己的
责任义务
聊完了一些传播学的话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社会结构上来,网络的性别骂战建构了“小仙女”和“普信男”这样的刻板形象,似乎说明网上的普罗大众有点自我意识过剩(笑),但这些争论也并非空穴来风(病句示例),我们如果看一看婚姻史就会发现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而促成这种改变的不仅有社会结构的因素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同时如果我们将其解构,我们会发现其本质是一个个个体的利益和情感选择。随着一胎政策和重男轻女导致的性别失衡,某些地区的彩礼金额飙升,高到了男性家庭难以负担的地步,而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夫妻中拥有经济主权和房产所有权的都是男性,这让女性时刻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在抚养孩子已经造成更多负担的时候,在离婚率攀升的当下,这些都让两性多了很多利益权衡和算计,纠纷也是层出不穷,同时,离婚冷静期的设置也助长了已经不合的两人不得不忍受彼此的时间,乃至更多家暴的产生,毕竟我们的基层警察大多仍是男性并且也更偏袒男性的,当然,如果有男性声称自己遭遇家暴,我想人们只会当成笑话,这当然都是不合理的因素。基于两性之间的各种实际考量,我们似乎发现无论对于女性还是男性而言,结婚已经变成一种不合算的交易,生孩子则更是毫无吸引力,如果不是出于父母的压力和情感的需要,仅仅一个人生活的经济和精力负担已经让很多人觉得够多了,更别提结婚生子。同时结婚所带来的各种义务和限制,或者父母的不和睦的婚姻也让更多人对结婚的想法望而却步。
结婚意愿的降低,当然,是很多发达国家的通病,有一些人就说性别平等的文明最终会因为生不出孩子而再次被男人压迫女人的制度取代,但我们也看到,男女不平等才是很多女性不愿意结婚的原因,因为那样她就把自己关进了一个没有未来的制度性压迫的牢笼。不同国家针对婚姻的新发展也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设立基金、加大经济补助;促进性别平等和设立救助组织(比如德国只有女人和孩子可以免费过夜的场所,或者反家暴的组织,纠纷调解的组织等);以及接受多元的婚姻观念等(比如法国和瑞典的伴侣制度,不对性别和义务做约束)。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过去存在一个婚姻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全球流行的迷思,几乎全世界每个时期,人们都觉得过去的婚姻比现在更稳定更美好,但婚姻其实一直都是缝合怪,并不曾存在过什么完美的时期或者模板,婚姻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概念,更不用说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变革的当下,我们目前面临着因为人口经济和政策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新危机,但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帮助,在婚姻和生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思路,同时在尊重人们的想法和性别的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变
另外一个现象是,随着结婚和经济的压力一起袭来,性别对立成为了一种生活压力的宣泄途径,好比美国上世纪流行的黑白工人和移民互相看不顺眼现象,这实际上是因为生存压力而导致的底层互掐,从这种角度观察目前的性别对立,我们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走出目前的失业潮和实现经济转型,缓解年轻人的巨大经济压力。
很多男性抱怨女性现在已经享有特权,批评现在的女权不要义务只要权力,这种感受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自善良的歧视者这本书,如果残疾人坐不了公车,而我们意识不到,这将是一种不平等,但如果我们让残疾人也能坐公车了,有人却会意识到残疾人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求残疾人应该多付车费,这就是相对剥夺感所激起的平等意识,我们必须注意这种感觉所带来的通往平权的复杂性。很多男生从小学开始就跟女生在成绩上拉出差距,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听话从而更严厉要求男生,同样我们也有男生要照顾女生,男性在经济上要支撑起家庭等等习俗,通常我们认为一段亲密关系中男生最好比女性大两岁,经济上稍微优裕一些,才算门当户对和培养出稳定的关系,我们必须指出这些都是父权制的一部分,这个制度同时压迫着男性和女性,而在男性看来,以上这些内容几乎全部都是女性的红利,同时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我们看到女性表现出很强的消费能力,通过市场的力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这也让很多男性觉得自己努力赚的钱全被女性拿去花了,在两个人交往的刚开始,人们往往更注重双方的对等,而很多女性认为男性应该在自己身上花钱才能表现出诚意。这些都是确确实实的特权,在女性主义者诉求更多的平等权力的时候,在这些方面是否也应该改变那些传统的看法呢,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应当指出,父权制是一座大厦,而性别建构是这个大厦的基石,这种角色建构出的社会期待对于男性同样是一种莫大的压迫,所以在女性主义的诉求中,男性同样也应该从那些性别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作为平等事业的受益者。我认为在这些问题上,比如财产分配,AA制与否,应该尊重两个人的实际想法和能力而不是一刀切地认为存在一个理所当然,这样才算得上是逻辑一致和真平等
东亚真的不行吗
说到这里已经啰嗦了不少了,最后我想花时间澄清一下知乎上流行的东亚女权不行的迷思,相信关注性别议题的朋友应该都看过那篇文章或者改编的视频,那篇文章是一个比较研究,综合了中日韩三国的现状和历史并且得出了东亚女权变质的结论,在几年前我头一次深入了解性别议题的时候,这篇文章很成功的消灭了我的气焰,并且成功地让我对于女性主义的未来保持了悲观的态度,但是今天我回去对于韩国和日本的女权实际了解之后,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态度是过分悲观的
女性主义的初衷是消解性别建构而不是强化它,从这个角度而言,韩国确实陷入了性别骂战的泥沼,但我们回到韩国女性主义和初衷和斗争中去观察,也许可以更理解韩国女权的实际情况,韩国的极端女权组织的初衷是想要让大家注意性别议题,而她们的理念是成为镜子,而镜子具体怎么做呢,就是男性是如何歧视她们她们就怎么反射回去,她们只原封不动地反射男性的厌女态度,尽管实际上她们看起来非常极端的一些言论也没有达到韩国男性极端厌女言论的程度,但激起的反感却已经非常巨大以至于可以以反女权理念支撑起一个政党的程度,目前韩国的执政政府的得票几乎全部来自于反女权的男性,这是在之前几届右转和左转的政府来回转向的情况下的一个新发展,尽管这届政府目前支持率跌得很快,反过来他们很可能因此继续鼓吹性别对立,也就是韩国的性别有被强化并且代表政治议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从这篇文章的立场而言,其实不赞同女性主义继续在选战上下功夫,但是她们似乎不仅没有什么好选择而且她们也相信逆流终会过去,首尔的街头采访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实大多数人是可以客观看待性别议题,而且确实也有不少男性是同情女性的抗争的,女权主义者的行为一方面的确激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另一方面也确实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关注,我相信揭露问题和讨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我想韩国的女性主义并不是无用功,也不是完全陷入内耗的性别战争,因为她们的压力已经促进了很多立法进步,以及一位女性总统,我们必须注意到韩国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和厌女情结本身就非常严重,所以遇到如此大的反动和变得激进化是这种环境下的自然结果。韩国的反女权主义的基本思路和国内是一样的,女性已经平等了,很多方面已经盖过男性了,这种实际感受与媒体对少数成功女性和总统的关注,以及立法的积极措施密切相关,但是很明显韩国虽然在这方面有很大努力,男女差距仍然相当悬殊,比如女性的平均薪资只有男性的65%,韩国在性别平等的国际排名上仍然是倒数,在这种情况下指责女权太激进显然只是父权制的收编话术,我相信韩国最终会意识到只有赋予真正的平等才能解决目前的矛盾,而同时我也认为性别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不同地区的发展本身有差距,人们的观念也在飞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一代人努力的耐心,一代人已经算很快的了。
结论而言,韩国其实很多立法更进步,也在与国际组织和联合国共同努力改善女性处境,但我们之前也讨论过,立法和个别的偏袒女性的判例实际上最容易激起男性的群情激奋,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意味着立法必须和观念齐头并进,否则很容易造成大规模反动。日本则是另一个故事,在这里执政集团自民党的社会控制力更强,虽然对女权的想法更加宽容,但实际作出推动意味着走出一系列政治迷宫,我们已经看到不间断的立法进步,但体制性的观念转变恐怕是十分漫长的过程,日本女性的处境比韩国要好,并且她们也发展出自己的柔性力量,在某些行业女性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但在权力的阶梯上,女性仍然举步维艰。在我们作出东亚女权前景黯淡的结论之前,我们应该看到总体而言女性主义都是处于进展中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台湾地区目前在metoo运动,男女平等和尊重性少数这些方面都走在前列,台湾地区的例子证明东亚文化没有什么先天的缺陷,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性别平等并非是不可能的奢望
结语
这篇文章是作为本人的课目作业而写作并发布的原创,如果你读到这里,欢迎交流想法和提供不同的视角,因为它也会作为我结课论文的草稿,因为我是男性,所以我在切入女性主义这个话题时使用的是一种更加综合的视角,同时对目前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以供参考,限于本人的水平,这些想法当然不尽成熟,但我认为在这个话题上个人感受是真实并且值得尊重的,并且我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提供一些启发